新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
——之周培源
买了一本书《新中国著名的大学校长》。于是,重新认识了马寅初、周培源、蒋南翔、苏步青、成仿吾……
越看书越心虚,我实在是孤陋寡闻,这些教育宗师,我居然不甚了解,而且很多时候,夜郎自大,自觉读书不少、见识不少。实在是可笑之极。
历史是一面镜子。捧读先贤事迹,仰之弥高,敬仰之情逾重。
周培源,我国著名的科学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1902年8月28日生于江苏一个书香家庭,1978年-1981年任北京大学校长。
周培源留给我印象深的有
一、 独立思考、实事求是、锲而不舍、以勤补拙。
这十六个字是周培源对自己一生的概括。
“独立思考”, 则利于形成自己的思想。凡事不唯上,不唯书,不唯权威,不惟领导,不惟本应该,不惟别人如何,不人云亦云,不亦步亦趋,不邯郸学步。
毛泽东喜欢独立思考,所以他看书是和作者对话,他喜欢批注,喜欢表达自己的思想,喜欢把别人的思想批判地变成自己的。他没有进过军校,没有专业学过兵法,但是,他是卓越的军事家;他没有名师指点,系统接收书法培训,但是,他是最具特色的书法家;他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帝王驭将培训,但是,他却是最伟大的政治家。是因为天分和悟性吗?或许是,但是更主要的应该是他喜欢独立思考。
我自己评价自己,天分很一般,甚至有一些愚笨,能够有自己一些东西,一是勤能补拙,二是独立思考。
我读书要么一览而过,要么反复玩味。喜欢的句子画下来,联想到什么写下来,这件事情他这样做,我可以那样做。
我听课不喜欢记过程,喜欢胡乱涂画。这个环节好!为什么?理论上如何对应?这个环节别扭!为什么?我该如何设计?
我开会喜欢溜号。领导讲话照本宣科,不听也知道什么意思。于是,我可以在会场上放牧思想。受会议氛围影响,我喜欢设计相关活动,我喜欢把过去的东西拿出来反刍。领导讲“向雷锋学习”。我喜欢思考:如何学习;如何创新学雷锋途径。
周培源很是看中“实事求是”,这是学者的道德底线。尽管“假亦真时真亦假”,很多人违心做假,但是人人都喜欢真。出于一些目的,对别人说假话,但是喜欢别人对自己说真话,这就是人性的悲哀,忘记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周培源认准的事任凭风吹雨打誓死捍卫。20世纪70年代,他高举科学民主旗帜,与陈伯达、“四人帮”的专制迷惘思想进行了坚决的斗争,誓死捍卫爱因斯坦科学思想。
一个人要有自己的信仰,自己的思想,而且要敢于捍卫自己的信仰。
我常常要求自己,小环境要适应大环境,逆潮流而行,要头破血流。但是,我们在与大环境适应的同时,要影响大环境,甚至逐渐改变大环境,或者“外圆内方”,适应大环境的同时,在自己的小环境推行自己的思想。
我们不能决定用谁的课本,用什么教辅资料,但是,我们可以“灵活使用教辅资料”,能用的部分我们用,不能用的部分,我们删除。
我们不能决定考什么,因为试卷是上级统一配送的,上面很多习题是不合理的,甚至是违背课改精神的。怎么办?我们可以坐下来好好分析试卷,然后写出材料汇报,同时自己出题再考试一次。
凡是对的,我们要坚持,前提是我们先生存。国家提出减负令,提出素质教育,地方我行我素,县官不如县官,怎么办?怨天尤人?等到时机成熟再说?不行!
我们“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考试我们抓,成绩不能差,素质我们更抓,在为了自己的教育理想奋斗上,我们要实心实意抓。
关于锲而不舍,这恐怕是所有伟人的伟大奥秘。不怕慢,就怕站。实际上,人的悟性都差不多,水平也都差不多。
爱因斯坦能够成为爱因斯坦是因为他天天在思考,时时在思考。
王羲之能成为王羲之,是因为他创造了墨池。
陈景润能够摘取“哥德巴赫猜想”,是因为那几麻袋的演算纸。
(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