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真实地写出一个人的变化
——兼评《我的超级笑星表哥》《看,金子开出了花》《家庭老爸》
大千世界,无时无刻都在变化着。而这个世界就是变化的产物。用老子的观点说,就是“道”产生了万物,“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不仅仅是指看得见、摸得着的实物,还可以是思想。因此,人对外界的思想也是变化的。一句话,世上没有不变的人、事、物。由此,我们便明白了一个事理:写人作文要注意写出一个人的变化,通过人物的“变化”,来更好地揭示这个人的个性特征或思想品质。
我们知道,人的个性往往有不同的侧面。他给你的第一印象,并不一定是他的本来面目;他当时的所作所为,也并不一定能够反映他的基本性格。同时,人都在不断地变化着,在经历了一些事情、一些时间之后,人的思想、性格乃至相貌,都会发生一些变化,甚至是巨大的变化。所以,要写好一个人物,有时就需要真实地写出人物的变化。这种变化,可以是人物自己成长中的变化,也可以是我们对他认识上的变化。其实,凡是和我们相处时间较长的人,在他们身上,通常都能看到或大或小的变化。平时关注这些变化,表现这些变化,对于写好这些人物有着重要的意义。
要真实地写出一个人的变化,一般可以采取以下的手法:
一、通过神态变化展现人物性格
我想起了契诃夫的小说《变色龙》中的奥楚蔑洛夫,在处理小狗咬人这个事件中,他的神态反复地变化,便是最具有典型意义和借鉴意义的例子。
人的喜、怒、哀、乐等表情和态度的变化,一般是通过眉、嘴、眼等的变化来反映的,有时还配有细微的肢体动作,如:笑得捂着肚子、气得发抖等。神态的变化是最明显的变化,但也是一种稍纵即逝的变化。在作文中抓神态变化的描写,可以直接、真实地反映人物心理的变化,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起到“以外显内”的感人效果,从而使人物造型栩栩如生,使文章表达生动形象。
我们来欣赏一下苏瑶儿的《我的超级笑星表哥》一文中,是如何通过神态变化来表现人物性格的。
我的超级笑星表哥
苏瑶儿 http://blog.xxt.cn/lsy2002
上个周末,我的舅舅和舅妈同时出差了,表哥吴佳仑来到了我家。
我的这个表哥呀,他人不高,比我大两个月,长着一个大大的脑袋,一双小小的却炯炯有神的眼睛嵌在那张尖尖的脸上,那张大大的嘴巴能说会道,说出来的话能把你笑得死去活来。
星期六下午,表哥刚到我家的时候,我看见他手里拿着一块红红的布,便奇怪地问:“你拿着块红布干什么?”他仰起头,骄傲地递给我:“自己拿去看看吧!”我接过一看,原来是一个红袖章,上面印着五个大字:文明礼仪生。什么?这么调皮捣蛋的表哥能当上文明礼仪生,真是太不可思议了,我的心里打满了问号?“你们老师是怎么选文明礼仪生的,怎么把你这调皮捣蛋的学生给选上了,是不是几天不见你变听话了?”
表哥嘿嘿嘿傻笑了一阵,就是不告诉我谜底。可是,没过一会儿,他就憋不住了,满脸神秘地凑到我身边,一五一十地把事情的真相告诉了我:“告诉你吧!其实老师选礼仪生选的不是表现好的,而是选了班里14个最调皮的学生,老师选我们当礼仪生是为了让我们将功补过,但是,老师选我是非常纠结的,我在这14个里面是最后一个被选上的,虽然我调皮,但是我的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可是因为调皮捣蛋,老师只好选上了我。”表哥一再强调老师选他是非常纠结的,看着他那托着下巴、挤着眼睛、皱着眉头、嘟囔着嘴的样子,我和老妈都不由得哈哈大笑起来。直到现在,表哥见了我,还会不停地嘟囔着:“老师选我当礼仪生真的是很纠结的!”
星期天的上午,姥姥给我们送来了好吃的粽子。姥姥让吴佳仑给他的姥姥打电话,把粽子给她家送一份。表哥刚开始说:“姥姥家的电话号码是多少,我可不知道!”老妈让他好好地想一想,他就坐在地上,抓耳挠腮一阵子,又转动着眼珠想了一阵子。只见他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啊!我想起来了。”一下子冲到了电话跟前,拿起了听筒,就拨了号。很快,电话被接通了:“喂!谁呀?”“是我,吴佳仑。”表哥回答道。“佳佳,你在哪儿呢?”“我在地球上呢!”“哈哈哈……”,我和姥姥、老妈同时大笑了起来。她的姥姥似乎已经熟悉了吴佳仑这种爱搞笑的风格,又接着问:“你到底在谁家呢?”“我在我奶奶的女儿家呢!”表哥眼睛滴溜溜地一转,露出一丝狡猾的笑容回答道。
表哥的奶奶不就是我姥姥吗?我姥姥的女儿不就是我妈妈吗?我妈妈家不就是我家吗?我想了半天,才绕过来这个弯。表哥直接说在我家不就行了吗?为什么非要绕这么大一个弯儿呢?亏他能想得出来。“哈哈哈……”笑声再次响起。真是打电话也能打出笑话来呀!
表哥虽然只在我家呆了两天,可是,却给我们留下了欢声笑语。
通过某个短时间段内的活动来写人物,我们往往觉得没有什么“变化”可写。这种情况下,如果抓住神态的“变”来展示人物性格,不失为一种快捷、有效的手法。
苏瑶儿的这篇作文,就是抓住了“表哥”神态的“变”来凸显他的活泼调皮的特性的。
第一件事是“文明礼仪生”事件。“你们老师是怎么选文明礼仪生的,怎么把你这调皮捣蛋的学生给选上了,是不是几天不见你变听话了?”面对着“我”的疑问,“表哥”“嘿嘿嘿傻笑了一阵,就是不告诉我谜底”,这里的“嘿嘿嘿傻笑了一阵”的表情,说明是装傻,这里面藏有什么秘密呢?表哥毕竟是个诚实的孩子,最后还是忍不住告诉了“我”秘密,并特别强调,“老师选我是非常纠结的”,因为“我的成绩还是比较好的,可是因为调皮捣蛋,老师只好选上了我”。写到这里,苏瑶儿来了个神态特写:“托着下巴、挤着眼睛、皱着眉头、嘟囔着嘴”。这就表现了“表哥”对这个称呼是逼不得已的,是感到羞愧的,是不甘心于做这样的“文明礼仪生”的。这是“表哥”在“政治大事”面前的神态。
第二件事是打电话事件。由于这是件轻松的生活小事,所以就展示出了“表哥”机灵、诙谐的可爱一面。“姥姥让吴佳仑给他的姥姥打电话,把粽子给她家送一份”,这时的“表哥”“抓耳挠腮一阵子,又转动着眼珠想了一阵子。只见他一个鲤鱼打挺跳了起来,‘啊!我想起来了’”,这里的神态把“表哥”的孩子气表现得栩栩如生,尤其是他的姥姥问他在哪儿时,他出人意料的回答“我在我奶奶的女儿家呢”,其神态是“眼睛滴溜溜地一转,露出一丝狡猾的笑容”。表现出他喜欢逗乐的性格特点。
对于“表哥”前后的神态描写是有明显变化的,此时,我们面前便站立起了一个真实而生动的孩子的形象:对自己的缺点有愧疚感,对自己的优点有自豪感,对生活中的平常事充满了乐趣。
二、通过发展变化揭示人物性格
有时,为了比较全面地反映一个人物,要在一个时间跨度较大的范围内,通过发展变化来揭示人物的性格特征。为了写好人物的发展变化,往往要运用对比等多种综合手法,来强化变化的程度,如肖像的变化对比、行为的变化对比、神态的变化对比、心理的变化对比等。要使读者对人物性格产生真正活的印象,它就应该随着情节的发展而逐步形成起来。一句话,就是要刻画和表现人物性格的发展、变化。 写好“发展中的性格”,这是在较深刻的意义上创造个性的重要法则。
这里以何蔺川惠的《看,金子开出了花》为范文,看看她是如何通过发展变化揭示人物性格的。
看,金子开出了花
何蔺川惠 http://blog.xxt.cn/73835807
王伯是我们同楼层里的邻居,五十出头,一米七的身材硬是被微驼的后背挤压成了一米六。宽扁的额头被岁月无情地划开一条条沟壑,向两边的鬓角无尽地延伸着……王伯不善言辞,更不常笑,平白的扑克脸大概是他唯一的表情了吧?更可怖的是,在那凹凸不平的左脸颊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岁月的流逝令它结痂,这不免为他在孩子们眼里又增添了不少狰狞的神色。因此,我们这些孩子是不愿与他接近的。即便是在路上碰见了,也是躲得远远的。偶尔在父母的生拉硬扯下面前说出几个字:“王伯好!”继而又转身跑开,对王伯的恐惧一次次递增。每当我看见王伯,下意识的一个动作便是默不作声地悄悄走开。可大人们从不怕王伯,每逢过节都要送东西到他家去慰问这个孤身老人,遇到大事还会去找他商量,我不懂。
楼道前的下水道已经堵了两三天,却一直没有清洁工来通。家家户户的污水废气一股脑地被排在里面,徐徐向外散出的臭气令人作呕,无论谁走过来都要往远处绕道。于是,常在那里玩耍的孩子们都闭门入户,那里也因此成了一片无人“荒岛”。
那天早上,我背着书包一如既往地走出家门,眼前的一幕定住了我的脚步:王伯独自一人打开了下水道的盖子,弯下腰身匍匐在地上,一只手紧紧地扒住下水道的边缘,另一只手如钩子一般从下水道里捞出一把把秽物,再把它们小心翼翼地放进一旁的垃圾袋里。刚刚放好,那手便又一次伸向下水道……“王伯,你快起来,那里很脏的!”我一边捏着鼻子一边冲王伯喊道,“好心”地提醒着。“没啥,这不通哪行?这儿都没法过人了!下水道通了,你们娃儿们又能在这儿玩了!”说罢,王伯又埋下了身子,用一面沾满脏水的工作服挡住了我的视线。看着王伯佝偻着的身子,我似乎有点儿懂了他的执着。
第二天早上,我和妈妈在厨房里洗碗。隔着窗外,又看到王伯蹲下身子卖力的身影,那是在完成前一天未干完的“活”。或许是瞟见了我发怔的目光,妈妈在我耳边絮絮叨叨:
“王伯不容易啊!年轻时也是英俊帅气,一表人才;业务骨干,劳动模范。可命运不好,妻子离世得早,这么多年一个人过,身边连个说话的伴儿都没有,早年退休,过节连条鱼都不舍得买,邻居平时送去的东西几乎够他吃半个月了!
“王伯是个令人尊敬的人呢!三年前,我们小区里发生了一次火灾,一个孩子被卡在楼道里,还是王伯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把孩子从楼上抱下来,那孩子才得以获救。当时他头发都烧着了,却一声气也不吭,愣是让火苗蹿到了脸上,这不,落下了一个那么长的疤……”妈妈会想起当时的情景,仍心有余悸。火灾?伤疤?我若有所思。
次日清晨,我走出家门,看见路边坐在躺椅上正闭目养神的王伯。一个头发着火却把孩子裹在怀里向楼外冲去的“火人”迅速从我的脑海跑过,和煦的阳光懒洋洋地洒在他的脸上,投射到他那条亲切的疤痕上,四散着金子般绚烂的光,格外耀眼,分外夺目!那张平和又安详的脸庞让人不敢去亵渎,像往常一样,我默不作声地悄悄走开了,但不同的是,这次我心怀敬意,生怕打扰了他的休息。
一是写肖像的对比变化:“王伯”年轻时“英俊帅气,一表人才”,而现在“五十出头,一米七的身材硬是被微驼的后背挤压成了一米六。宽扁的额头被岁月无情地划开一条条沟壑,向两边的鬓角无尽地延伸着”,“更可怖的是,在那凹凸不平的左脸颊上还有一道长长的疤痕,岁月的流逝令它结痂,这不免为他在孩子们眼里又增添了不少狰狞的神色”。这么大的形象反差,不禁让我们心中画个问号:王伯的人生经历遇到了什么?
二是写行为的对比变化:“三年前”的火灾,为了救被卡在楼道里孩子,“王伯奋不顾身地冲了进去”,一个“冲”字,把王伯舍己救人的壮举再现了出来,同时也交代了他脸上伤疤的来历。而眼前的王伯不声不响地佝偻着身子在“卖力”地掏下水道的堵塞物,可见这清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火中救人用“冲”,几年后清理下水道用“佝偻”、“卖力”,从动作的变化中,我们看到了王伯危急当头不顾一切和力不从心下也要为大家做些好事的可敬的品格。
三是写感觉的对比变化:通过感觉写人物的变化,属于侧面描写,但这种描写能够更真实地反映人物的精神面貌。本文开头极力写王伯在孩子们心中的“恐怖”,见到他“躲得远远的”,然而大人们“从不怕王伯,每逢过节都要送东西到他家去慰问这个孤身老人,遇到大事还会去找他商量”。这说明孩子的“怕”是从王伯的相貌产生的,而大人们的“爱”是从王伯的品质产生的。接下来,文章的结尾写“我”看到王伯,其感觉完全与开头的感觉逆转:“和煦的阳光”“投射到他那条亲切的疤痕上,四散着金子般绚烂的光”,“那张平和又安详的脸庞让人不敢去亵渎”。由惧怕到“心怀敬意”,正是王伯的人格感动了周围的人。
王伯的性格特征就是这样通过发展变化而得到揭示的。
三、通过场景变化表现人物性格
场景是人物活动的环境。人物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特定的环境。在一般情况下,每一个场景都具有段落性和连续性。我们写一个人物,往往要把他放在多个场景中来表现,随着场景的变化,展示人物不同的事件,这样就能通过多个情节来更全面地表现出人物的个性特点、特长爱好、生活习惯、职业特征等。可以说,让人物在不同场景中演绎自己的生活故事,从多个角度反映人物的变化,是我们最常用的手法。
现在来阅读董一凡的《家庭老爸》一文。
家庭老爸
董一凡 http://blog.xxt.cn/8894479307600257
一提起我的老爸,我感到很自豪。走,请你去看看我的家庭老爸!
勤俭节约的老爸。也许是因为老爸小时候家里很穷的缘故吧,直到现在,老爸依然还很艰苦朴素。我看到老爸的袜子烂了,劝他换一双新的,老爸淡淡地笑了笑说:“没关系,袜子烂了补一补还可以再穿,我像你这样的年纪时,因为家里穷,经常穿补的袜子和带补丁的衣服。”“咱家又不是很穷,干嘛那么节省?”我嘟囔着。但是这次,我对老爸的态度发生了180°的大转弯。
一天晚上,我和爸爸去超市购物,到了超市,我推着小车迅速朝零食区跑去,老爸笑着说:“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咦!老爸今天那根筋搭错了,怎么这般大方?直到付钱时,我才发现老爸除了买一个拖把和其它几件家庭用品外,自己什么也没买,顿时,我才明白了老爸的良苦用心……
老爸是一位称职的模范丈夫。在家里,只要老爸一有空总是下厨房给我和老妈做几道家常菜。只见他系上围裙,挽起袖子,很快奏起了锅碗瓢盆交响曲,不一会儿,什么鱼香肉丝、醋溜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便三下五除二地端上了桌。
还记得前段日子,我们一家三口冬天穿的棉鞋,春秋天穿的皮鞋,老爸都把它们用鞋油打理的锃光发亮,然后装进鞋盒,放进了鞋柜。老爸还经常帮妈妈打扫卫生,我家的厨房顶上,抽油烟机上,还有几个窗户上,由于太高,需要用梯子才能够得着,所以爸爸总是不让妈妈干,说什么有危险。看俺老爸,是不是一位十足的模范丈夫?
老爸还是我的家庭教师。因为我是个马大哈,每当我做作业时,老爸总是提醒我细心、细心、再细心。每当我遇到难题时,老爸总是耐心的给我讲解,如果还是不明白,他就会拿来物品,或是画图,或是做手势,直到我明白为止。
上星期天,我做了一张数学卷子,前面做的都很顺利,可到了最后,我遇到了拦路虎。嘿!这道题不是和上面一题相似吗?于是乎,我就用同样的方法作了解答。可是没有我想象的那么简单,刚开始还有点思绪,到后来却弄得我一头雾水。老爸似乎看出了我的心思,走过来耐心地给我讲了解题方法。之后,老爸又给我出了几道类似的题,我都一一地做了出来。
老爸的爱点点滴滴都是情,在这里,我要高呼:“老爸万岁!老爸我爱您!”
这篇文章场景变化比较多。
①节俭的老爸:小作者先把人物放在一个回忆的场景里,通过“袜子烂了补一补”,“经常穿补的袜子和带补丁的衣服”来表现“爸爸”的“节俭”;接着场景转换到超市,“爸爸”让“我”“想吃什么就拿什么”,对孩子很大方,而“除了买一个拖把和其它几件家庭用品外,自己什么也没买”,这种感情上的变化是真实、明显的,凸显了“爸爸”对自己节俭,对女儿却关爱有加的特点。
②称职的模范丈夫:其一、把场景转换到厨房里,“爸爸”“系上围裙,挽起袖子,很快……鱼香肉丝、醋溜土豆丝、西红柿炒鸡蛋……便三下五除二地端上了桌”,展示了“爸爸”的厨艺;其二、场景转换到了卧室,“爸爸”保养一家三口“冬天穿的棉鞋,春秋天穿的皮鞋”和爬高打扫卫生的事,展示了“爸爸”爱这个家的品质。
③家庭教师:场景转换到“我”的书桌前。“爸爸”的细心讲解,更体现了对女儿学习的关心。
随着场景的变化,人物的所作所为也在变化,这就多层面、多角度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使人物形象具有了直观感、立体感。
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当我们对人物下足了探究其变化的工夫之后,不仅人物形象更加丰满鲜活,而且文章的内涵也变得更加丰富,更加深刻。因此,要写好人物,就要尽力写出人物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