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资讯 >

李培根:自由发展与人文情怀(3)

2012-06-10 
李培根 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任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自动化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教育部机械工程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等。2003年12月当选为中国工程院院士。

  一些心理学家说,人的绝大部分潜能,都未能真正开发出来。

  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提出假设:一个正常且健康的人,只运用了其能力的10%,其余90%都尚未开发。另一位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里德认为,仅有6%,还有一位心理学家奥拓则估计只占4%。

  我觉得,这个具体的百分比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大家要明白,自身的潜能大部分并未开发,很多事情,其实你能做到。然而很多学生往往没有这方面意识,假如想使自己自由发展,你应该有主动学习和主动实践的意识。

  就拿学工程的人讲,我们的实践是什么?实践的对象、方法、目标,这些关键要素,都不是学生制定的,学生虽然在实践,但实际上仅仅局限于教师给定的框架里。

  这种实践,我称为“被动实践”,它的意义是很有限的。学生应该有主动实践的习惯,即使是老师布置的实践任务,也要尽可能融入自己的思想,至于课外,那就更加需要。现在大学生的课外科技创新活动很多,而这都是主动学习、主动实践的机会。

  国外的大学,无论是专业实践课程,还是基础课程,他们的学生总会把主动实践的理念和精神贯穿于很多环节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创造力得到了发挥,这是学生创造力一个很好的表现机会。

  自由发展,需要培养“宏思维”。自由发展需要博学和交叉,那我们又如何去适应博学和交叉?

  我把不同学科之间学生在一起的交流交叉,叫作“活”的交叉;修读其他专业的课程,称之为“死”的交叉,当然这种交叉并非无用,它是有利于大工程观的。

  现在很多问题,都是多学科的事情,遗憾的是我们国家培养出来的具有大工程观的人太少了。

  要让学生自由发展,大学生更应该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宏思维能力。

  宏思维并不是一种专业技术知识,而是强调培养学生宽阔的视野,去关注人类和社会的重大问题,具有系统观察和思考问题的能力等等。它体现了我们的宇宙观,也体现了方法论。

  具有宏思维能力的人,比较容易具有宏伟的目标。宏思维也是情商的一部分,要关注人类社会发展的重大问题,除了能源问题、环境问题等等,还有一些,比如科技发展的趋势。

  关于宏思维我举一个例子,关于“第六次科技革命”的。中科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的一位研究员写过一篇文章,中心思想是希望中国政府提前布局,不要在第六次科技革命中掉队。这是一篇很严肃的文章,这个主题思想我认为是非常正确的。在一部分科学家心目中,第六次科技革命的标志性事件是什么?不妨略举几例:一是信息转换器,人脑与电脑的直接信息转换,这将引发学习和教育的革命;这还不稀奇,更稀奇的是两性智能机器人,满足人的性生活需要;还有体外子宫,免除女性的生殖痛苦。然而我在想,这些是不是我们人类真正需要的?人类的求知欲是无限的,总会不断去探求那些神秘的事物,但同时我们也需要思考,人类无尽的求知欲又要将我们带往何方?在科技日新月异的时代,有时候我们需要放慢脚步想一想,到底我们需要什么。很多问题,无论是我们的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还是科技工作者都需要严肃地思考。

  自由发展,也需要人文情怀。我们大学生想要自由发展,需要好的人文情怀,要按天地人之道,知识分子要从更高的层次上理解教育理解人的存在价值,就应该有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

  宏思维实际上是人文情怀的体现,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社会中的人,都应该去关注社会中的重大问题,应该有社会责任感。当然,美学美感也是人文情怀的一部分。

  此外,要使自己有自由的发展,学生的“自教育”非常重要,不能光是依赖教育者的教育,同学之间的互相学习也非常重要。

  自由发展的一个必要条件,在于独立思考和自由表达,我们要让独立思考成为一种习惯,这不光是在学校中我们受到的专业教育所需要,在平时,我们从电视、新闻、报纸杂志等渠道看到一些信息,也应当独立思考。你其实都要问一下自己,让它成为一种习惯。

  当然,独立思考的前提是善于观察。不留心者,谈什么独立思考!当然,这两者是互相联系与统一的,独立思考者也会善于观察,正是由于思考得很多,便会更加留心观察社会中的各种事物。

  还有,学生应当自由表达。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要不局限于教师的课堂教育,更需要自由地表达,专业上的自由表达相对容易,而各个方面的自由表达需要学生不断地观察与思考。

  教师应有怎样的意识

  教育者若将学生当作生产线上的产品或零件,那十分简单,教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但是,若将每个学生当作不同个体,以学生为中心,挖掘学生的潜能,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的、真正的人才,这才是值得倡导的,也是相当困难并极具挑战性的。

  对教师而言,要让学生自由发展,需要从根基上、从人的意义上认识高等教育。

  作为教师,即使来自理工科等专业,倘若有很好的人文情怀,能够从深层次上,从人的存在的意义,从生存的哲学上,去认识教育,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

  我们常说以学生为本,这意味着我们要思考如何更好地帮助学生实现自由地发展,如何帮助他们更好地进入那个自由、自觉的活动境界。

  作为教师,该怎样真正地对学生的心灵开放?教育改革是长期以来众多教师不断经历的过程,然而我们是在一个过度“有我”的境界中谈论改革。教师过度“有我”,就意味着忘记了学生,凭借自己的想象在谋划着教育改革。所以我认为,教育者要更多地在“无我”的境界中去思考,强调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

  “无我”并非教师无所作为,相反是一种更高层次的、更有责任心的做法。它的本质是真正的以学生为本,意味着需要教育者让业界人士和学生也参与到教育改革的进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核心就是让学生自由发展,这对教育者而言尤其重要。

  教育者若将学生当作生产线上的产品或零件,那十分简单,教师讲什么,学生接受什么。但是,若将每个学生当作不同个体,把每个学生培养成具有鲜明个性的、真正的人才,这是困难的、具有挑战性的。

  对教师而言,如何挖掘学生的潜能,那是更大的挑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现在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责任并未减少,反而责任更大,挑战更大。

  所以我认为,真正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自由发展,教师应该有真正的人文情怀与人本思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活动中,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

  这个主导作用也很重要,它不是包揽包办,怎么导很关键,正如前面提到,教育应该面向人、面向世界、面向未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