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资讯 >

热点时评:高考何时不再那么沉重

2012-06-10 
高考何时不再那么沉重

  今年的高考大幕已落,但一些“镜头”让人印象深刻,感慨良多:上海的一位考生,外语考试迟到两分钟,送考的母亲跪求工作人员放行,还哭喊道 “这会影响他一生的呀”;湖南长沙一位母亲,送女儿赴考途中,被车撞成重伤,女儿悲痛难忍,最终在其他送考家长的劝说下含泪参加了考试。家长们说,“只有孩子考出好成绩,才是对家长的最好回报”……这一幕幕“悲情时刻”让人心里不是滋味,笔者不禁想问:高考何时不再沉重?

  如今的高考,早已不是“千军万马过独木桥”。根据教育部公布的信息,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报名总数为915万名,全国平均录取率为75%,比去年增加近3个百分点。也就是说,四个考生里有三人能进大学深造,在部分大城市,高考录取率已超过80%。高考不再是精英化教育,已经步入大众化、普及化阶段。但是,每年6月这几天,学生、家长、老师、政府部门等,全社会都在为这个主题而紧张忙碌,空气中依旧弥散着“硝烟”。而在高考前,学校张贴励志标语的比比皆是,考生挂“补脑”盐水也并不稀奇。在许多人心目中,一次高考依然关系着孩子的“一生”。所以,送考母亲因为儿子迟到会在考场外悲痛欲绝;所以,当送考母亲命悬一线时,孩子的陪伴守护与孩子的前途命运相比,家长们认为后者更重要。

  高考有那么高的录取率,为何依旧让人如此紧张?有社会惯性思维使然,“12年寒窗苦读,一朝金榜题名”在许多人脑海中根深蒂固。而“金榜”二字,也有了新的内涵——眼下的“挤独木桥”不是考上大学,而是考上名校。所以,许多考生和家长的心理压力并不因为高考整体录取率上升而减少。再者,有关部门和高校多年来一直致力于打破高考“一考定终身”的格局,但显得步履艰难:许多省市曾经推出“春季高考”,因为高校不积极,没有设置足够多的招生专业和招生数量,而使得这项“二次高考”走向没落,最终取消;高校自主招生搞得热热闹闹,但只是限于名校在高考前争夺优秀生源,受益的学生人数很少。所以,高考依然承载着“重大使命”,因而显得沉重。

  高考如何不再沉重,或者说少一点沉重?放眼长远,转变观念,虽是老生常谈,但确有必要。高考是人生一个重要站点,但并不能起到“决定性”作用。高考与人生幸福、成败并没有“由此及彼”的直接关联,所以家长和学生不妨看淡一点。高考之后,在孩子人生道路上还会有许许多多机会,许许多多选择,把握好了,依然能够在人生长跑中赢得“加分”。

  而对有关部门和高校来说,依然需要探索打破高考“大一统”格局。如果一次高考变成“多次高考”,像美国SAT考试那样,学生一年可以考几次,凭借最好的考试成绩去申请大学,而且可以同时获得几所大学的录取通知书,那么高考的压力就可以被分解,大学的自主招生也名副其实。再者,如果我们更多的高校办出特色,毕业生在就业市场上更有竞争力,高校之间有研究型、教学型、职业技术型等类别之分,而不是显著的“层级”之分,那么千军万马挤名校也可能有所改变。学生考大学不是追求“名气”,而是注重于选择适合自己的学校和专业。此外,如果不同类型高校之间打破“壁垒”,专科与本科、一般本科与重点本科之间的学生可以通过申请、考试的方法转学,那么学生就能有更多机会和选择。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