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高考频道 > 高考资讯 >

福建:高考命题思路与解析(1)

2012-06-09 
福建高考命题解析:加强试题与生活联系

  2012年高考结束。那么,今年都考了什么?难不难?命题方向如何?记者在第一时间联系省教育考试院及各学科命题组,详细了解我省今年高考各科试卷命题思路,供广大考生参考。

  总的来看,今年高考注重体现高中新课程理念,坚持能力立意,突出主干知识,体现学科能力和素质要求;加强试题与社会实际、科技发展和学生生活的联系,重视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语文: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

  语文科命题以国家考纲为指导,以我省语文科《考试说明》为依据,着力体现高中语文课程基本理念,反映我省高中语文教学实际,坚持以能力测试为主导,注重考查语文应用能力、审美能力和探究能力。试卷结构符合《考试说明》的规定,试题选材新颖多样,题型稳中有变,力求既有利于高等学校甄选人才,又有利于高中语文新课程的推进与深化。

  试题选材力求新颖,与社会生活有密切联系,富有时代感。论述类文本《谁在支持我们的“心灵成长”》直指道德建设的社会热点问题,语用板块第16(3)题和第17题的选材有鲜明的时代生活特色,作文题材料语言简明,意蕴深刻,感性与理性统一,甄别性与导向性兼具。选材大多为完整篇章,较少删改,尽可能保留材料的原有状貌和内涵。

  阅读题选文类型多样,覆盖较全面。古代诗文阅读部分,文言文选材摆脱以传叙类文本为主的旧辙,选用一篇质正辞美的游记,古代诗歌选材打破只考“诗”的传统格局,首次将“词”引入高考试卷。现代文阅读部分,论述类文本选用与考生能力更为切近的“评论”,文学类文本选用一篇意蕴深厚的微型小说,实用类文本则在时隔五年再次选用说明文。这样的文体布局,意在引导高中语文教学全面地培养学生的各类文本阅读能力。

  作文引导学生加强文体意识

  创新题型是为了使命题更科学、合理,考查真实能力,促进语文素养的培育。第8题提供原著情节片段,设置两个具体的小问题,并取消了“100字左右”的答题要求,使阅读原著的指向更加清晰。第9题首次要求考生综合两则材料,在理解的基础上分析其文化内涵,避免重复考查“文言文阅读”。第16(1)题提供一幅讽刺性漫画,要求选出最恰当的成语作标题,考查在真实语境中选用词语的能力,形式新颖且饶有趣味。

  试卷延续去年的教学矫正方针,努力发挥高考的正面导向功能,纠正高中教学的偏差或缺失。除选用古代词作和说明文,扩大阅读考查的覆盖面之外,语用题的赋分值由去年的3分增至6分,第17题“短评”回归语用考查,首次在题干中明确要求“表达简明连贯”。作文题保持去年“写议论文或记叙文”的要求,继续引导高中生加强文体意识,巩固教学纠偏救失的成果。

  数学:新而不难 难而不怪

  从学科整体着眼,关注数学本质,依据数学各分支在中学数学的地位及课时比例设置考点,确定考查力度,追求合理的知识结构和能力层次要求,着力从“立足基础、关注过程、突出探究、强调应用、追求‘开放’与‘多样’”等方面来体现课程标准的内涵、要求与理念,正确发挥高考的选拔功能及其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

  关注学生后续学习的需要,较全面地考查了高中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文、理科试卷的知识覆盖面均达80%以上,有效地检测了学生是否具备进一步学习所必备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同时,根据数学各分支在中学数学的地位及课时比例,合理选取试题素材,确定考查力度。如复数、常用逻辑用语、线性规划、二项式定理、程序框图等拓展学生视野、为进一步学习作初步准备的知识,只作为选择题、填空题考查,占分比例小,试题难度也较小;而作为中学数学主体内容的六大主干知识,在文、理科试卷中分别占126分和118分,不但占分比例大,而且在各类题型中都作了较深入的考查,试题具有一定的难度。

  突出数学本质 强调能力立意

  立足数学学科本质,从数学各分支的核心内容、学科思想及教育价值入手设置试题,合理地检测学生的数学素养。如理14、文8及理17、文20突出了对三角函数的性质及三角恒等变形的考查;理4、文4及理18、文19着重考查空间几何体的认识,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突出考查空间想象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理16、文18突出了对统计图表的认识、统计量的实际意义的理解与应用、样本估计总体等知识的考查;理19、文21突出考查利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性质;理20、文22重点考查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突出导数的工具性作用;理14、文11、文17重点考查数列的概念,等差、等比数列的基本性质与计算,突出考查基本量法等。

  坚持能力立意,关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试卷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五个能力和两个意识,全面考查了《考试说明》所规定的七大数学思想方法。如理16、文18以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为载体,设置应用性问题,较好地考查学生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的抽象概括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及应用意识;理17、文20考查学生从特殊到一般地归纳猜想的抽象概括能力及推理论证能力;理4、文4及理18、文19考查了空间想象能力、推理论证能力等。此外,还合理地设计了适量的没有现成的解题模式可套用,需要考生经过积极的自主探究才能完成的新情境问题,要求考生根据题目背景提供的信息进行探究、分析,合理地对试题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组合,寻找问题的实质,探求解题的方案。如理19、文21以“动圆是否过定点”这一几何问题为载体,设置探究性问题,考生需要利用“特殊与一般思想”,通过计算与推理,探究可能的定点,并利用“化归与转化思想”,将动圆过定点问题转化为向量垂直问题进行论证,有效地检测了学生科学探究的素养;理20、文22以探究函数的相关性质为载体设置问题,考生需要借助“化归与转化思想”对问题进行合理转化,并利用导数作为工具解决问题,特别是理20还要合理地将相关函数转化为二次函数,并利用“有限与无限思想”进行解题,较好地考查了学生的创新性思维能力;理10、文12、文16等新情境问题均较好地实现了对创新意识的考查。

  不随意忽视“冷门知识”

  力求实现对中学数学教学的正确导向作用,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健康发展。试卷对中学数学教学的导向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是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全面地落实课程标准,不随意忽视所谓的“冷门知识”,如文18考查了“回归分析”。其二是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回归教材,关注对教材的研究与利用,用好教材,克服脱离教材的“题海战术”,如理17、文20取材于教材习题的合理改造,源于教材,高于教材,较好地实现了对学生抽象概括能力的考查;理19(I)、文21(I)也都是教材习题的改造题。其三是引导中学数学教学关注通性通法,淡化特殊技巧。试卷关注对数学思想方法的考查,每个试题的解题思路都是在数学思想方法的引导下自然形成,试题的设计真正实现“新而不难,难而不怪”。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