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
文综历史试题遵照历史课标精神,依据我省考试说明,综合高校招生和高中课改的实际情况命制而成。试题借鉴了近年来国家卷以及我省和兄弟省、区、市有关新高考命题的经验,坚持贯彻“稳中求新”方针。
试题以考试说明为命题的直接依据,以中学生所学历史主干知识为依托,使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提出不同视角、层次的问题。如权重最大的第38题以近代先进的中国人从救国到建国、革命到建设的历史演进作为问题的主线,通过不同视角的设问,考查历史考试说明规定的4项不同层次能力要求。试题采用了若干图表以及文字材料,力图让考生应用所学知识理解与解读,做到“史论结合”、“论从史出”,从而考查学生所学相关的历史知识与运用历史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试题减少阅读量,给予考生更多的思考和展现能力的空间。以研究性学习形式呈现的第23题“泰坦尼克号”,主要考查了近代科技、文化知识,并渗透了地理学科的相关知识,反映了高中历史课改的成果。第13题“竹木简”把古文字学的相关知识引入试题,体现了学科间的相互渗透。第24题“日本股票”则融合了经济学的相关基础知识,并和当今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试题的取材既注重典型性,又尽量考虑到福建的地方特色。如第38题中“陈嘉庚救国主张”、第41C题“清朝前期台湾的开发与闽台间密切联系”,都体现鲜明的福建地方特色。
反映“三维目标”要求
试题基于教材而又高于教材,特别关注现代公民意识的培养,体现思想教育功能。如第16题“辛亥革命”从新的角度表述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反映近代中国社会的政治转型,即从专制到民主、从传统的宗法社会到近代的公民社会的历史性变迁;第17题“五四运动”、第19题“文艺复兴”、第20题“政治漫画”和第41A题的“宗教改革”,都较为集中地彰显了民主、科学、平等、自由的人文精神。第18题“新中国的外交”以及第38题“先进中国人的艰辛探索”,集中展现了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在民族复兴之路上的不懈探索和取得的巨大历史性成就。第13题“竹木简”有意识地引导考生关注中华传统文化,着力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本次命题设定难度适中,能较为客观地反映中学历史课改的实际状况,力争体现高考的甄别、区分与选拔的功能。
地理:坚持以能力立意为核心
地理试题严格按照全国统一考试大纲和福建省考试说明的要求命制。试题呈现形式多样,情境素材新颖,考点和难度符合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要求。选择题同一题组由易到难,梯度合理;综合题各小题之间的关系紧密,由浅入深,呈现出能力层次的递进和思维的逐渐展开。试题有良好的区分度,既有利于高校人才的选拔,又对高中地理教学有正确的导向作用。
试题坚持以能力立意为核心,全面体现考核目标与要求。试题充分运用地理图像,考查考生读图、用图能力,地理判断能力、地理空间思维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体现地理学科特色。地理试卷共有11幅图表,包括区域地图、统计图表、专题地图等,试题注重图表信息呈现的简洁性,要求考生快速、全面、准确地获取图文信息,综合分析、归纳、运用信息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如37题以新时期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中产业升级与转型为主线,从现象的描述到原理的运用进行层层递进设问,逻辑关系清晰,充分体现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思想。考生入题容易,但要顺利完成整组试题须有较扎实的地理学科核心知识、能力和素养,从而把能力强、素质高的考生真正甄别出来。
试题注重对地理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考查,紧扣地理学科的重点内容和主干知识。考查的内容涉及地球运动、地形、气候、河流、农业、城市、产业转移、地理信息技术、海洋资源开发与保护、地质灾害、环境保护等,试题充分体现了地理学科的综合性与区域性的特点,突出人文地理与自然地理、区域地理与系统地理的有机融合,强调地理各要素间的联系。如37题以考生熟悉的长江三角洲这一热点地区为载体,通过等高线的判读,考查本区地形的主要特征;通过长江河口多沙洲现象,考查外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通过长江三角洲土地利用结构变化的特点,考查人类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产生的影响,从而引导考生进一步思考本区大力发展新兴服务业的社会经济原因等。
试题不纠缠于热点本身
试题充分体现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新课程核心理念。如8~9题组通过呈现我国某干流区两组蒸发量统计数据,考查区域内自然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要求考生从地理事实数据的观察比较、综合分析到判断推导结论的思维方式,凸现地理研究性学习过程的考查。10~12题组要求考生对不同类型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进行转换,从一个新的视角考查考生对地理原理和规律的理解和运用。从第10题的物候变化到第11题的空间定位, 既体现了“地球运动”的核心主干知识,又降低了这部分内容的考查难度;尤其是第12题,以“立竿测影”的形式考查考生利用地理观测的方法来解决地理问题的基本技能,引导学生转变传统的学习方式,注重在实践活动中探究地理问题。
试题贴近考生生活实际,联系生产实践与经济建设的重大问题、热点问题,将地理学理论和地理学关注的重要问题融入、渗透到高考试题中。试题涉及了新兴服务业发展、对外投资、海洋资源可持续发展等热点问题,将人地关系与可持续发展的理论贯穿始终。试题并不纠缠于热点本身,而是从热点问题切入,挖掘其与中学地理教学内容的结合点,通过巧妙设计图文情境,让考生在解题过程中形成关注社会、关注生活意识,培养社会责任感。
物理: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
物理试卷突出物理主干知识,兼顾知识的覆盖面,引导回归教材。在《考试说明》中所列的108个全部考点(不含实验)中,考查了69个,占63.89%,具有较高的知识覆盖面;在所要求的31个Ⅱ级考点中,考查了29个,占93.55%,突出了高中物理主干知识的考查。
坚持能力立意,避免繁杂运算。命题坚持能力立意,注重考查考生的物理思想与物理方法,考查考生对考试说明中规定的五种能力的掌握程度。命题为避免繁难运算,选择题只涉及简单的计算,计算题与压轴题也设法减少考生的运算量。整卷的阅读量较去年减少约20%,答题的表达量较去年减少约30%。这些措施更符合物理学科的特点,使物理素养的考查更加到位。
情境常规经典,贴近生活实际。试题选材注重选取考生所熟悉的情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关注物理与科学、技术、社会的联系,关注社会热点和科技发展。第13题振动和波动、第14题理想变压器电路的分析、第15题点电荷电场、第16题卫星绕行星运动、第17题自由落体与沿斜面下滑物体的比较、第18题铜环下落穿过条形磁铁、第20题水平转台和平抛运动、第21题牵引小船问题、第28(2)题的空气压缩机、第29(2)题救生员从小船跃入水中等,都是选取考生所熟悉的、经典的问题情境,贴近生活生产实际,让考生感到亲切,既有利于缓解考生紧张的应试心理,又有利于考生真实水平的发挥。第22题是压轴题,具有“新颖而不偏怪、巧妙而不繁难”的特点,有效考查了学生分析解决综合问题的能力,有利于摒弃题海,引导学生注重体验物理方法,感悟物理思想,促进物理教学对三维课程目标的落实。
实验题不拘泥于教材
注重操作过程,回归实验本质。实验题旨在努力考查学生是否真正动手操作,引导中学物理教学切实加强分组实验,为普通高中的实验教学发挥正确的导向作用。今年的实验题取材体现源于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的理念,从不同的角度和侧面考查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第19(1)题如果考生没有亲自动手做过“用双缝干涉测光的波长”的实验,只是死记教材插图所给的仪器安装顺序就无法正确答题。第19(2)题以 “测定电池的电动势和内电阻”为载体,重点考查学生电路连接、处理实验数据得出结论的实验能力。两道实验题都重视考查基本仪器的使用,考查考生运用已学物理理论、实验方法和实验仪器去处理问题的能力,体现了实验题的考查特点,凸显对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的考查要求。
科学合理设问,适当控制难度。试题的不同设问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试题的难度和区分度。在选择题的正确选项与错误选项的设置上,保持了同质性和有效性,有效地考查了考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是否准确理解;计算解答题采用由易到难的分步设问,以鉴别和区分不同考生的能力高低,既有数字运算又有文字运算,提高了试卷的区分度和效度。对于两个选考模块的试题,第1小题都是考查对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第2小题都是简单的计算,以确保两模块试题整体上的难度尽可能相当,体现选考不同模块考生的公平性。
今年的物理试卷结构稳定,总体难度较去年有所降低,具有较高的信度和较好的区分度,符合“顺利平稳”的命题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