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真理是客观性、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表明真理是具体的,而不是抽象的。
(2) 真理的具体性,从内容上讲,真理是运动发展着的事物的多方面规定的综合,是多样性的统一;从形式上讲,真理是由一系列的概念、原理所构成的理论体系。真理的具体性突出地表现在真理的有条件性。即任何真理都是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下主观与客观的符合,它要受条件的制约,并随着条件的变化而变化,离开具体的时间、地点和条件,真理就是抽象的、无意义的。
(3) 真理的具体性还表现在真理与谬误的关系上。真理和谬误在一定范围内的对立是绝对的,但超出一定范围,它们就会互相转化,真理变成谬误,谬误变成真理。
考点17 检验真理的实践标准
(1)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所决定的。
①真理的本性是主观和客观的符合。所谓检验认识的真理性,就是检验人的主观认识是否同客观对象相符合及符合的程度。这种情况决定了检验标准既不能在纯粹主观范围内去寻找,也不能在纯粹客观范围内去解决,而只能是把主、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对照,从而确定主观认识是否符合客观实际。
②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物质活动,是沟通主、客观的“桥梁”,它不仅有普遍性的特点和优点,而且有直接现实性的特点和优点。只有实践才能把主观认识同客观实际联系起来加以对照,从而判明主观与客观是否一致。所以马克思说:“人的思维是否具有客观的真理性,这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
(2) 1978年关于真理标准的大讨论,是一场新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冲破“两个凡是”的束缚,拨乱反正,重新确立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开创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局面,起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3)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
①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即绝对性是指: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惟一标准,此外再无别的标准;第二,凡经实践证明的认识是真理,具有不可推翻的性质;第三,实践能检验一切认识,即使当前的实践还不能加以判定,最终也会被以后的实践作出裁决。
②实践标准的不确定性即相对性是指:第一,一定历史阶段上的具体实践具有局限性,它往往不能充分证明或驳倒某一认识的真理性;第二,实践检验真理是一个过程,不是一次完成的;第三,已被实践检验过的真理,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还要继续经受实践的检验。
③坚持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既可防止唯心主义的随意性,又可避免形而上学的绝对化。
考点18 价值及其客观性和主体性
(1) 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要。这就在追求真理的基础上提出了实现价值的问题。
(2) 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主体需要被客体满足的效用关系。价值由两方面构成:一是主体的某种需要和利益;二是客体的某种属性或性能。价值是在两者的关系中生成的。因此,价值既有客观性,又有主体性。
(3) 价值的客观性表现在:第一,价值必须以客观事物所具有的某种属性为现实基础;第二,人的需要不是主观随意的,而是受社会实践和历史条件制约的。
(4) 价值的主体性表现在:第一,客观事物的某种属性能否具有价值及何种价值要以人的需要为基准;第二,同一客体对于不同主体的价值不同,带有个性特征;第三,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不是一种自然的、现成的关系,也不是主体需要与客体属性之间随机相遇的关系,而是主体在实践基础上确立的同客体之间的一种创造性关系。
考点19 价值评价及其尺度
(1) 实践一方面要尊重客观规律,形成理性认识;另一方面要通过对客观事物的改造,创造和实现价值。这就要对客体可能的价值、实践改造的意义等进行科学评价。
(2) 价值评价是主体在对客体属性、本质和规律认识的基础上,把自身需要的内在尺度运用于客体,对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进行评判。
(3) 科学的、合理的价值评价,必须符合两个基本要求:一是对客体状况的正确认识,二是对主体需要的正确认识。人类的根本利益是确定主体实际需要的最高尺度,也是价值评价的最高尺度。
考点20 价值选择及其实现
(1) 人的价值选择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的人、不同的群体会有不同的价值选择。然而,人们的价值选择又不是主观任意的,它要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主要包括功利、情感、道德、审美等主观因素和社会历史条件等客观因素,所以人的价值选择既是多样的,又是统一的。
在一个特定社会,人们的价值选择必然是在众多的价值取向中保持一种主流的价值导向,以引领价值选择的正确进行。
(2) 价值是在主、客体的相互作用中生成的,是作为过程而存在的,它要通过价值实践才得以完成。价值实现(由潜在价值变为现实价值)的过程,实质上是从价值观的确立到价值实践完成的过程。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实现价值的首要前提,为实现特定的价值目标而进行的价值实践则是实现价值的惟一途径。
考点21 真理和价值的关系
(1) 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是人类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两大主题,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所谓真理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追求和服从真理。所谓价值原则,是指人类必须按照自己的需要去认识和改造世界,创造和实现价值。
(2) 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是对立的:第一,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第二,真理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主要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第三,真理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的多样性。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的差异,说明了追求真理和创造价值的矛盾性。
(3) 真理原则与价值原则又是统一的。人类在自己的实践活动中,要把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结合起来,通过一定的自我调节来解决真理和价值的冲突。一般说来,这种调节总是要使价值服从真理,使需要服从可能,使暂时服从长远,使局部服从全局。人们在实践中通过真理与价值的相互引导、相互结合、相互过渡来实现真理和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4) 在实践基础上实现真理与价值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是社会进步的内在条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条基本原则。这一原则,充分体现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坚持客观真理和捍卫人民利益的统一,尊重历史规律和人类解放的统一上;也充分体现在社会主义一要发展生产力、二要实现共同富裕的基本原则上。
考点22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
认识论与思想路线是一致的,认识论是思想路线的理论基础;思想路线是实际工作中的认识论,是认识论在实践中的体现、运用和发展。
考点23 党的思想路线及其意义
(1) 我们党的思想路线是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统一。
(2) 历史经验证明,思想路线是否正确,关系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重新确立和发展了党的思想路线,不仅为确定和发展党的政治路线和组织路线奠定了思想基础,而且也为开创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奠定了思想方法。
(3) 坚持党的思想路线的基本要求:第一,必须树立马克思主义的学风,以科学的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第二,必须勇于和善于根据实践要求进行创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第三,必须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研究现实中的重大问题,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
四、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
考点24 思维方法的本质及其在认识中的作用
(1) 思维方法的本质是主体化了的客观规律和关系,是人们在客观规律和关系的基础上依据主体需要而形成的思维规则、程序和手段,是人们认识世界的中介。
(2) 思维方法对思维操作的有序进行起着规范作用,具有对信息进行选择、组织和解释的功能,直接影响着人们的认识活动及其成果。
(3) 辩证思维是立足于客观事物的辩证本性而展开的思维,它以概念、判断、推理、假说和理论等思维形式的矛盾运动,深刻地反映了客观世界和人类实践的内在本质。辩证思维方法的实质是对立统一规律在思维中的体现和运用。辩证思维方法是人们正确理论思维的必要条件(工具)。
考点25 辩证思维的基本方法:归纳与演绎、分析与综合、抽象与具体、逻辑与历史的统一
(1) 归纳与演绎是最初也是最基本的思维方法。归纳是从个别事实中概括出一般的原理的方法。演绎是从一般原理推论出个别结论的方法。归纳和演绎的客观基础是事物本身固有的个性和共性的关系。
归纳和演绎是辩证统一的:归纳和演绎是两种方向相反的思维方法;归纳是演绎的基础,作为演绎出发点的一般原理往往是从归纳得来的;演绎是归纳的前提,它为归纳提供理论指导和论证。在实际思维中,归纳和演绎都不能单独揭示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必须相互推移、交替使用。
(2) 分析与综合是更深刻地把握事物本质的思维方法。分析是在思维中把认识对象分解为不同的组成部分、方面、特性等,对它们分别加以研究,从中找出事物本质的方法;综合是在思维中把分解出来的不同部分、方面按其客观次序、结构组成一个整体,从而达到认识事物整体的方法。分析和综合的客观基础是事物系统与要素之间的关系。
分析和综合是辩证统一的:分析和综合是两种相反的思维方法;分析是综合的基础,综合是分析的完成。分析和综合的统一是矛盾分析法在思维领域的具体运用。
(3) 抽象和具体是辩证思维的高级形式。抽象是在理性中对客观事物某一方面本质的概括或规定。具体有理性具体(思维具体)和感性具体之分,理性具体不同于感性具体。理性具体是在感性具体的基础上经过思维的分析和综合,达到的对事物多方面属性或本质的把握。感性具体只是感官直接感觉到的具体,是对事物外在现象的把握。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就是从抽象的逻辑起点经过一系列中介,达到理性具体的过程。由抽象上升到具体,是完成和深化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不是从理论到实践的飞跃。
(4) 由抽象上升到具体的逻辑过程,同客观事物及其认识的历史过程应当符合,也就是逻辑和历史要统一。这里的逻辑,指的是理性思维或抽象思维,它以理论形态反映客观事物的本质或规律。这里的历史,包括两层意思:一是指客观事物的历史发展过程,二是指人类认识的历史发展过程。
逻辑和历史是辩证统一的: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在理论上的再现,但不是简单的再现历史,而是“修正过”的历史。逻辑和历史的统一是辩证思维的一个根本原则。
考点26辩证思维方法与科学方法、思想方法
(1) 辩证思维方法是现代科学思维方法的方法论前提:第一,辩证思维的基本精神广泛渗透、作用于现代科学研究方法之中;第二,辩证思维方法是实现知识由经验形态向理论形态转化的必要工具,也是沟通跨学科研究的必要桥梁;第三,辩证思维方法为科学创新提供理论支撑和精神动力。
(2) 现代科学思维方法论证、丰富和充实了辩证思维方法的基本思想:第一,现代科学研究方法及其成果丰富和深化了辩证思维方法,从各个方面充实了辩证思维的世界图景;第二,现代科学思维以其特有的方式证实和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思维的观点,并促使辩证思维方法具体化、精确化。
(3) 哲学方法与思想方法、工作方法也有密切联系。把哲学观点运用到思考和工作中,就转化为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是哲学方法的具体化,并使哲学方法得到切实有效的运用。唯物论观点是实事求是思想方法的基础,矛盾观点是“两分法”的根源,群众史观是群众路线方法的根据等。
特别说明:本文由3COME考试频道(www.reader8.net)编辑精心为您收集整理,仅供大家参考,由于各方面情况的不断调整与变化,敬请考生以权威部门公布的正式信息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