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考研频道 > 考研政治 >

09考研政治冲刺必杀技《名师课堂》马哲篇四(2)

2008-11-07 
    考点6 中国传统哲学中的知行观及其现代意义

  (1) 在中国传统哲学中,认识和实践的关系表现为知与行的关系。从孔夫子到孙中山,都十分重视知行问题的探讨,并提出了许多真知灼见。

  ①行先于知,由行致知。一些有唯物主义倾向的哲学家大都认为行先于知,主张由行而致知,在一定程度上肯定了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和源泉,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明清之际的王夫之,他建立了“行先后知”、“行可兼知”、“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比较完备的朴素唯物主义的知行学说。

  ②知之明也,因知进行。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还辩证地肯定了知对行的指导作用。《礼记·大学》把“格物致知”放在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首。孙中山提出“因知以进行”、“能知必能行”,指出人类的认识是在“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的过程中不断前进的。

  ③以行验知,以行证知。孔子提出要“听其言而观其行”。墨子认为,判断言论是非真伪的标准有三个,即以前人的间接经验、群众的直接经验、运用于社会政治的实际效果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王充认为,对于各种知识和言论,要坚持以“效验”来“订其真伪,辨其虚实”。

  ④知行并进,相资为用。中国哲学史上许多唯物主义哲学家都能认识到知行并举,相互促进。其中,尤以王夫之关于“知行相资以为用”、“知行并进而有功”的论述最为深刻。当然,一些唯心主义哲学家把知行混同,是不可取的,但强调知行统一还是有合理之处的。

  (2) 由于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中国传统知行观难免有其局限性。但提出的许多见解,对于我们今天仍有启发意义。认真总结这些思想,有助于加深对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理解,并可作为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有益借鉴。

  二、 认识的发展过程

  考点7 认识过程中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及其辩证关系

  (1) 感性认识是认识的低级阶段,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感官而形成的对事物外部形态的直接的、具体的反映。它包括感觉、知觉、表象三种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直接性和具体性。这既是它的优点,也是它的缺点。感性认识的局限性是只反映事物的现象、各个片面和外部联系,而认识的任务却要求把握事物的本质、全体和内部联系。所谓“熟知不等于真知”、“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马上理解它”,便是此意。为此,必须实现由感性认识向理性认识的飞跃。

  (2) 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是人们通过思维而形成的对事物内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等形式。理性认识的特点是间接性和抽象性。理性认识在形式上超脱了客观事物,而在内容上则更深刻、更完整地反映了客观事物。这是它的优点,但也可能造成主观认识脱离客观实际。

  (3) 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辩证统一的。第一,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互相依存。一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唯物论;二是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论的辩证法。第二,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又相互渗透。一方面,感性认识中渗透着理性的因素。人们在获得感性认识时,总是以原有的知识为背景,在理性认识参与和指导下进行的。所谓“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就是这个道理。现代科学哲学中的“观察渗透着理论”、“观察总是负载理论”的命题,也指明了人总是以自己的历史文化为背景进行观察的。另一方面,理性认识中渗透着感性的成份。理性认识不仅以感性认识为基础,而且要通过感性认识来说明。一个人的感性经验丰富与否,对事物的理解深度大不相同。黑格尔曾说过,对于同一句格言,出自饱经风霜的老年人之口与出自缺乏阅历的青少年之口,其内涵不同。

  (4) 哲学史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把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割裂开来。前者片面强调理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感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后者则片面强调感性认识的可靠性,而认为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在实际工作中,唯理论和经验论表现为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两者都给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造成了危害,都是要防止和克服的。

  唯理论和经验论又各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分。唯心主义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不仅在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关系上各执一端,而且在认识论的前提上也是错误的,即都否认反映论。认识从感觉、经验开始,这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可以接受的命题。但从感觉、经验出发,可以沿着客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物主义,也可以沿着主观主义的路线走向唯心主义。

  考点8 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

  (1) 认识的发展过程,首先是由实践到认识,即从感性认识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这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一次飞跃。

  (2) 认识过程之所以经历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这既与认识主体有感觉器官和思维器官的区分有关,也同认识客体有现象与本质的区分密切相关。任何事物都是现象和本质的统一体。现象和本质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正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存在着对立,才需要进行科学研究,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也正因为现象和本质之间又具有统一,才能为人们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提供客观的可能性。

  (3) 透过现象看本质,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基本条件:第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尽可能占有丰富而真实的感性材料,把现象作为入门的向导;第二,要运用科学的思维方法对感性材料进行加工制作,透过现象揭示本质,因为只有认识了本质,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现象,也才能更好地指导实践。从现象进入本质是认识的深化,但不是认识的结束,还要继续深入研究更深层次的本质。

  考点9 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

  (1)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是认识过程中的第二次飞跃,是更为重要的一次飞跃。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是:第一,从实践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认识指导实践的过程。认识世界是为了改造世界,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指导实践,从而达到改造世界的目的。第二,从认识的角度看,理性认识向实践的飞跃是一个在实践中检验认识的过程。理性认识只有回到实践中去,才能使认识经受实践的检验而得到修正、补充、丰富和发展。

  (2) 实现从理性认识到实践的飞跃的基本条件:第一,要从实际出发,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原则。第二,要把关于客观事物本质和规律的认识同主体自身的需要和利益的认识结合起来,形成合理的实践观念。这是由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决定性的环节。第三,要把理论的正确性和现实的可行性有机结合起来,寻求实现理想客体的具体途径。第四,理论必须被群众掌握,化为群众的自觉行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理论只有为群众所掌握,才能变为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考点10 理性因素和非理性因素在认识过程中的作用

  (1) 在认识活动中,人的理智、情感、意志是融合在一起的。认识过程主要是理性思维的过程,但同时也包含非理性因素的参与。

  (2) 理性因素是指人的理性直观、理性思维等能力,在认识活动中的作用主要有:第一,指导作用。无论是认识课题的选择、认识工具的使用,还是认识结果的总结和概括,都离不开理性因素的指导。第二,解释作用。借助科学理论,对纷繁复杂的现象作出系统说明。第三,预见作用。一般来说,科学预测比经验推测具有更大的可靠性。

  (3) 非理性因素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的非理性因素是指人的情感、意志,包括动机、欲望、信念、信仰、习惯、本能等,广义的非理性因素还包括以非逻辑形式出现的幻想、想象、直觉、灵感等。

  (4) 情感、意志、欲望和需要等非理性因素,不属于人的认识能力,但对人的认识活动的发生与停止、对主体认识能力的发挥与抑制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主要表现在:第一,动力作用。人是在一定的情感、意志的影响下从事认识活动的。积极的情感给认识活动注入活力,对认识发展是一种推动力。意志对认识的进行也是一种重要的推动力量。马克思说:“在科学上没有平坦的大道,只有不畏劳苦沿着陡峭山路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达光辉的顶点。”第二,诱导作用。好奇心和兴趣,会使人产生种种想象和幻想,而想象和幻想是科学创造的宝贵品质。第三,激发作用。在情感、意志等的激发下会导致直觉和灵感,而直觉和灵感这种非逻辑力量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心理品质,可以弥补逻辑思维的不足,激发人的创造力。

  (5) 马克思主义哲学既肯定理性因素在认识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强调非理性因素要受理性因素的制约;同时也承认非理性因素的重要作用,全面分析了非理性因素在认识中的积极作用和可能产生的消极影响,从而与那种抽象的非理性主义划清了界限。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