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认识的发展过程表现为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认识发展的无限性。
(2)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是指,人们对于一个复杂事物的认识往往要经过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再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完成。这是因为:第一,从客观方面看,事物的各个侧面及其本质的暴露有一个过程;第二,从主观方面看,人的认识能力有一个提高的过程。人的认识受实践范围、立场、观点、方法、思维能力、工作经验和知识水平等因素的制约。人们对自然现象和社会生活的认识,往往都需要经过实验、认识、再实验、再认识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比较科学的理论。
(3) 认识发展的无限性是指,对于事物发展过程的推移来说,人类的认识是永无止境、无限发展的,它表现为“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永无止境的前进运动。这种认识的无限发展过程,在形式上是循环往复,在实质上是前进上升。
考点12 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1) 认识运动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决定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统一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就是说,主观认识和客观实践的符合,是在一定具体条件下的符合,是在实践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上的符合。
(2) 人们的主观认识超越于或落后于客观实践的发展阶段,都离开了主观和客观、认识和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是“左”的或右的错误的认识论根源。
考点13 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1) 实践和认识是永无止境的过程,要求我们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政党永葆生机的源泉。只有创新,才能使我们的思想和理论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而变化,实现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2) 创新包括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理论创新是人们的思想观念及思维方式的创造性发展;实践创新是人们的实践活动成果及活动方式的创造性发展。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通过理论创新推动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的创新,不断在实践中探索前进,这是我们的治党治国之道,也是我们每个人的成功之道。
(3)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是党的群众路线的工作方法的哲学基础;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在实际工作中的创造性运用。群众是实践的主体,也是认识的主体。认识从实践中来,主要是从群众的实践中来;认识到实践中去,也主要是到群众的实践中去。
三、 真理与价值
考点14 真理及其客观性
(1) 真理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客观性是真理的本质属性。真理的客观性有两层含义:第一,真理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真理的客观性并不是说真理本身是客观事物,也不是说它没有主观形式,而是说它反映的内容是客观的。第二,真理的检验标准是客观的,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3) 承认真理的客观性,就坚持了真理问题上的唯物主义。一切唯心主义都否认真理的客观性,宣扬主观真理论。主观真理论有两种典型表现:一是马赫主义的真理观,它认为真理是“思想形式”,是“社会的组织起来的经验”,凡是多数人承认的就是真理;二是实用主义的真理观,它强调“有用即真理”,把真理的有用性与真理本身等同起来。
考点15 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及其辩证关系
(1) 真理是发展的,是绝对与相对的统一,这是真理问题上的辩证法。
(2) 真理的绝对性或绝对真理有三层含义:第一,就真理的客观性而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包含有不依赖于人的客观内容。第二,就人类认识的本性来说,人们完全可以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每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第三,从真理的发展来说,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3) 真理的相对性或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度的。这也有三层含义:第一,从广度上说,它只是对客观世界的一定范围、方面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扩展;第二,从深度上说,它只是对特定事物的一定程度、层次的近似正确的认识,认识有待于深化;第三,从进程上说,它只是对事物的一定发展阶段的正确认识,认识有待于发展。
(4)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同一客观真理的两重属性。任何真理都是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统一。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绝对真理,是永远不能被推翻的;就其是对客观事物的近似正确认识而言,它是相对真理,是要不断发展的。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相互联结、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任何相对真理中都包含有绝对真理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和构成绝对真理。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辩证转化。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就是这样的不断地由相对到绝对发展和转化的过程。
(5) 绝对主义与相对主义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统一,前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认为人们可以一下子穷尽绝对真理,把已有的理论看成永恒不变的教条。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教条主义和思想僵化。后者片面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把真理看成是主观随意的东西。在实际生活中表现为怀疑主义和诡辩论。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是两个极端,但又“两极相通”,在一定条件下,绝对主义会滑向相对主义。在共产主义运动中,有人曾认为马列主义是完美无缺的最终真理,然而,一旦发现某些理论也并非尽善尽美,于是就认为没有什么可信赖的理论了。他们把教条主义的破产看成是马列主义的危机,可见,相对主义往往是机会主义者背叛马克思主义的思想根源。
(6) 马克思主义科学真理也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就要对马克思主义既坚持、又发展,把两者统一起来,反对把马克思主义当作僵死的教条或认为马克思主义已“过时”这两种错误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