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里偷闲,随手从书柜里抽阅一期《现代家长》,儿子见状,强行塞给我另一期,然后眯眯笑着说:“妈妈,看这本!”我定睛一看,乐了——“好,就这本!”
“这本”有什么不同吗?其实也是《现代家长》,是在儿子班上统一征订的期刊杂志。只是这一期对儿子来讲“来之不易”。
大概一周前的事儿了,儿子放学闷闷不乐:
“妈妈,我们发杂志了,但是没有我的。”
“哪个杂志啊(我们随班定了3样)?”
“就是教咋教育孩子的那个——《现代家长》。”
“为什么没有你的?”
“可能同学发错了吧!”
“同学发的?”
“老师念名字,同学帮着发。”
“那当时没有反映给老师或者同学吗?”
“......我忘了...我没想起来......”
按照我对儿子的了解(有点内向、腼腆),他八成不是没想起来,很可能是忸怩迟疑没能当机立断第一时间解决问题。我在想,事情虽小,但是可以借此机会锻炼孩子解决问题的能力,于是安慰并鼓励他说:
“以后类似的问题最好当时解决,多发少发当时容易查对,不过眼下也来得及,毕竟是刚发的,明天在班上问问,看哪位同学错拿了就行。”
见小家伙有些迟疑,我笑着补了一句:“怎么,不会是不敢问吧?!我们尚君睿可会说了!不是吗?”
“有啥不敢?!”儿子倔犟地回应着。
“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解决去!”我添油加醋,窃喜“激将”奏效。
第二天放学,儿子一脸小严肃:
“妈妈,今天我跟刘老师说了,刘老师翻看了小本本,说是发杂志时,第三个念的就是我的名啊!”
“然后呢?”
“然后我也不知道了......”
“可事实是——你并没有拿到啊!你没请老师帮你问问或是你自己直接问问大家吗?”
“......”
第三天放学,儿子眼睛放光:
“妈妈,我知道是谁拿我杂志了,是同学发错发到**那里了。”
“然后呢?”
“我已经跟**说了,他答应我明天把杂志带到学校来还给我!”
“好啊!真能干!终于有个眉目了!”
我估计还是老师帮的忙,但也有孩子的主动性在里面,所以还是毫不犹豫地肯定赞扬了一番。
第四天放学,儿子一脸小遗憾:
“妈妈,**同学说他忘带了。”
“哦,没事,再提醒他就是。”
“嗯,我说过了让他明天带。”
第五天放学,儿子摇着头、咂着嘴:
“**说又忘了。”
“没事,人家既然答应过还咱,就一定会还的。”
“嗯,我会继续提醒他,直到他带来为止。”儿子似乎有很强的决心很大的干劲儿。
真的是呢,据儿子说,接下来他天天提醒,直到有一天,**说:“哦,今天带了,不过又落我家车上了——临近校门时我家人忘给我了......”此时的儿子在向我汇报“最新进展”时,已经乐此不疲似的相当的洒脱,仿佛是个局外人在讲一个好玩的故事,还绘声绘色连说带比划,从他脸上看不到一丝的不悦、无奈和灰心,倒是在儿子的描述下,我想象着那位**同学会不会被儿子持之以恒的“一天一提醒”折磨得够够的,我甚至开始同情人家了,竟然遇到这么一个难缠的“小债主”。
终于,“落车上”的次日,也就是被“追缴”了一个多星期之后,**同学终于把那期杂志带来了!儿子喜笑颜开!
现在,我捧着这本“来之不易”的杂志,也会心地笑了,从开始面对问题的迟疑犹豫到后来解决问题的决心和执着,孩子在进步,在实现对自己的一种突破,也许这只是一小步,但于我看来,每一小步都弥足珍贵。
当然,有的朋友可能会认为小小的一本杂志嘛何必这么“大动干戈”,丢了就丢了,没发就算了,费那么大劲儿干嘛。是啊,一本杂志嘛,实在找不到就算了,当然没什么,但总得找一下吧,关键是得让孩子有尝试着解决问题的意识,同时对属于自己的“权利”“敢于维护”。一本杂志事小,但如果时时事事只局限于有问题自己回家嘟囔生闷气,尤其是自己的正当权益需要维护时却不敢“发出声音”,甚至如此的行为处事方式成为了一个人的处世基调的话,这个人一定不被重视、内心也不够强大,反而会深受生活所累,郁郁寡欢而终不得志。
联想很多家长认为应该培养孩子“随和谦让、乐于分享”等性格和品质,这本身并无错,甚至这样的观念对我也影响深远。但就在最近看到一本《周正亲子二十法》里提到,一个孩子找到周正教授说:“我觉得自己太窝囊了!本来我是全班选出来的三好生,可老师非让我让给别人,我就让了;同学见我穿了名牌衣服,非要穿,我就让他穿了,穿了却不还,我不好意思要;就在前天考试时,坐在我后面的一个班干部抄我的,可是老师却给了我零分,而他没事......我觉得生活太不公平了,我不明白为什么这样......”孩子难受得要死,已经三天不吃饭了。周正教授问其父亲知道这些情况吗,父亲直言知道。当问及那为什么还要孩子一味谦让呢?父亲说:“男孩子,怕他跟人家斗气、打架,所以从小就让他谦让,吃亏是福嘛!”
可是这些“亏”给孩子带来“福”了吗?
一味谦让的人是不会说“不”的人。它们永远不会拒绝别人的要求,甚至是无理的要求,自己的权利也无意去维护,甚至还以为这样就会人缘好。这样的人多在人前当老好人,实则不被重视,甚至常受欺负,人后却又唉声叹气怨声载道。长此以往,当事人心理受压抑,性格被扭曲,有何幸福可言?!
再联想频繁出现在我们身边的场景:小朋友到别人家里做客,看上了人家的玩具,于是主人家长就会立即做主送给小客人而压根不考虑征求自己孩子的意见,美其名曰“尽地主之谊,更是教育自家孩子要学会分享”,自己孩子若是不乐意便以“抠门、吝啬,我怎么养了你这么个小气的崽子,丢死人了云云”等恶语相加,丝毫不考虑孩子的感受。
孩子是独立的个体而非父母的附属,他的思想、感受和对一些事物的所有权都需要成人的尊重,例如:在他专注于一件事情时,不去打扰他,便是一种尊重;叫他时,口气轻柔些,也是一种尊重;动用他的东西时,当然也应先征得他的同意。或许,有些父母会认为,孩子的东西还是父母花钱买的,何必要经过他的许可呢?而对孩子来说,玩具是他的所有物,只有在他自己的所有权得到尊重的情况下,他才能学习尊重别人的所有权,如果经常剥削他的所有权,勉强他“让”别人,有些孩子可能会因而变得怯懦、事事忍让、不敢与人争,这是出于害怕和压抑的表现,而非发自内心对别人的友好和尊重,两者之间的差异是很大的。真正的友好尊重是源自内心的尊敬和喜爱,而且在讲究尊重别人之前首先要“自尊”。至于“谦让、分享”,只有是在孩子拥有了起码的安全感和强大内心的前提下自发所为才有意义,才能成其为一种品质,否则强行施加只能适得其反。所以,“谦让、分享”本无错,但应该建立在尊重孩子的基础上,而尊重孩子就从“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做起吧!相信,点点滴滴的尊重所带给孩子的自我价值感,对孩子的一生都是非常重要的!
尊重孩子,并教孩子尊重自己,学会“发出自己的声音”,而且要“发得响亮”!
做人如此,一国国格何尝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