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网络,本文部分文字来自网络)
“玉粽袭香千舸竞,艾叶黄酒可驱邪,骑父稚子香囊佩,粉俏媳妇把景撷。”这是南宋诗人许文通所写的《端阳采撷》,诗中形象的描述了我国的传统节日端午节的一些习俗。
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端午节”,端是“开端”、“初”的意思,初五可以称为端五,端午节是我国古老的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很多,其中以纪念屈原之说影响最大。
据《史记》记载,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他倡导举贤授能,富国强兵,力主联齐抗秦,遭到贵族的强烈反对,屈原遭谗去职,被赶出都城,流放到沅、湘流域。他在流放中,写下了忧国忧民的《离骚》、《天问》、《九歌》等不朽诗篇,影响深远(因而,端午节也称诗人节)。公元前278年,秦军攻破楚国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心如刀割,但是始终不忍舍弃自己的祖国,于五月五日,在写下了绝笔《怀沙》之后,抱石投汨罗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谱写了一曲壮丽的爱国主义乐章。
传说屈原死后,楚国百姓哀痛异常,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去凭吊屈原。渔夫们划起船只,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真身。有位渔夫拿出为屈原准备的饭团、鸡蛋等食物,扑通、扑通地丢进江里,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人们见后纷纷仿效。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以免伤害屈大夫。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外缠彩丝,发展成棕子。
以后,在每年的五月初五,就有了龙舟竞渡、吃粽子、喝雄黄酒的风俗,以此来纪念爱国诗人屈原。时至今日,端午节仍是我国一个十分隆重的传统节日,从2008年为国家法定节假日,假期为一天,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我国南方,端午节是一个隆重的节日,在这天,家家户户吃粽子,挂菖蒲,插艾叶,还举行盛大的龙舟比赛。相比之下,北方的端午节就逊色了许多,小时候老家过端午节是不吃粽子的,在我们老家,端午节被称为五月单五,记忆中在这天每家都会炸油条,糖糕,早晨起来空气中便飘荡着浓郁的香味,炸油条糖糕的面粉是当年的新麦子磨的,油是自己家种的花生榨的,这样的面粉和油是纯天然的,没有任何添加剂,这样做出来的东西怎么会不香?人们吃着自己做的油条,谈论着丰收的喜悦,日子过得蜜般甜。
在我的记忆中,端午节这天妈妈很早便起床,起来后和好炸油条和糖糕的面便去上班,下班后和好的面便省好了,这时就可以开始炸了,而少不更事的我每每闻到别人家飘过来的香味,但大叫饿死了,饿死了,催着妈妈快点快点,妈妈总是慈爱的说快了快了,然后象变戏法似的变出一盘金灿灿香喷喷的油条,让我们大饱口福,如今母亲已经去世十一年,再也吃不到母亲亲手做的美食,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机会,我一定不再让母亲操劳,让母亲尝尝女儿的手艺……
还记得母亲包过的粽子,当时只是给母亲打打下手,从母亲去世后,我再也没有独立包过粽子,今年乐乐问了我几次会不会包粽子,我想还是包一次粽子吧,让他也感受一下中国的传统文化,好在有强大的网络,不会包了就百度,于是我的第一次粽子秀就上场了。
在网上搜了N遍后,终于动手开始包粽子了,尝试了几次,怎么也包不出棱角分明的粽子,形状虽然羞于见人,味道却很好,也是没有任何添加剂和防腐剂的,吃起来很放心,这也是对我的安慰吧。
端午节快到了,在这里祝大家节日愉快,一切顺利!
泡好的糯米、花生和绿豆
蜜枣和粽叶,都是在百姓量贩买的,包的时候为了让甜味更均匀,我把蜜枣切成了四块
包好还没煮熟的粽子,包成这样我已经尽力了
煮熟后看起来饱满了许多
看看它的内心,还好,是个三角粽
辛苦了半下午的成果,晒出来,纪念我的第一次粽子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