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
中小学生练习“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目的是为了推动深阅读,追求探究的全过程,并在其中培养孩子们的探究品质——因此说,这是一件很有意义的训练。
可能有不少同学甚至老师或家长,认为撰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是件十分高深的工作。实际上,这个工作只是写一篇带有研究性质的作文而已。当你用写一般作文的心态来看待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时,就会发现,原来一切都如此简单。只要你牢记一个宗旨:中心突出、表述明了,那么无论撰写哪一类型的研究报告,你都会成功的。
一、掌握研究报告的格式
任何研究报告都有个基本格式的,只是根据报告的内容不同做些变通罢了。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的主体格式是:
㈠ 研究命题:我们设计的这个命题要首先完成填空的要求,也就是选谁作为研究的对象。这里可以选文学名人、也可以选文学名著中的主人公。命题一般不再使用副标题,字数也不宜过长。
㈡ 研究目的:我们这次研究要达成什么目的,用准确简要地文字表述出来,如果有多个目的,要一一列举清楚。这个研究目的与后面的研究内容是一致的,同时,计划达成的目的要能够实现,不要搭花架子。
㈢ 研究步骤:在完成这项研究的过程中,准备分为几步来实现。
㈣ 研究方法:作为“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的研究方法大致是固定的,一般是阅读著作,查阅资料,观看视频,座谈交流等。
㈤ 研究内容:这一部分是文章的主要部分,可以分列出几个小项,以便于集中笔力来写。如:人物简介、文学地位、写作风格、社会影响等。如果是文学形象,就要偏重于这个文学形象的特点、教育意义来写。
㈥ 遇到问题:在研究过程中遇到了哪些问题,是怎样解决的。
㈦ 研究结论:这是研究报告的精髓部分。文字要简练,措词要严谨。一般要点明:研究解决了什么问题,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解决;研究结果说明了什么问题,是否实现了原来的假设;指出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㈧ 参考文献:列出这次研究你参考的文献目录。
我们可以参阅6年级学生王亚茹的《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这个研究报告既依照了研究报告的主体格式,又有着自己的创新,是一份比较细致的研究报告。
二、关于研究报告的对话
问:有些同学认为,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直接按照格式要求来套,选些资料一粘贴完事,这样行吗?
答:一旦开始撰写这个研究报告,那就意味着你的研究工作已经接近尾声。“研究”在先,而“报告”在后,我们要的是学习研究的“过程”。如果没有经历这个“过程”,直接粘贴一些材料,那“报告”也一定是模式化的,是苍白无力的。凡是“偷工减料”,那建筑起来的大厦也一定是“豆腐渣工程”,我们一眼就可以看出来。因此,不要走过场,不要搞花架子,要踏踏实实地做些学习和研究,这对于中小学生的学习和成长来说是一件十分有益的事。
问:中小学生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主要的难度在哪儿?怎样屏蔽这种写作的难度?
答:说到研究报告,一般人都会认为这是学者专家的事。其实不是这样的,我们以往也写过“关于错别字的调查报告”、“关于近视状况的研究报告”等,并且能够写得有模有样。这些为什么能够写好?一个重要的因素就是——心理上没负担。因此,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也要放下包袱,轻装上阵。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不是写日记,这个报告是写给别人看的。所以,你应该站在读者的角度去思考,如何把你所作的工作表达清楚。你应该让读者很快地明白你所作的工作是个什么样的工作,你为什么做这件事,你所采用的研究步骤是怎样的,你遇到了哪些问题,这些问题是如何解决的,你的结论是什么,如此一贯而下,也就化解了写作的难度。中小学生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不应该受到太多的限制,也要敢于写放胆文。
问:写“关于_的成长研究报告”应该注意什么?
答:必须强调一点:你的研究报告内容必须和题目贴切,内容的阐述必须围绕题目而进行,每大段之间最好加一个标题,不同的内容放在不同的大段标题之下,使读者能一目了然。同时,要格外注意,不应该把研究报告写得过于成人化,应展示出孩子的语言风格。中小学生有自己的语言特色,有自己的想法,在知识的应用上要尽量贴近自己的真实水平。既要依照模式,又要大胆创新。
范文引路
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 王亚茹
纵观历史,横览古今,文学史上的优秀作家层出不穷,他们有的文笔优美,有的感情真挚,有的尖锐犀利,然而,成功地路上不止有鲜花,还布满了荆棘。他们走过一道道沟,越过一道道坎,坚强不屈,勤奋执着的为自己的梦想而努力着。校讯通网站想用文章来让学生关注优秀作家、励志性作品角色,通过查找资料、深入了解他们的成长历程,以他们为榜样,学习他们的良好品质。受大管家老师之邀,我特别做了《关于朱自清先生的成长研究报告》和大家一起学习。
一、研究目的
优秀作家大多数都是经历了风风雨雨才走到成功的,他们在面对困难是更坚强、更有斗志,在面对挑战时更加有冲劲,在开创事业时更容易成功。朱自清先生,是个有着高风亮节的勇士,是个值得我们大家敬重的散文家、民主战士,是个有才华而又具有爱国主义情怀的人。研究他的不平凡的成长历程,以他为榜样,学习他的良好品质。
二、研究方法
1:检索资料法:查阅有关的书籍;阅读报刊,上网浏览。
2:问询法:询问家人、老师和朋友。
三、研究内容
名字·寓意
朱自清(1898—1948)生于清光绪年间,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取春华秋实”之意。1917年,朱自华报考北大本科。为勉励自己有困境中不丧志,不灰心,保持清白,不与坏人同流合污,便取《楚辞·卜居》:“宁廉洁正直以自清乎”中“自清”二字,改名“朱自清”,字“佩弦”。“佩弦”出自《韩非子·观行》:“董安于之性缓,故佩弦以自急。”朱自清“自感性情迟缓”,故用“佩弦”来警示自己。
外貌·特征
第一次看到朱自清这个名字,我的感觉是这个人写的作品轻柔,美丽。大概这人长得应该眉清目秀,一副书生样。后来在他作品的扉页看了他的照片后,觉得跟预想的也没多大出入,清瘦,脊背挺直,一身文人长袍,戴中等近视的眼镜,有文人的忧国忧民,战士的刚烈不屈,有青年的热血,也有老年的沧桑。
成长·经历
朱自清(1898—1948),字佩弦,号秋实。清光绪二十四年 冬十月初九(公元1898年11月22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一个叫做东海的小镇(当时名海州,是座历史悠久的古 镇),祖籍绍兴。1901年,随父赴任所——高邮的邵伯镇;1903 年,再迁扬州,基本上定居了下来,渡过了他的童年与少年。1912年入高等小学,1916年中学毕业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1919年2月写的《睡罢,小小的人》是他的新诗处女作。他是五四爱国运动的参加者,受五四浪潮的影响走上文学道路。 1920年毕业后在江苏、浙江多所中学教书。在大学学习和中学任教时期开始了新诗创作。1922年和俞平伯等人创办《诗》月刊,是新诗诞生时期最早的诗刊。他是早期文学研究会会员。1923年发表长诗《毁灭》,这时还写过《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等优美散文。影响很大。1924年3月2日,朱自清来到春晖中学任国文课教员。他与夏丏尊、丰子恺、朱光潜、匡互生等人志同道合,朝夕相处,友情甚笃。1925年8月到清华大学任教,开始研究中国古典文学;创作则以散文为主。1928年出版第一本散文集《背影》,成了著名散文作家。1931年留学英国,漫游欧洲,回国后写成《欧游杂记》。1932年回国,仍在清华大学任教并兼任中国文学系主任。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南下任西南联大教授。讲授《宋诗》、《文辞研究》等课程。这一时期曾写过散文《语义影》。1946年由昆明返回北京,任清华大学中文系主任。1948年8月12日病逝。朱自清是文学研究会的早期成员,是著名的诗人、散文作家、学者、民主战士。
个性·特点
他,严谨治学、认真负责。 朱自清在自己的教学生涯中用自身榜样的力量,成为学生们的生活导师和道德教员,激励学生们塑造良好的品行。1946年,到了清华后他成为大学老师,但他优秀的作风仍然一如既往。他上课时总是令学生当堂讲解,定期举行考试,以检查同学学习质量。他讲《宋词》课,细心地逐句逐字讲解,根究用词用事的来历。他讲《中国文学史》,坚持让学生定期交读书报告,并且能仔细对每一篇进行批改。他批改作业非常仔细,连一个标点符号也不放过,看到精彩论点,则用红笔画上圈圈,或针对上面的缺点与错误,找出材料给学生参考。有一天,朱自清生病了,拉肚子,但他还是按照以往的工作习惯,连夜批改作业。妻子劝他休息,他不肯,说是“我已答应明天发给学生作业”。天亮后,朱自清脸色蜡黄,但他照样提起书包,拿起批改完的作业奔向了教室。
他,珍惜时间,工作刻苦。 他在清华期间就有太多生动的例子。1937年10月,由于“七·七事变”的影响,清华被迫迁至长沙。那时局势动荡,很多人都无心钻研学术。而朱自清10月1日抵达长沙,3日居然就为完成一篇学术论文到南岳图书馆去查找资料,一找就是一整天。1941年11月,他只身住在昆明东北郊司家营的清华大学文科研究院里。每逢星期二下午他步行大约20里进城去西南联大授课,星期五下午再步行回来。每天早晨他照例七点钟左右起床。一日之中,除了三餐饭和午后的小睡外,很少见他离开坐位,晚上还要工作到十二点之后方才就寝。在他生命的最后两年中,胃病已经十分严重,体重降到45公斤以下,但为了作研究、写文章或备课,仍经常连夜工作,很少在午夜前休息。
他,孜孜不倦,笔耕不停。朱自清早就是我国著名学者了,但他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按时作息,孜孜不倦地治学。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在闻一多先生去世后,他受学校重托主持编纂《闻一多全集》。他花费了一年的时间,兢兢业业,搜集遗文,编缀校正,拟定目录,选编尺牍,并动员了中国文学系全体同人,分抄分校,还分别整理集外的许多著作。最终在短短一年内,让闻一多先生的洋洋遗著得以面世。
他,一身正气,大义凛然。1948年,朱自清先生因为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毅然参加了拒绝美国救济粮运动,本身就身体极度虚弱的他,终于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年仅50岁。毛泽东爷爷曾赞誉朱自清先生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他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尊严,他宁愿牺牲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无不为之赞叹。
心底·印象
从《春》,《匆匆》,《荷塘月色》,到《背影》,一律是清秀的笔风。而当把他的散文集通读之后,在他身上看到的不只是一位诗人,学者,散文家,然而……
他是一位画家。意境优美的《荷塘月色》,一片曲折的荷塘,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和亭亭的荷花,如同一幅水墨画。微风抚过,荷叶荷花静中有动,仿佛就在你眼前,触手可及。虽然是满满的月亮,却有层淡淡的云,一丝遗憾中是作者心中的黯淡,心中的颇不宁静,这又像是一副印象画,给人以启迪。
他是文化的传播者。1931年,朱自清出国游学,远赴欧洲,去过巴黎,伦敦,威尼斯,佛罗伦萨等名城。两年的游历,开阔了他的视野,丰富了他的内涵,也为中国带来了欧洲文化思想。朱自清好似一个探险者,用一种陌生好奇的眼光来看欧洲,发掘欧洲的美,取其精华,并且用深入浅出的笔法,与中国常见的事物比较,向国人介绍欧洲文化,通俗易懂。
他是一位哲人。尽管他的一生短暂,但他的坎坷人生经历使他对事物有着一种敏锐而正确的判断。这使得他的散文中,流淌着哲人的血液,散发出哲理的沁香。《沉默》,《论气节》,《论诚意》,尤其是《沉默》,朱自清用婉转的笔调,幽默的言辞,以及深刻的主题,及时有效的警示青年朋友,懂得沉默,灵活地运用沉默。
他是 民主战士。他用笔杆子和反革命作斗争,在清华大学授课,以刚强的意志,为祖国培养栋梁之才;积极参加示威游行,尽管没有武器,但他以刚硬的演讲措辞,感染了无数人,使他们投奔革命;在文学创作上,他用表似轻柔,实则刚毅的笔锋,痛击帝国主义,痛击反革命。《执政府大屠杀记》,是他的亲身经历。朱自清对此十分愤慨激动,他拿起笔,用鲜血记录下1926年3月26日执政府的大屠杀。他挣扎在生死边缘,子弹从身旁飞过,战友负伤而倒下,学生被官兵殴打,一幕幕惨景,深刻的留在读者的心中。
疑问·解答
朱自清先生外表清秀,《匆匆》、《绿》、《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冬天》等作品都是一副斯文深情的做派,为什么他能写出《执政府大屠杀记》这样血腥的场面?为什么他能从《荷塘月色》那样的个人情绪中转向对社会、民生的强烈关注?
吴晗在《关于朱自清不领美国“救济粮”》一文中写道:“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这种精神充分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也昭示了中国进步的知识分子在历史关头所表现出的的高贵品质。
四、研究收获
通过这次研究学习,我从中学到了很多,不仅拓宽了我的视野,还丰富了我的知识,更让我的思想得到了升华,使我对榜样的力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珍惜时间· 勤奋学习
燕子去了又来,杨柳枯了又青,桃花谢了又开,转眼间,无数的春天过去了,从幼年到了童年的最后时光,时间一去不复返,接下来,我该干什么,时间飞逝,却没有作为。花有重开时,人无再少年。品读朱自清的《匆匆》里的每一句话,认真的反思自己:在生活中,我有没有珍惜时间?有没有把握好我们人生的每一分每一秒?看电视的时候,时间从我的眼前过去;玩电脑游戏的时候,时间从们的鼠标前划过;嬉笑玩耍的时候,时间从我的欢笑声中飞去,不论怎样,时间如轻烟般的消散,如流水般的逝去,时间是一去不复返的、一天过去了,就不能指望再重复这一天了。我想我应该做的是,上课时认真听讲;放学后,认真完成作业,这样就充分利用了时间,学会珍惜时间,勤奋学习,做新时代的好少年,这是《匆匆》告诉我的。
感受父爱·学会感恩
读完朱自清的《背影》,仿佛有一双温柔的手拨动我的心弦,使我的心久久不能平。《背影》,语言朴素、简练,但真挚感情表现得淋漓尽致,令人刻骨铭心。买橘子,翻栏杆,那一个个细节,浓缩成背影,那背影里凝聚着深深地爱!让我想起了我的父亲,曾经在夜里背着我冒雨上医院,曾经从外地刚刚到家,不顾疲惫的身子送我上课外班,曾经在我考试失败时,默默地为我投来的鼓励的目光;曾经……我成长路上的每一点每一滴的进步中,还不是一样有那样的背影在陪伴着我吗?每次想到这些,就会让我迫不及待的为父亲打个问候电话,他回来的时候倒杯水,为他捶捶背,努力学习,坚强地生活,这也许就是对他最好的报答。
多读精练 · 坚持不懈
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它能提升一个人的修养,它能拓宽人的思维,它能使人走上成功之路。朱自清早就是我国著名学者了,但他在叙永的那段日子里,仍是孜孜不倦地读书学习。随身带的行李中,这箱是书,那箱也是书。午夜,人们都已呼呼入睡,而他仍俯首案前,在昏暗的煤油灯下不停地翻书查资料,笔耕不停。想想自己,这么好的条件,总是坚持不下来。读书笔记不是三天停了就是两天停了,博文总说坚持每周更新,也总是做不到。从此,朱自清先生的故事会一直激励我,鼓舞着我一定要多读精练,坚持不懈,充实自我,完善自我。
民族气节·发扬光大
朱自清先生一生光明磊落,人品极高;他育人一生,两袖清风;他一身正气,大义凛然;他宁愿饿死,也不接受美国的救济粮。1948年,朱自清先生因为反对美国的扶日政策,毅然参加了拒绝美国救济粮运动,本身就身体极度虚弱的他,终于在贫病交加中逝世,年仅50岁。毛泽东主席曾赞誉朱自清先生说:一身重病,宁可饿死,不领美国救济粮,表现了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是啊,朱先生的高风亮节,令后人景仰,他的铮铮傲骨令我感动,他不是一名共产党员,但他却是一个堂堂正正的中国人!为了民族的尊严,他宁愿牺牲生命,这种大无畏的牺牲精神,不正是我们要学习的吗? 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应以朱自清先生为榜样,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勤俭节约,多做好事,为国家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把我们的民族气节发扬光大。
附资料整理:
名家·评论
郁达夫:《中国新文学大系散文二集·导引》:朱自清虽则是一个诗人,可是他的散文仍能满贮着那一种诗意。文学研究会的散文作家中,除冰心女士外,文章之美,要算他。
叶圣陶:《朱佩弦先生》:谈到文体的完美,文字的会写语,朱先生该是首先被提及的。
林非;《现代六十家散文札记》:朱自清的成功之处是,善于通过精确的观察,细腻地抒写出对自然景色的内心感受。
朱德熙:《漫谈朱自清的散文》:朱自清的散文是很讲究语言的,哪怕是一个字两个字的问题也绝不放松。可是他的注重语言,绝不是堆砌词藻。
叶圣陶:每回重读佩弦兄的散文,我就回想起倾听他的闲谈的乐趣,古今中外,海阔天空,不故作高深而情趣盎然。我常常想,他这样的经验,她这样的想头,不是我也有过的吗?在我只不过一闪而逝,他却紧紧抓住了。他还能表达得恰如其分,或淡或浓,味道极正而且醇厚。”
吴晗 :“自清先生是旧时代知识分子中的典型人物,他曾经是自由主义者,他不大喜欢参加政治活动,特别是比较激烈、斗争性较强的政治活动。但是,他具有正义感,随着国民党和美帝国主义对中国人民奴役、压迫的加强,和向中国人民的武装挑衅、屠杀、镇压,他毕竟忍受不住了。他说话了,行动了,通过文化生活、朗诵诗歌和扭秧歌,表明了他的态度。他明辨是非,爱憎分明,在衰病的晚年,终于有了明确的立场,抬起头来,挺起脊梁,宁肯饿死,坚决拒绝敌人的“救济”,这种品德,这种气节,是值得我们今天学习的。"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许多曾经是自由主义者或民主个人主义者的人们,在美国帝国主义者及其走狗国民党反动派面前站起来了。”(《毛泽东选集》第4卷,1499页)毛泽东同志赞扬了闻一多、朱自清的骨气,说“应当写闻一多颂,写朱自清颂”,这是我们未死者,特别是一多先生和自清先生生前战友的责任。这种表现我们民族的英雄气概的颂歌,还有待于未来。”
文学·著作
散文集:《匆匆》、《歌声》、《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温州的踪迹》、《背影》、《航船的文明》、《荷塘月色》、《女人》、《后记》、《白种人——上帝的骄子》、《飘零》、《说梦》、《白采》、《春》、《绿》等。
其他:《别》、《笑的历史》《新诗杂话》、《诗言辨志研究》、《标准和尺度》、《语文零拾》、《论雅俗共赏》、《书评与议文》、《雪朝》、《踪迹》、《诗言志辨》、《新诗杂话》、《标准与尺度》《论雅俗共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