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子高中生活琐记
“不找你还不回来,都快一点了你知不知道?!你把老子折腾死算了……”“不用你们管我!我就是不想回家!”朦朦胧胧中被一声高过一声的叫骂声惊醒,打开手机已是凌晨1:05,叫骂声打破了黎明前的寂静,声音此起彼伏,持续了四十多分钟,不用说又是一对母子冤家。与这位母亲相比,儿子的自觉和自律令我倍感欣慰,回味儿子大半个学期的高中生活,欣喜中夹杂着失落,欣慰中略带点不满。
“请你们不要干涉我的学习”
重点班优秀的师资力量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像个助推器让儿子奋勇向前。每天晚自习回来,儿子都是一杯牛奶、快速洗漱后就进入了学习状态,期初我会在23:30左右提醒儿子睡觉,时间久了,儿子感到厌烦,每次进卧室前都会提醒我们“你们睡觉就行了,别催我。”对此我们只好选择遵从。班车上与同事聊天,孩子自然是必不可少的话题。“你家颜昊旻休息的周末都干啥?”“也没干啥,周六下午补觉,从周六晚上就即刻恢复到在校的作息、学习状态。”“你们也不看电影、逛书店、唱卡拉OK什么的?”“从来没有,夏天那会儿周日下午还独自骑车外出,现在天冷了,从来没出去过。我也提醒过他找昔日的好友聚聚,看看电影什么的,他每次都以作业多、同学没时间为由而拒绝。儿子的自我调剂方式多是望远、坐在鱼缸前缓解下视疲劳、听音乐,间或练练斯克斯……”“你家孩子就是那种心中有数的孩子,知道自己要什么,也会朝着自己的目标努力……”同事的话听上去有种美滋滋的感觉,但事后想想孩子也怪可怜的,除好朋友过生日外几乎没有参加过任何形式的聚会。有时也会心中不忍,提醒儿子适当休闲一下,可每次话刚出口,儿子就不耐烦地说“别的同学每天都熬到一点多,我这点算啥,我心中有数,请你们不要干涉我的学习!”
“去姥姥家主要是聚一聚,不在乎吃什么”
父母从郑州回来已近月余,因种种缘由父母一直没看到外孙,这好像成了母亲的心病,掰着指头数儿子休息的时间。上次休息因开家长会再次错过了聚餐的机会,儿子想念姥姥,无奈又错过了通电话的时间。上个周五晚自习后儿子再次提出想姥姥了,并询问能否请姥姥吃顿饭。我闻听大喜,随机拨通了母亲的电话,“昊旻,明天中午我过去。”“还是我过去吧,这样也可以看看姥爷和妹妹。”“那你想吃什么?我和你姥爷提前准备。”“去姥姥家主要是聚一聚,不在乎吃什么。”母亲再次被感动,电话中直夸儿子懂事。第二天,母亲做了炖羊肉、炒了花菜、土豆丝、烧油菜,还做了凉拌藕,小妹为了祝贺这来之不易的聚会特地买了只烧鸡。午餐,儿子烧饼、羊肉,象征性地各样加了几口菜,直夸姥爷厨艺高。第二天,小妹又打电话邀请吃火锅,儿子断然拒绝,“告诉小姨我不想去,昨天刚见了面,就不要再为吃饭费时间了,我这里还有很多作业呢~~”
“理发越短越好,省得经常理”
理发是儿子初中阶段最头痛的事情,什么板寸、毛寸,青春期的孩子总在追求成熟美,为此我们娘俩没少发生口角。这个周末,我像往常一样,试探性地提醒儿子“该理发了。”没承想儿子一口答应,并在周日中午理了个短短的寸头回来。说心里话,这个发型看起来着实让儿子的形象跌了几分,少了“毛寸”时的阳光和时尚,倒显得像个憨厚、朴实的70年代高中生,盯了儿子半天,我终于忍不住说了句“这次理得好短呀,以后不如还是留毛寸吧,还是毛寸看着精神。”“头发长短没什么,短了更好,省得经常理。”“那如果那个女孩暗恋你,会不会因为你的发型土而有所改变呢?”“嗨,在我们重点班哪有人顾得上暗恋谁呀,学习还忙不过来呢……”听完我重复了家长会上班主任高老师的话“如果将精力放在学习上的学生,他会淡化身边发生的事情;反之,他会扩大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
今天,昔日的同学还在电话中羡慕我养了个优秀的儿子,省心又省钱,问我是如何教育的。其实每个孩子的成长都倾注了父母的心血。但因为近几年活跃在校讯通和家庭教育沙龙中,在孩子成长的每个转折期,从小学到青春期的每个关键时刻,我都采取了“预则立”的教育理念,提前预防,防患于未然。所以,儿子与同龄人相比,他的成长是平静向前的,留在我们共同记忆中的是那些平凡的温暖和快乐。
其实,儿子也并非完美的,有时也会因生活琐事跟我闹矛盾:什么“不管你几点几分叫,叫醒我才算数。”什么“不在于你做什么(早餐),关键是让我填饱肚子(早餐丰盛拖延就餐时间)。”什么“你们光盯着我熬夜,怎么就不问问别的同学是如何努力的呢。”最令我难过的是,以往换季,都是我踩点,他去试,最快速度解决问题,现在倒好,我到店里看好了,他没时间去,我在网上看好了,他嫌看不出效果,最后索性来一句“衣服够穿就行了,没必要非得买新的。”偶尔还会讥讽我“你还经常写东西呢,怎么到了现实中你就理解不了我呢,总拿‘好心’说事,从来不体谅我的感受,净添乱……” 每每此时都是我举起免战牌,惹不起还躲不起吗,懒得理他罢了。每每看到、读到向他一样大的孩子与父母亲昵的动作和语句时也会心生失落,不过这不是单方面强求的,与其奢望不如面对现实。
我记得读过杨文的《和儿子一起成长》,书中说到“孩子生命中的几个关键期的教育,犹如大自然的春天,是播种的最佳期。我们做家长的如果能把这片土地开垦出来,不失时机地洒上智慧的种子,将来的某个时刻,你会发现,曾经播下的种子已经在孩子身上发芽、开花、结果……”孩子大了,我们担忧的事情会更多,但担忧也需要委婉,需要用一种关心的、提醒的或是“共情”的方法,让孩子有种愉悦感,而不是谴责和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