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间教室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读后感(一)

一间教室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一间教室到底能给孩子们带来什么?
《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给我们带来了关于一间教室的无限可能的遐想。
在第56号教室里,
25年来,雷夫老师一直在霍伯特小学担任五年级的老师,该校位于洛杉矶,高达九成的学生家庭贫困,且多出自非英语系的移民家庭。 可是,就是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雷夫老师创造了轰动全美的教育奇迹,被《纽约时报》尊称为 “天才与圣徒”。
在第56号教室里,
他的学生们不仅能在全国标准化测试中取得高居全美标准化测试前5%的好成绩,而且雷夫还依据“道德发展六阶段”理论引导学生的人格成长,他所提倡的“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甚至与儒家思想所提倡的“慎独”不谋而合。
在这种引导下,孩子们的品行发生了令人惊异的变化,个个谦逊有礼、诚实善良的,收获了受用一生的财富——高尚的人格和坚韧的信念,长大后他们纷纷顺利进入哈佛、普林斯顿、斯坦福等美国的常春藤名校就读,还经常返回第56号教师捐款、做义工,一时间成为美国教育界的佳话。
作为一名普通的教师,二十多年来坚守着一间教室,这样的故事,这样的人,我们身边比比皆是,可能我们也将延续这样的故事。
可是,为什么
我想,
正如《好妈妈胜过好老师》的作者尹建莉推荐本书时说的那样,有的人在讲台上站了一辈子,甚至获得了很高的学历、职称,却始终是个门外汉。
这样的人,教室于他们而言,只是一个讲课的场地,他们天天站在教室里,却从来不能影响到教室,所以,在他们那里,40平米的教室永远只有40平米。
我们身边从来不缺乏这样的老师,如果不改变,我们自己甚至也将延续这种历史,仅仅把教书育人当成是一个饭碗,稀里糊涂的走下去。
可是看了《第56号教室的奇迹》之后,我才发现:在不同的老师那里,教室与教室竟然可以如此不同!
那到底是什么东西在决定着教室的尺度呢?
——是教师!
教师的面貌,决定了教室的内容;
教师的思想,决定了教室的层次;
教师的气度,决定了教室的容量;
而今,
也许,在不久的将来,我们也会创造一个属于我们的奇迹。
正如
让我们沉下来,以一颗平静的心滑过风口浪尖,回眸一笑,我坚信,明天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