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经常见到一些学生,作文时,总爱停下来数写了多少字。我问“为什么要数写了多少字”,回答是“看看还缺多少字”。数字数,实质上反映出来的是作文难以写长,只想把字数凑够。这种凑字数的作文,当然也就谈不上高质量。
怎样把作文写长,是很多中小学生所关注的问题。尤其是初入作文之门,总感到三两句就写完了一件事,没法完成作文字数的要求,并为此而焦虑不安。如果这种情绪得不到及时消解,便会蔓延发展到心理上惧怕作文,进而对作文失去信心和兴趣。所以,从作文起步开始,就要尽快解决自己“写不长”的困惑,为爱上作文打下坚实的心理基础。
小学到初中阶段的学生,生活经历少,素材储备少,加上表达能力有限,要把一篇文章写长,写生动,确实需要良好的功底。但是,从学生掌握的知识看,根据年级课程,按要求的字数完成一篇作文也应该不是什么困难的事,关键在于要掌握“三个意识”。
一、 灌注“转弯意识”
数学上说,连接两点的直线距离最短。如果中途拐上三两个弯呢,距离自然会拉长。正如长城的直线距离仅有两千多千米,但是它蜿蜒起伏、曲折回环,实际全长竟达五千多千米。假设东起丹东虎山,西至嘉峪关,把长城修建在一条笔直的水平线上,我们一路走来,就会视觉疲劳,兴致全无。因为“曲径”才能“通幽”,最美的风景都在前面拐弯处,“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就是最好的佐证。事同此理,作文也是一样,如果我们注意在适当的时候“转弯”,使自己的发散性思维得到拓展,就会使文章有所延伸拉长。我们来看妞妞牛的《捡花生》一文:
捡花生
妞妞牛 http://blog.xxt.cn/zhuhan001
昨天,我去了姥姥家,目的是——捡花生。
一路上,风中夹杂着毛毛细雨,凉爽极了。到了目的地:梁祝镇,不过我并没有直接去姥姥家,而是先到农田里逛了逛。
走在乡间的小路上,田里有一堆堆鼓起的小土包,既像一块块大号的面包,又像一只只变异了的甲壳虫。田里有人掂着麻袋,弓着腰,在翻找着花生,怪有意思的。
终于见到了姥姥,姥姥和姥爷也在捡花生,已经捡了整整一麻袋了,看着他们很有成就感,我也跃跃欲试。我找姥姥要了一个提篮,连忙下地,嘴里念叨着:“小花生,不要跑,不要给我躲猫猫了,一会儿我就抓到你喽!”说着,我就找到了一个又大又肥的花生,白白胖胖的,好像一个刚出生的婴儿正在睡觉,可爱极了。我小心翼翼地把它放进了篮子里,不敢剧烈地摇晃,怕惊醒了它的美梦。我又找了一会儿,咦,花生怎么都不见了,它们都躲到哪里了呢?这时姥姥喊我:“妞妞,别捡那里的花生了,我已经捡过了,你和你妈妈一起捡!”怪不得呢,已经过去很长时间了,都没有见到第二个花生的影子。
妈妈见我来了,笑着对我说:“妞妞,你能捡100个花生吗?”什么?100个。这对我来说是一个天文数字,我可是第一次来,但是我不想在妈妈面前认输,于是欣然答应了。我抢在妈妈前面捡,想着这样一定能捡很多又大又好的花生,没想到,我还真如愿以偿了!我弯着腰,寻找在在凹凸不平的土块上。“扒一扒地下,”妈妈提醒我说,“土块里面也会藏花生。”真的吔,没走几步,我就发现了一些藏在土块儿下面的花生,还有很多花生藏在土块中间,真难拿出来。我冥思苦想,怎么办呢?有了,我拿起土块,在地上摔,“哗啦”一声,土块粉身碎骨,那些花生都露出了行踪,轻轻一拉,它们就出来了!捡花生掌握着几个窍门,感觉好轻松啊,不一会儿,我已经捡够了100颗,我骄傲地对妈妈说:“妈,我已经捡够100个花生了。怎么样,厉害吧?”妈妈却不屑地说:“又偷工减料了吧?说不定数完第29个后,直接蹦到第40个了呢!”“谁说的,我可都是一个挨着一个数的,要不然我再捡100个,咱俩比试比试!”我对妈妈说。“没问题,奉陪到底。”妈妈也不甘示弱。
我又开始捡了,时间不长,腰便疼起来,我连忙对妈妈说:“我不能捡了,腰疼得不行啦,我认输,比不过你。”妈妈得意地说:“怎么样,比不过我吧!”哼,要不是我“负伤”了,我一定能打败你!我心里不以为然。
这次捡花生,让我悟出了一个道理:做事,也像捡花生,你只有蹲下来,脚踏实地,才能捡到很多花生,才能把事情做得完美精致!
按照一般思路,捡花生的内容没有多少可写。然而,妞妞牛就注意了思维的“转弯”,使文章不断出现新的景象。第一个“转弯”在开头,“没有直接去姥姥家,而是先到农田里逛了逛”,来铺垫捡花生的背景。第二个“转弯”在“我”捡花生时,边寻找边“念叨”,这个弯转得很自然,突出了小孩子的活泼天性。第三个“转弯”在姥姥喊我,告诉我那是一块儿捡过的地方,正因为有了这个“转弯”,才有了我和妈妈比赛捡花生的重要情节。第四个“转弯”在二次比赛开始之后,我感到了“腰疼”,使捡花生的事就此进入尾声。而“腰疼”是真实的反映了捡花生的不易。这是四次比较明显的“转弯”。如果没有几次“转弯”,只直线写捡花生的过程,文章也就没法写长。
如何建立“转弯意识”呢?很简单——培养积极有效的多向思维,敢于异想天开。在写作过程中,不妨尽可能地给自己提一些“假如……”、“如果……”之类的问题,强迫自己换一个角度去思考,打破思维定势。如“捡花生”可以这样设问:假如到了梁祝镇,我不先去姥姥家,会去哪里?去干什么?捡花生时,假如我念叨点什么,会不会使情节更生动?如果我先到捡过花生的地方去捡,会产生什么效果?对文章发展有什么好处?假如我写出真实的腰疼的感受,会引出一个怎样的结尾?对表达主题有没有好处?
树立“转弯意识”,可以有效地训练自己的发散思维,缓解写作疲劳,激发写作兴兴趣。一旦养成“转弯”习惯,在作文时就会自觉地让脑子转个弯,从而在无限遐想中让思维的触角得到广泛地伸展。
二、灌注“描写意识”
中小学生写文章,偏重于叙述。“叙述”就是把事情的前后经过一般地记录下来;而“描写”则要求我们在记录过程的同时,用生动形象的语言,对人物、事件和环境进行具体的描绘和刻画。如果说“叙述”是一直沿着过程直线地走下去,负责把一件事介绍完,那么“描写”就是在行走中停下来展开重点画面,让读者受到生动形象的感染。“描写”的方法很多,主要有“肖像描写”、“心理描写”、“语言描写”、“行动描写”、“环境描写”、“风景描写”、“静物描写”等。在记叙过程中出现的事例过短或不生动等问题,都能够用恰当有效的描写来解决。“描写”是一般记叙文和文学写作常用的最重要的表达方法。我们不仅要具备使用“描写”这种表达方法的知识,而且要认可“描写”这种表达方法能够解决自己在记叙文写作中出现的诸多问题,并且要能够主动地在记叙文写作中灵活地使用这种表达方法。因为缺乏描写意识,很多学生总以为叙述可以解决一切问题。其实,过多的叙述至多只能完成“顺叙”,只能解决“往前走”,即使一些学生懂得“一波三折”,也至多是走条曲线,而不知道应当“停下来看”(描写)。这就是记叙文“写不长”的主要原因。如果我们在叙述的同时,能有重点地进行一些必要的描写,那文章就会更加具体生动,篇幅自然也就会长一点了。我们来看*心要飞翔*的《我的亲密伙伴-“淘气”》一文是怎样灌注描写的。
我的亲密伙伴-“淘气”
*心要飞翔* http://blog.xxt.cn/ljh805
姨夫家养了一只哈士奇,因为天性爱玩,故取名“淘气”,从今年夏天开始,“淘气”寄养在我家,在这将近半年相处中,这个可爱的家伙成了我的亲密伙伴。
第一次见面,一看车窗口伸着一张黑白相间的“狼脸”,我禁不住往后退了几步,杏仁似的眼睛一只黄而另一只却是蓝白色,不了解它的性情,哪敢去碰它!谁知车门打开一条缝,这家伙急不可耐地挤了出来,一身黑白厚重的毛,还低垂一条狼尾巴。我紧张地连连往后退了几步,谁知它朝我飞奔过来,并热情地用前爪搭在我的肩上,伸出红舌头在我的脸上来了个亲密接吻,再一看我的衣服已经印上它的可爱的梅花印,呵,这就是调皮的的“淘气”给我的“见面礼”。
淘气在家只要有人陪伴,就显得极为安静,我认真写我的作业,它一脸的悠闲表情慵懒地躺在地板上,躺累的时候伸伸懒腰,偶尔在屋子溜达一圈又卧在我的身边,这淑女的样子和它的鼎鼎大名“淘气”简直是不搭边。但只要你有丝毫出门的举动,这聪明的家伙立刻会给你一个激烈的拥抱和讨厌的亲吻,用牙齿轻轻地咬住你的裤腿往门口拉。淘气的性格又一子表现得淋漓尽致。刚牵到楼下,只要你松开狗绳的卡扣,淘气准会像箭一样飞奔出去,眨眼间便无影无踪,那速度可比刘翔的快多了,我想它这时会不会期望回到北极过一把拉雪橇的瘾呢!有时我与这支阿拉斯加的狼血统的狗在树林里捉迷藏,当然每次胜利的都是这只狗狗啦。
有时我们出门不方便带它时,会把它锁到笼子里,孤独的它不停地咬笼门,焦急地伸长脖子仰着头发出类似狼的嚎叫声,常使不明真相的人毛骨悚然。也正是这个原因,我们不得不把“淘气”哈士奇送给了姨夫。
送淘气那天,可爱的淘气像个癞皮狗似得躺在地上不起来,依依不舍地看着我, 我也不舍得它走呀!
半年没见到淘气了,我很想念它。我想,它也一定在想念着我……
有些同学在写文章时,基本上只用“叙述”的方法,有时甚至只用“概述”的方法,缺乏具体生动的描写,结果文章往往就显得简单粗疏。这篇文章很注意叙述中加入一些描写,使“淘气”的形象有了立体感、逼真感。文章先是对“淘气”边介绍边做肖像描写,“车窗口伸着一张黑白相间的‘狼脸’”,“杏仁似的眼睛一只黄而另一只却是蓝白色”,“一身黑白厚重的毛,还低垂一条狼尾巴”,“淘气”的形象就出来了;接着动作描写,“它朝我飞奔过来,并热情地用前爪搭在我的肩上,伸出红舌头在我的脸上来了个亲密接吻”,写出了“淘气”的热情、懂事。然后就重点叙述“淘气”的几件事,在记叙中又加进了行动描写:“慵懒地躺在地板上,躺累的时候伸伸懒腰,偶尔在屋子溜达一圈又卧在我的身边”,“只要你有丝毫出门的举动,这聪明的家伙立刻会给你一个激烈的拥抱和讨厌的亲吻,用牙齿轻轻地咬住你的裤腿往门口拉”,“只要你松开狗绳的卡扣,淘气准会像箭一样飞奔出去,眨眼间便无影无踪”;神态描写:“它一脸的悠闲表情慵懒地躺在地板上”,“ 焦急地伸长脖子仰着头发出类似狼的嚎叫声”,“淘气像个癞皮狗似得躺在地上不起来,依依不舍地看着我”;心理描写:“它也一定在想念着我”等。这些描写手段为读者营造了一个如临其境的氛围,“淘气”便栩栩如生地活泼在了我们的眼前。其实,“淘气”不会说话,小作者又怎能知道它们的“心理活动”呢?显然,这是小作者发挥合理想象的结果。这种把客观现象与主观想象结合起来的描写,就好比在叙述中加入了油盐酱醋等调料,使我们读起来感到津津有味了。
写记叙文时,要多问自己几个问题:当时的情景究竟是什么样的?我的描述能不能再现当时的情形?我是不是应当把讲述的节奏放慢一些?
三、灌注“读者意识”
导致我们写作时“无话可说”和“说空话、套话”的原因有很多,而缺乏“读者意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所谓“读者意识”,就是在写作之前,要搞明白“写给谁看”,要充分考虑到读者的需求,做到读者愿意接受,喜欢接受。而缺乏读者意识,忽略他人可能的感受,总以为自己看到的东西任何人一定会有同样的印象,而不知道这一切应当用自己的笔去“还原”,应当通过“描绘”去传达,使读者读后脑海里出现的形象与作者所见的图景高度吻合,这是很多中小学生的写作通病。我们要记着:“作者、作品、读者”是写作过程中任何时刻都不能忽视的“三要素”,我们写作的动力就来源于读者及读者的信息反馈。要获得读者良好的评价,就要从人出发,顾及和尊重读者的阅读心理。不要讲别人已知道的东西,而是在文章中讲自己新的发现、新的体验,正如古人所言“前人已所言,众人所易知,摘拾小事无关系处,此三不必做也”。采用最受欢迎和最有利于读者接受的形式进行写作,就容易解决空泛而谈,没有侧重点的缺点,克服写作中出现的困难,创作出优秀的作品来。
怎样灌注“读者意识”? ①列出假定的读者。设定以什么身份与这个读者进行对话;设想这篇文章的哪些内容会激发读者共感,怎样能强化读者共鸣的效果。②坚持“读者”对象的多向性。我们的读者一般局限于语文老师,范围过于狭窄,有可能导致写作思维的模式化,让我们总停留在比较幼稚的写作状态。所以,要坚持读者对象的多向性,如亲属、朋友、同学、社会人物,甚至小动物等。对象不同,自己的身份也随之不同,文章的思想内容与表达方式要力求与之相吻合,这就有利于写作的成熟。③多渠道发表自己的作品。这里所讲的“发表”,有着广泛的外延。作文在报刊上登载,叫发表;在电台播发,叫发表;在校报上刊登,叫发表;在墙报上张贴,叫发表;在学生间互阅互评,叫发表;作为范文由老师讲评,叫发表;公示在博客里,当然也叫发表。学生作文一旦完成,也就意味着发表,便拥有了读者。这样多种方式地“发表”,会让尽量多的读者参与进来,我们必定会关心来自读者的肯定或批评意见,激起自己的求胜心理和写作的欲望。这样一来,写作时就会全力以赴,认真积极,去尽力发挥自己的最高水平,这就是“读者效应”!
心中有了“读者”,我们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写作,就会燃烧起抒写心灵与表达自我的火焰,几经锤炼,也就生成了“下笔如有神”的本领。
灌注“三个意识”,是把记叙文篇幅写长的诀窍。但愿对重视这些问题的同学有所启发,并通过自己的实践给来予验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