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地才明白最美好的明天首先是从心里长出来的。
心中有个一个梦想,坚持不懈,将智慧与心力倾注其间,未来便会向着理想的方向展开。
两个月假期只倏忽的一瞬便过去了,我每天都在忙碌,都在思考,一刻不敢让自己清闲。为什么?为了新学期站在那神圣的讲台上更加从容,更加自信,更加享受,更加幸福!
不瞒大家,我所忙的事全是自找的。应约写稿,打理博客,上网搜集资料,一本接一本地读书,到外地学习,将即将教学的八年级上册课本翻了一遍又一遍,组织学生暑期读书会……一件件事会自动地从我脑子里蹦出来,我不停地整理、归档、删除、新建,乐此不疲,这就是假期生活的快乐!
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读书,这是未来进步的根本,书有多大,心就有多大;心有多大,舞台就有多大。假期读书共15本,教育类3本:陶行知《中国教育改造》、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王荣生《听
每个人读书都有自己的特点,每个人读书的方式几乎都是无法复制的。我读书主要在两个地方一是在书店里站着读,而是躺在床上读。我的方法不是很好,站着腿疼,躺着脖子疼,如果你说为什么不好好地坐着读,我很难讲得清楚,这是习惯。在书店里站着读的,一般是较为简易的书,一看就明白,站在那里就是为了强迫自己快速地“吞”下它,即使一次“吞”不完,下次去书店,仍然直奔那里,接茬“吞”。说“吞”也并非一目十行,看完拉倒,我的策略是无疑处快速通过,有疑处立即停下,反复阅读,在脑子里反问,一时不明白,便在脑子里打桩,或记录在手机里,回家细细求证。躺在床上读的,基本就算是“啃”了,知道是好书,但又不易读懂,越难读就越是激起我巨大的阅读兴趣,便只有硬“啃”了。可能大家会说,躺在床上读不犯困吗?我的回答是当你打定主意要去攻克难题的时候,你怎会犯困,我常常是越读越精神,越读越难罢手,我认为把一本难“啃”的书读得通透,读出自我之认识,那便是最大的快乐!
我相信“万物皆为我而备”,所以,只要心中紧握研究课题,没必要天天都读教育类书籍。有时候我甚至觉得越是非教育类书籍越能给老师带来真正的启发,或许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跳出教育看教育”吧?近两年来,我的兴趣一直在哲学上,所以一遇到哲学书我便迈不动步了。哲学的入门要有东西方哲学史打底,之后深入自己喜欢的各位哲学家思想之中,便可以尽情打捞智慧的宝藏,哲学是什么?古希腊语义便是“爱智慧”。中国几千年历史中最缺失的是什么?就是哲学。我们有思想史,却没有真正的哲学史,我们的哲学仅限于基本常识,是六经注我,我注六经,注的很多,却少有创新。研读了西方哲学史,我才明白我们没有逻辑上的体系,自春秋以降,我中华智慧呈现出一家之言的局面,由此而自限自拘,最终和西方文明拉开了差距。好在朱光潜、何兆武、袁伟时、刘瑜这一辈辈思想界的精英分子不遗余力地为我们开辟着整合东西方文化的最佳路径。这一切都和教育有关,因为我们和我们的孩子现在和将来所面对的已然是一个高度国际化的社会,没有基本的国际视野和普世价值观,只是学习极其有限的教材知识,绝难在复杂多变的未来环境中有所作为。
阅读是要用心的,用心的办法就是把自己投入书中,去和作者和书中人物、思想进行陈述、讨论、学习。真正的智慧是经得起讨论的,你对何种现象何种理论不能理解,就可以去寻找它的源头,在逻辑关系中,在与现实的参照中考量它是否合理。
经过哲学著作的洗礼,我的思想从原先的“热情似火”、“爱憎分明”、“非此即彼”,现在开始转向渐进、深思、怀疑、考察、论证……
我想,新的一学期我的教学工作应该呈现出如下特征:读书并教会学生读书,用顺乎其心的间接手段开展活动,充分发掘课堂的张力与活力。慎重对待每一项改革措施,立足要稳,准备要充分,思路要广阔,情感要细腻。我会引导学生从重视教参和习题转向更多地重视课文、课标和教材背景资料,我会把更多的时间交付学生去阅读、去品析、去撰写、去整合,让每一位学生的视野更广阔,心灵更舒展,能力更多元。
新学期我的口号是:利用每一天,去改变未来!
新学期我要沿教材研究这条路看更多的书,写更多的文,走更远的路。课文是有限的,研究课文要做的事却是无限的。用有限换取无限,取得语文教材与学生心灵结合点的真经,此生足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