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是网友巧巧对我的课评
见user1/wangyunqiao/archives/2010/187564.html
人性光辉溢满课堂
——听杨卫平老师课后有感
名师不愧为名师,课堂是那样灵动,每一个环节都那么水到渠成,每一个内容都那么扣人心弦,每一个举动都散发着人性的光辉!
——题记
听杨老师的课,我是慕名前往的。在培训学习时,杨老师给我们做过一次报告,题为《让语文课堂散发人性光辉》,我们知道了杨老师是河南省名师,也知道了杨老师的种种奋斗故事,还忍不住买了一本杨老师老公写的《爸爸的唠叨》,同时,我们也成了杨老师的粉丝!
走进杨老师的课堂,我算真正见识了什么是师生和谐。杨老师的眼神像春水般温柔,话语像慈母般深情。她真可谓学生的良师益友,她可以亲切的叫她的学生玉儿,平儿(据说都有一段典故);课堂上的收放自如尽显一位优秀教师的素质,知识上的延伸拓展体现着一位教育者的丰厚底蕴。
记得那天我们一行七八人前去听课,杨老师讲的是蒲松龄的《山市》,杨老师没有用多媒体,一节质朴的语文课,但在座的听课者无不点头称赞,颇感获益良多!
课后与杨老师的交谈中,更让我们感受到教育的真谛在于爱的教育,教师的成功的秘诀在于对教育的爱!
我不断回味着那次听课场景,细细思索着如何改变自己的课堂。
以下几点是我从杨老师身上发现且尤为赞赏的:
1,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气氛和谐。
虽然我们大都明白这个道理,但好多时候还是放不下师道尊严,这样就很难和学生打成一片,那么情感的交流就是肤浅的。反之,作为教师你能成为学生良师益友,那么学生亲其师,信其道,甚至可以与学生达到心有灵犀的境界,试想,这样的班级管理起来是多么的得心应手!
2,教师见多识广,知识底蕴深厚。
记得杨老师说过,每年暑假她都要背起行囊走四方(连续十多年),她说,自己教《桂林山水》,就要到桂林看看漓江的水到底是怎样的澄明透澈,教鲁迅的《故乡》就想到鲁迅母亲的故乡乌镇看看是怎样的水村山郭,教《云南的歌会》就想到云南看看少数民族是怎样的载歌载舞,看看歌会是怎样的盛大热闹……还记得杨老师说自己专门穿着从云南买回的少数民族服装去上《云南的歌会》,可以想象到这节课将怎样的让学生记忆犹新!
多年的经验与有心的积累让杨老师对每一篇文章了然于心,深厚的知识底蕴让每一个知识点在恰当得时候精彩的出现!
3,慧眼懂赏识,妙手善激励。
在杨老师眼睛里,更多的是发现孩子的优点。课堂上,谁的回答精彩,杨老师会让他绕着教室走一圈并让学生到以热烈的掌声。课下,谁做了好事,杨老师还会奖励他一颗大红枣。起初,我觉得都中学生了,这种方法是不是有点幼稚,再说城里孩子,谁在乎呀!可是,当我看到杨老师学生拿到那颗栆时的表情与动作,我才知道,孩子毕竟是孩子,这个方法还真有她的魅力!
4,调动学生积极性,人人有事做。
人人有事做,事事有人做。结合杨老师的奖励机制,结合良好的班级氛围,学生会形成一种昂扬向上的精气神儿,班级会形成一种奋发向上的斗志,且孩子在潜移默化中会形成一种正确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印象深刻的是,培训时去过好多班级听课,杨老师班级里,学生下课给每一位老师问好,抢着帮老师搬凳子。
另外,杨老师与学生写同题作文的做法,也使我佩服之至。下水文有老师写过,但我们能坚持吗?扪心自问,自己真的几乎没写过,真是惭愧之至呀!
见贤思齐焉,但愿这篇日志不仅写在这里,也写在我的心里!
感谢杨老师,让我改变了心态,感谢杨老师,让我学到了一些教育的智慧!
(虽然只听过杨老师的一次讲座,两节随堂课,但我已深深被感染,尽管杨老师也许并不知道我是谁,但杨老师已真真成了我学习的榜样。早就起草本文,但总觉词不达意。拖至今日,略传我心。)
完成于
以下是我的留言:
谢谢巧巧,大作让我受之有愧,让我们一起努力。您写的“教鲁迅的《故乡》就想到鲁迅母亲的故乡乌镇看看是怎样的水村山郭”,这个句子很美,但需要改动一下,乌镇是作家茅盾的故乡,不是鲁母故乡,画家吴冠中《桥之美》提到过(八上)“茅盾故乡乌镇的小河两岸都是密密的芦苇,真是密不透风,每当其间显现一座石桥时,仿佛发闷的苇丛做了一次深呼吸,透了一口舒畅的气。”鲁迅笔下母亲的故乡是鲁镇,和“乌镇”一字之差,之前不曾真的有这个镇子,但是因了鲁迅先生笔下的孔乙己、阿Q、祥林嫂、假洋鬼子、鲁四老爷等人物形象,鲁镇在中国家喻户晓。本世纪初,真的在绍兴建了鲁镇,鲁镇位于离绍兴市中心大约10公里的柯岩景区内,它是以源远流长的越文化为底蕴,融合具有影响的鲁迅文化,折射出绍兴传承文明与现代风韵的景观特色,再现了鲁迅作品《祝福》、《故乡》、《阿Q 正传》、《狂人日记》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环境,以及当时绍兴水乡的民俗风情、建筑风貌和自然风光。特有江南水乡风情,不妨一看。另外,大作我借走一用,谢谢。非常抱歉,我还不知您是哪一位,希望以后多多交流。后会有期。杨卫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