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处理好宿舍舍友之间的关系?
孩子星期回来说她们寝室晚上一两点钟有人说话一直到早晨,每天晚上都是如此。搞得孩子睡不好觉,白天也没精神,太耽误学习了。孩子太胆小,没敢告诉老师。于是孩子的爸爸就给老师发了短信。老师评评了那几位同学。昨天晚上孩子哭着告诉我们那些人开始报复她了,把她旳茶瓶踢烂了,还让我们不要去学校找老师。孩子平时就胆小,发生了这事就更不知如何处理了。做为家长我们应该怎么做?
——一个妈妈的求助。
中午看到飞雪妈妈在群里的留言随即回复:“既然住校,想必年龄不会太小,让孩子自己处理好了,实在不行就让自己成为宿舍的“刺头”,我相信邪不压正。自古就有官逼民反民不得不反,孩子也一样,既然忍和批评教育都不能解决问题,就让孩子学会强大起来。学会自我保护。”后来冷静下来也感到自己的回复有点二,并非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下午就此问题在同事中进行了调查,有说“看不惯干脆搬出去”的,有说“现在的孩子不好惹,搞不好就会发生战争”,有说“求助于学校舍管人员和老师”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其实我当初的留言也是事出有因的,89年那会儿,刚满14岁的大弟在濮阳技校就读,因人小体弱,也曾受过欺辱,帮人打饭、洗碗、洗衣服,甚至从伙食费中挤出零花钱给他们买烟,但这种“讨好”并没换来他们的友爱,反而得寸进尺。我和老公隔三差五地前去探望也只是杯水车薪,一个周末,再次受人欺负的大弟抓起一块板砖进行反抗,谁知板砖没掷过去,对方却被吓跑了,尽管大弟因此结实了一帮“地头蛇”,但却凭借自己的勇敢保护了自己的合法权益。无独有偶,同事芳的女儿与同学闹了点小摩擦,芳看到委屈的女儿感到心疼,气急败坏地跑到学校找老师告状,老师虽然进行了调节,可好长时间芳的女儿都融不到班集体,消了气的女儿反而怪芳大动干戈,让自己面子扫地了。
学生宿舍不仅是简单的住宿场所,也是学习、娱乐、交流交往的重要场所。舍友之间的关系看似简单,却是同学之间最重要最敏感的人际关系,也是社会化的人际关系的集中反映。宿舍人际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寝室成员的心理健康状况,更决定着班级班风、学风和寝室文化的建设质量。初中、高中生,花季的年龄,感情细腻、敏感,个性张扬而鲜明,要与同学相识、交往是轻而易举的事,但要他们融入到宿舍这种集体生活中似乎并不容易。俗话说:“舌头哪有不碰牙齿的”。人与人交往,冲突在所难免,同学之间发生摩擦,甚至长时间的冷战都是正常的。有人把这种矛盾理解为——不是冲突影响了室友之间的关系,而是彼此对冲突的理解有了偏差。孩子受了委屈,家长心疼、焦虑本在情理之中,但我们教育孩子的宗旨是为了让他成人后更好地去适应社会,简言之就是要培养孩子由“自然人”转变为“社会人”,要学会在特定的人际关系环境中,如何处理各种关系、如何说话、做事以至表露何种表情等。我们能陪孩子多少年?总不能凡事都越俎代庖吧?与其让孩子走向社会后孤立面对,不如现在就开始锻炼。日本教育学者平井信义认为“打架是孩子心理上的营养剂,通过打架,孩子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问题,主见也养成了,社会性也培养了。”他奉劝家长不要介入孩子打架中间来,他甚至提醒家长要把老师表扬的孩子当做危险的孩子。诚然,我们作家长的,没有哪一个希望自己的孩子参与打架或被打,但希望和现实总是存在差异,闲聊中,我也曾问及儿子如何处理同学之间的矛盾,儿子坦言道:尽量不去招惹别人,如果不小心惹到别人了,就找几个同学帮忙协调一下,最不济请他们搓一顿,真要遇到楞的,挨打也只好认了。有几次儿子放学晚点回来我心里都惴惴不安,见面第一句话就问“没啥事情吧?”听儿子说得多了,心里也就踏实了。
学校就是一个微型的“小社会”,是孩子逐步社会化的集中体现。生活空间的共同性、年龄的相似性、对待问题的认知性使孩子之间的沟通相对容易,面对孩子之间的矛盾和摩擦,我们家长可以提供意见、建议作参考,但切莫全权代劳,以免恶性循环。最后,我相信女孩能妥善处理与舍友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