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的回忆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随着季节的转换,天气也在改变。进入深秋时节,云淡了,风凉了,阳光也变得柔和起来,洒落在田野里,把沉甸甸的稻穗染成了醉人的金色——秋天带给人们更多的是收获。
想起秋天,脑海里便浮现出儿时的那片枣树林。70年代的豫北农村经济想当匮乏,零食更是单一,倒是家家都种有枣树,中秋前夕,孩子们眼巴巴地瞅着自家的枣树。采摘是绝对不允许的,只盼着生虫的、蔫吧的枣子掉落下来打打牙祭。那时的秋风是我们的最爱。记得78年的那个秋天,放学后的二妹与同学玩性正浓,突然间天阴了下来,树叶摇曳,眼瞅着就要“风雨欲来风满楼”,二妹转身往家跑,同伴误以为她回家躲雨,谁知她拽着刚刚三岁的弟弟顺着胡同往后跑,全然不顾奶奶踮着小脚在后面追喊。
晚饭时刻,二妹一手牵着弟弟,一手捂着口袋,怯怯地站在门口,等候奶奶发落。原来,二妹看天要起风,便拉着弟弟到别人家的枣树林里等着捡落地的枣子。恰好那天有淘气的小子趁“变天”捣乱,捡起地上的碎砖头朝树上投掷,二妹捡枣心切,瞅准机会就往前冲,哪知年幼的弟弟不知道躲闪,一个砖头猴正中脑门,鲜血顺着脸颊往下流。六岁多的二妹哪见过这阵势,吓得用手捂着弟弟的头直哭,哭过之后还不忘牵着弟弟找人家家长告状,庆幸弟弟伤的并不重,邻家妗子用毛巾捂了一会儿后见不流血了,就给二妹装了些枣子给打发了。那几颗枣子二妹一直没舍得吃,非说是用来给弟弟补血的。后来,妈妈常拿此事说二妹对我们姐弟最仗义,小小年纪就懂得保护弟弟。
“因焚烧秸秆导致郑州周边雾霾严重,能见度不足五米。”听着广播不由得诧异,现在的农民怎么了?真的是生活富裕了就不管不顾了?童年的玉米杆、黄豆秸可是我们孩子的最爱。那时的农村,整齐的玉米秆、黄豆秸是绝对要砍掉、拉回家里的,或作饲料,或作柴火,也只有在家长最为忙碌时,我们孩子钻进高高的玉米地里,瞅准那些细长的、发紫的玉米杆用脚踹、用身子压,一段段截好后用青草捆扎后抱回家,留着甜杆慢慢享用。谁家吃的时间长、谁掰的玉米秆最甜也是玩伴们比赛的项目呢。再就是从“净地”里捡落下的玉米、黄豆,几个孩子围在一起,挖个土坑,抱些豆秸烧玉米、炸料豆,运气好点的还能捉几只大蚂蚱烧着吃,草木灰落的满头满身,不大的小脸像个鬼画符。口袋里一定要装得满满的,一次劳作可用来打几天的牙祭,难怪老人常说,秋天上膘呢?
时过境迁,如今,又是秋天。每天穿梭于单位、住宅区两点一线,看到的不是高楼林立的钢筋混凝土,就是油罐、管线,外加机器的轰鸣声,上下班路上遭遇雾霾、堵车,全然没有峻青《秋色赋》里描绘得那样秋意盎然、灿烂绚丽,只想停留在童年对秋天的回忆里。(刊登在10月15日《濮阳广播电视报》生活周刊07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