绞尽脑汁为读书
——2012年生命叙事1
2012.11.7 星期三 多云
2012年中,贯穿始终的只有怎样引导学生读书。这段历程,可谓是斗智又斗勇。面对一个个顽敌,我绞尽脑汁。到如今,忍不住仰天长叹:黔驴技穷矣。我似乎被众敌手打败!
还是从1月16日说起吧。那天是寒假的第一天,我们晚上准备共读周国平先生的《成为你自己》。为此,我专门建了一个QQ读书群,并起了名字——三味居读书社。晚上七点整,共读开始。我,兴致勃勃;学生,热情高涨。我们的交流持续到十一点,有的家长还作陪到底。第二天晚上,情况不乐观。人数减少,发言的同学也词不达意。我猜测原因有二:一是没读;二是虽共读,却偷偷地和同学聊天。第三天晚上,就共读不下去了。最后不了了之。我反思自己,与时代脱节,对这一代学生了解不够深,低估了他们对电脑的依赖程度。自始自终,我都是在自说自话。只好自嘲:理想总是在远处遥望着我,“所谓伊人,在水一方”。一次失败的尝试。
寒假后报到的第一天,我的赠书开始。为了使学生开始读书,或者爱上读书,我开始了赠书,阻绝了他们没书读的借口。每次的赠书,我力求获赠同学的面要广,比如年级前十、班内前三、进步最大的、语文成绩最高的、各科考试满分的、为班级做出贡献的(班长)……在书目的选择上,有散文、有小说;有背诵的、有历史的、有数学的。同时还要费尽心思挖掘孩子们的兴趣倾向,真正体现赠书的意义,希望通过一本本的赠书能唤起他们读书的意识;不怕人笑话,我还模仿校长的赠书形式,也在书的扉页处写上一句或几句鼓励读书的话语。在此次的赠书上,沁华可能是最高兴的吧。他极爱读书,阅读范围也广,以前我给他的都是散文类的,比如余秋雨的几部有名的文化散文,我给他买全了。这次期末考试他的排名为年级第一,我想引导他读历史方面的书籍,就买了一套新书——《明朝那些事儿》,一共七本,一股脑儿送给了他。难得碰见一个如此爱读书的孩子。
通过共读名文,学习批注之法,写写读书心得。对于我这个班级的孩子来说,有很多孩子都是第一次捧起课外书籍。对于初读者来说,如果一味地强调读,不给他们一些读书的方法,只怕效果不是太佳。我决定在阅读课上尝试师生共读,各自做批注,各自写读后感。这一年,我们师生共读的文章有龙应台先生的《目送》;余秋雨先生的《风雨天一阁》、《酒公墓》;张洁先生的《世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陈丹青的《笑谈大先生》;还有摩罗先生的《我是农民的儿子》。现在想想,师生共读、共批注、共写,真真妙不可言!
借校长们之读书史的春风,再掀读书风潮。时间飞逝,进入了10月。孩子们显得非常忙碌,读书,似乎又被抛到了脑后。怎么办?我左思右想,办法总比问题多。何不试试此法?10月24日,我把三位校长,绝代芳华、四棵柳下花盛开、都督,他们的读书史印发给孩子们。写了写读后感,又尝试着写了自己的阅读史。读了两个班孩子的读后感,我惊讶于孩子们的震撼。他们皆震撼,没想到熟悉的校长们竟如此爱读书!有的孩子惊呼“真是读书的狂人!”太多名人的读书故事并不是都能感动学生,毕竟名人离孩子们的生活较远,不如身边的人更有说服力。但愿这次的阅读读书史,不是昙花一现。
……
为了让孩子们读书,我绞尽脑汁。我只是借用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理论,想通过读书,扩展学生的智力背景,使其聪明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