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的危害
声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的幅度有大有小,振动的频率有快有慢。振动又有有规则和无规则之分。声可以传递信息,这是对人有利的一面;声也可以传递能量,这却不是人能完全加以利用的,因为有些声对人是有害的。什么样的声对人有害呢?
从振动的幅度来看,幅度越大,响度也越大,“震耳欲聋”就成了可能。这是因为响度过大的声波传到耳朵,会把耳膜振破。人们用分贝来表示声音强弱的等级,如果声音超过90分贝,就会影响坏听力,而突然在150分贝的环境中,人会失去听力。
从振动的频率来看,人耳能听到的声音的频率是20Hz~20000Hz之间。低于20Hz的声音叫做次声波,次声波人耳是听不到的,一定频率的次声波对人也是有危害的。
20世纪30年代,美国物理学家罗伯特·伍德把一台次声波发射仪带进剧场,当剧场开演后,剧场内一部分观众便出现了惶惶不安的神情,并逐渐蔓延至整个剧场,当他关闭仪器后,观众的神情才恢复正常。这就是著名的次声波反应试验。
当台风、地震、海啸来临时,都会产生次声波。如果次声波的频率刚好和人体器官的振动频率相近,就会和人体器官产生共振,使人头晕、恶心、心悸、四肢麻木等,甚至导致死亡。 1948年初,一艘荷兰货船在通过马六甲海峡时,一场风暴过后,全船海员莫明其妙地死光,最后发现凶手就是次声波。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
而一些动物是可以听到人类听不到的次声波的。印尼海啸前水牛逃离、大象逃生,汶川地震前大量蟾蜍的迁徙等,其实就是人给的预警。
从环保角度看,凡是对人们要听的声音起干扰的声音、影响人工作、学习、休息的声音,也会对人产生不良反应,使人心情烦躁,甚至血压升高。
对声的这些性质有了了解,我们就应该在自己周围创造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为了自己,也为了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