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让记叙文具有灵性 ?
让记叙文具有灵性,应该是很多学生追求的目标吧。
那么,什么是作文的灵性呢?字典上没有解释,只好自己大胆地试着领悟。我认为,记叙文的灵性是一种本能的写作素质,是一个人的气质的外化。有了这样的素质,我们才能躺在山坡上观流云嬉戏,坐在大树下听松涛轰鸣;才能聆听春草在大地上惊奇地探出脑袋低语,才能嗅出菊花在薄霜里轻妙地散逸出清香的气息。有了这样的素质,我们才会爱鲜花,爱弱草,爱游鱼,爱飞鸟,爱自然万物;才会爱亲人,爱朋友,爱同胞,爱天下苍生。才会有丰富的情感世界,才会有脱俗的精神体验。这种素质在作文中呈现为生机勃勃的能动的创新表现和精神生态,并具有具体的、独特的、聪敏的、绝不同于他人的表达方式。文章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不论是写人记事,字里行间总透出一股正向的力量吸引着读者。这就是我理解的“灵性”。
记叙文讲究的是灵性,是追逐一只蝴蝶的童趣,是陶醉一处风景的甜蜜,是流泪于一次花开的激动,甚至可以是倾听一片落叶的忧伤,凝视一条溪流的感慨。唯其如此,才会有一篇篇感人的文章。灵性,是与感情密不可分的。《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认为,“灵性生感情,感情生哭泣”,所以,我们往往不会丢开“情感”说“灵性”。
下面书归正传,回到题目上来:怎样让记叙文具有灵性呢?
一、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
“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说白了,就是挥洒自如,不为方法所桎梏,完全用自己的心灵去写文章。我想起了一位名人说的话:“三流的文章是文字的化妆,二流的文章是精神的化妆,一流的文章是生命的化妆。”此话妙极,它道出了为文的真谛:真情出至文。
我们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忽然抓住了一个灵感,觉得有满腹话可说,于是落笔成篇,似有神助,文章便写得清新自然,趣味盎然,受到大家的赞赏;而有时满心想好写一篇文章,苦苦构思,谨谨运笔,细细修改,却清淡寡味,没人看好。这里有一个十分关键的因素,就是用什么写作文。中小学生,大都是用笔写作文,而不是用心写作文,甚至是站在文章之外写作文,没有自己火热的情感参与,结果文章总差强人意,更难以被判为高分。
说到底,只有用心写作文,才能够“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怎样才是“用心”写?说来也很简单,那就是要写自己内心深处的东西,写最能使自己感动的东西。我们知道,一个出色的电影演员,在塑造一个艺术形象时,必须“进入角色”,写作也是要进入角色的。只有“进入角色”,作文的语言才能山泉般叮咚奔涌,文章的情感才能淙淙地流进读者的心灵深处。
7年级学生孙睿康写了一篇《两枚橘柑》,应该算得上用笔自由,显趣自在的文章。
这是一个简单的故事,但又是一个略显沉重的关于生命的故事。小作者似信笔写来,不着修饰,故事如心泉般汩汩流出:“我妈又因为我不爱学习的缘故训了我,我烦,夺门而出”,“我”漫无目的走进一个院落,巧遇一儒士风范的老者,于是便引出了一段忘年之交。老人倾听“我”的烦恼,又轻易解开了“我”的心锁。故事详写了二人对弈的乐趣,略去了二人的斗嘴,再详写了老人坦然赠橘柑,欣然唱《清平调》,最后,深深为老头子的离去而“手握两枚橘柑,心里两行清泪”,用一颗年幼的心去寄托自己对老人的怀念。文章以橘柑为线索,写得一贯而下,表现了一个智慧的老人对生命的感悟和洞穿世事的豁达情怀。作文为读者留下了大量的思考空间,当你读完这篇千字小文,会忍不住再从头复习一遍,而后陷入沉思。因为,你想弄懂一个小孩子怎么有这份妙笔情怀,你还想弄懂“我”从中受到了哪些教益,你更想弄懂这个故事要给人以什么启迪,这正是文章用笔自由所产生的自在情趣。这样的文章,最大的特色就是具有了灵性。
二、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
“自得”、“自然”,都突出一个“自”字。这里的“自”指的是发乎本心的,有个性的,绝非矫揉造作的意思。“自得之见”,指自己从某件小事中产生的独到的体会或见解;“自然之情”,指自己从某件小事或情境中自然生发的情怀或感受。这二者直接关系到文章基调的确立和主题的表达。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就是要力求通过“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带给读者新鲜活泼且不失深刻的感悟。
由此看来,只有“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才有可能创造出作文的较高境界来:看似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一旦写入文章,却熠熠生辉,妙不可言,仿佛带着我们“从最破最旧最平凡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反之,如果只是无病呻吟,没有“自得之见”、“自然之情”,便没有情绪的冲动,没有灵感的闪烁,也没有写作的好材料,更没有作文独树一帜的立意。作文要打动人,就必须负载思想的泪和笑,承托作者的内心世界与情感。愈是从心灵里流淌出来的语言,就愈是动人的;愈是濡染了作者个性的思想,就愈是灵秀的。作文有了自得之见和自然之情,也便获得了鲜活的生命。因此,紧紧抓住并激活自得之见解和自然之情趣,即使是再微小的事,也可以写出震撼心灵的清新文章来。简凝的《夏野拾趣》一文可做范文。
小作者爱到野外去享受大自然的乐趣,几天阴雨,终于放晴,便开车去了野外。在小作者眼里,野外的一草一禾都是一道绮丽的风景,都有一段美妙的故事,并给自己带来独特的感受。文章行笔轻快、语调清越地记述了艾草的芬芳和繁茂,一句“绿了路、窄了路,铺满我的双眼”,流露出心情的喜悦。那点缀其间的牵牛花,多么可爱而活泼,“牵牛花藤笑嘻嘻地凑过来,无拘束地随意攀绕着,鲜艳的紫蓝色喇叭花佩戴在艾草胸前,吹奏着喜洋洋”。小作者恬静美好的心灵在字里行间跳跃着,也感染着我们阅读的人。这就是自得之见、自然之情在暗暗地起着作用。
第三段用拟人化手法写寻找蘑菇小精灵,四段写玉米,五段写芝麻,六段写麻包丹,文字放得开,段段是心曲的流泻,所以,我们眼前的景象真如亲历,读着读着,自己不觉得就进入到画面里去了,而且与作者的感情产生了共鸣。这种把感情巧妙地揉入文字的方法,正是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的一个较高的境界。
读过这篇文章,一个个充满生机的动画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即使闭上眼睛,眼前也会播放出这帧大自然绝美的画卷。“夏野拾趣”,选材虽小得很,但小作者拾到的是亲和大自然的天人合一的大趣味。
灵性是一种艺术的感悟。感悟在先,往下才能把看似平凡、细小、微不足道的事物,经过心灵的酿造——“用自由之笔,显自在之趣,写自得之见,抒自然之情”——创写出熠熠生辉、妙不可言的灵性作文来,进而带着我们“从最破最旧最平凡的处所,走进极乐世界”。
范文引路:
两枚橘柑 孙睿康
春至,天气依然寒冷。虽没有到“霜严衣带断,指直不得结”的地步,但也使得摔门而出忘加外衣的我不停打哆嗦。我妈又因为我不爱学习的缘故训了我,我烦,夺门而出,还有点料峭的风使我的心更冷了。
一个人在街上闲走,或许太过茫无目的,竟闯进一户人家的院子,院子古色古香,相当整洁。一棵柏树的枝叶遮盖了小半个院子,使这座院子愈发雅致。
这应该是一位古稀老人:两鬓花白,额头一个“川”字皱纹很是抢眼,眉毛很长,穿中山装,踩厚底布鞋,颇有几分儒士风范。他斜躺在靠椅上,一手端一个质地上好的紫砂壶,一手把玩着两枚石质橘柑。老人看到我,没有丝毫惊讶之色,用目光示意我坐下,随后为我倒了一杯茶。
“来者便是客。说说吧,小家伙,怎么跑进我这个老头子的院子里来了?”
望着慈祥的老人,心冰解冻,如沐春风。将不痛快的原因一股脑倒了出来。他听后沉默了半晌,只说了一句:“天下没有不是的父母。多大点儿事,回去给父母认个错就行了。”是啊,多大的事儿?无非妈妈吵几句,至于摔门而出吗?什么时候我变成了浑身是锋芒的刺猬?
从那以后,我便有事没事找老人唠嗑。每次,他看到我,都会笑着说:“不爱读书的小家伙又来看我这个老头子了?”每次,他的手里不忘把玩着那两枚橘柑。
我俩成了忘年交。
闲谈中,知道老人没有子嗣,在这世上孑然一人,其实他很高兴我能来看他,有兴趣时还会陪我下两盘棋。
和老人对垒,是件有趣的事。只见他手握橘柑,一副成竹在胸的神态,风范不可谓不高雅,气势不可谓不出尘,给人底气深厚之感。寻思高人再高,焉有此人的镇定清逸?
本以为高人应势如大海巨浸,步步杀机,可眼前这位,起先对弈,我还想着他是在以他的大雅对我的大俗,可下着下着,这盘棋咋看咋像一团乱麻,如同两个孩童在泥泞里打架斗殴,胡乱出招,毫无章法,与高人境界绝无半毛钱关系。这时,他总会自我解嘲地说:“怕你输,让你呢。”每听完这话,我就傻笑。“彼此彼此,我也一样。”我回复道。他听后,会大笑,手中的两个橘柑把玩得更起劲了。
夕阳西下,笑得断肠的一老一小开始斗嘴……
两个月后,老人健朗的身体一夜之间迅速衰弱,我心中有不祥预兆,但仍强颜欢笑与他插科打诨。终于有一天,在陪他唠完瞌后,他将他手中的两枚橘柑赠给了我,那是他钟爱的东西,我从没看到过他橘柑离手。我明白何意,不由红了眼眶。老人洒脱地笑了,身上多了股精气神儿,他站起来唱戏,是他常唱的地道的京腔:“小生曹子建,斗胆敢问姑娘芳名,一首《洛神赋》,可否博你一抹红妆?倒着冠,捧《黄庭》,挟书仗剑走大荒,桃花源里踏歌行。北海老叟持竹竿,苦候半生钓大鲸。到头来,黄泉路上,奈落桥上,将娘子名儿唤,来世,为你剥黄柑。”以前我没听懂,现在听懂,却晚了。
不爱读书的小家伙又来了,老头子却走了。
我手握两枚橘柑,心里两行清泪。
老头子,你可在那奈落桥上与故人相会?
夏野拾趣 简凝
阴阴雨雨五六天,田野里的朋友们不知怎样了,不顾泥石小路未干,就出发了。电动车一路畅行,兜出耳边长风如歌。
一拐入颠簸的野外小路,艾草的清香就漫过来,欢迎老朋友的到来。艾草长得收不住了,挤在道边成了快有我高的两道天然栅栏,绿了路、窄了路,铺满我的双眼。“好香啊——”我们一边欢呼,一边深吸气,想把所有的香香都吸进来。牵牛花藤笑嘻嘻地凑过来,无拘束地随意攀绕着,鲜艳的紫蓝色喇叭花佩戴在艾草胸前,吹奏着喜洋洋,让人不由想起小区里缠绕着蔷薇的铁艺栅栏。
还未走到那条铺满草的绿陌,我和姐姐急急下车,张开双臂,仰着脸呼叫着先奔跑一阵。拐进去就赶紧低头找夏雨并不是每次都会带来的稀有礼物。哈哈,看见了。一个个小指高麦秸色的蘑菇精灵,隐在沉淀着短麦秸的绿草中,自在地撑着樱桃般大的小伞,或独自打量着这新鲜世界,或两两相依诉说着必定短暂的相遇,或几个聚在一起聊得正高兴,一见我们走近都不吭声了。怕太阳,娇嫩的它们来时不忘带上伞,总是撑着伞,竟不小心可爱起来。忍不住蹲下,伸手轻轻轻轻去抚,竟头一偏,不让碰哦!那又怎样,再来,又是头一偏,嘻嘻,好软好调皮。
玉米是田地里的高个子,像一片片蓊葱的小森林,远远近近,不同方向地挡住我们的视野。每位玉米妈妈都已怀抱宝宝喽,喜人的玉米棒被一层层绿叶细心包裹得滴水难入。或浅粉或淡绿或两色渐变的漂亮自来卷发被风梳理着,美美晾晒在阳光下。走入玉米林,大人也会被淹没。要是在这里玩藏猫猫,一定会气坏了找的人,等急了藏的人。
芝麻想靠近自己的偶像,有计划地往上蹿一段,就掏出紫粉色的喇叭得意地为自己吹首啦啦歌再接再厉。可它的杆细,终究没法像玉米站成一片片森林,也没法像玉米结出那么大粒的金宝贝,正低头后悔迷失了方向,却发现那一个个喇叭虽早已不见,正一段段记号般悄悄或正悄悄地变成一个个珍果蒴。不错啊,掏出新的小喇叭笑嘻嘻地改吹——庆丰收。
黄豆地边,不受农人欢迎的麻包丹依偎着艾草,长着长着竟忘了规矩,藤须伸展着往豆地里四处扩张,藤藤叶叶不小一片,突然意识到走错了地儿,却再回不了头。鲜黄明亮的五瓣小花不能开得太大,宝贝果果藏在豆枝搭建的狭小空间里。我俯身轻轻拨拉开叶片,伸长脖子悄悄往里看,哟,一个弹珠大小的“小西瓜”就坐在藤秋千上担心地看着我,旁边高高低低、前前后后坐陪着五六个大小不一的姐妹,个个外衣都细致地绣成西瓜花纹,怎么那么像,真有本事啊!不一样的隐蔽小天地,可爱的小精灵,看得人笑起来,看得人不敢多打扰这些胆小又似羞答答的小家伙,只好轻轻把手儿拿开……
夏天的野外,拾不尽的是满地的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