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来,随着各地纷纷打起“幸福牌”,人们对“幸福指数”已经不陌生了。然而最近,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联合招聘机构进行调研,推出了全国28个大中城市的“烦恼指数”(平衡指数)。数据显示,各城市白领平均指数为48.22,普遍“比较烦”。
且不论这项调研的科学性有多强、学术价值有多高,对具体城市的研判准不准,单就提出“烦恼指数”这一概念,就已经颇有现实情怀和辩证思维。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源泉,有幸福就有烦恼,有快乐就有痛苦,这是人之常情,也是必须正视的社会现实。
更为重要的是,获得幸福必须解决烦恼问题。从社会发展进步的实践来看,幸福从来就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是创造和体验出来的。这其中很重要的一个方面 就是通过排忧解难、攻坚克难来开拓幸福生长点,增强人们的幸福感。比如,从勒紧裤腰带到物质产品极大丰富,是一种幸福;从举国只看几个样板戏到文化生活多 姿多彩,是一种幸福;从农民终其一生只能在土里刨食到走进城市成为新市民,也是一种幸福。
此次北大推出的“烦恼指数”,主要以城市白领为调查对象,总结出工作任务重、人际关系欠佳、角色模糊和冲突、职业发展焦虑等六大压力源,反映了在经济 快速发展、社会急剧转型的背景下,人们工作和生活面临的困境、思想和观念上存在的困惑。与这样的调研结果相呼应,是职场上普遍存在的过度加班、不时发生的 “过劳死”等现象,是路怒族、网络暴力、戾气怨气所折射出来的心理失衡。从这个意义上说,“烦恼指数”也是一种生存指数、发展指数,是全面客观把握社会现 实的必要参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