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9:消化性溃疡的临床表现;
1.消化性溃疡的特点
(1)病史长,慢性过程呈反复发作。
(2)发作呈周期性,与缓解期交替,发作为季节性。
(3)发作时上腹痛呈规律性,DU和GU各有其疼痛节律。发作时剑突下有一固定而局限的压痛点,缓解时无明显体征。
2.特殊类型的消化性溃疡
(1)无症状性溃疡约15%~35%。溃疡患者可无任何症状,以老年人多见。
(2)球后溃疡。常发生在十二指肠乳头近端的后壁,症状如同DU,但夜间痛和背部放射痛更多见,易出血,内科治疗效果差。
(3)幽门管溃疡。易并发幽门梗阻、出血和穿孔,内科治疗效果差。
(4)复合性溃疡。指胃和十二指肠同时发生的溃疡,检出率约占全部消化性溃疡的5%。
第12题
试题答案:C
第13题
试题答案:C
第14题
试题答案:E
试题解析:
无论上尿路感染还是下尿路感染,其共同的特点是:尿白细胞阳性、尿细菌学检查阳性。因此用尿白细胞及尿细菌培养来区别上、下尿路感染,或进行尿路感染定位毫无意义。
第15题
试题答案:D
考点:
☆☆☆☆☆考点9: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治疗、防治及预防;
1.治疗、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迅速离开中毒环境最重要;尽快纠正缺氧是治疗的关键。吸氧可加速COHb解离,促使CO排出。吸入新鲜空气时,CO由COHb释放出半量约需4小时;吸入纯氧时可缩短至30分钟~40分钟,吸入3个大气压的纯氧缩短至20分钟。因此,高压氧治疗可迅速增加血液中的溶解氧,加速氧的弥散和COHb的解离,可迅速纠正组织缺氧;严重中毒者,脑水肿可在24~48小时发展到高峰,所以需要使用脱水剂、糖皮质激素防治脑水肿;其次还需促进脑细胞代谢(胞二磷胆碱);解痉镇静;若发生呼吸停止,则应及时进行呼吸支持;危重患者可考虑血浆置换;加强护理,保持呼吸道通畅,头部低温,防治感染、控制高热、营养支持治疗防治并发症和后遗症。
2.预防
(1)加强预防CO中毒的宣传。居室内火炉要安装烟囱,安全使用燃气热水器。
(2)厂矿认真执行安全操作规程。经常测定工厂空气中的CO浓度,我国规定车间空气中CO最高浓度为30mg/m3。
☆☆☆☆考点8: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辅助检查、诊断及鉴别诊断;
1.辅助检查
(1)血液COHb测定值增高。
(2)脑电图:可见弥漫性低幅慢波,与缺氧性脑病进展相平行。
(3)头颅CT:在脑水肿时可见脑部有病理性低密度区。
2.诊断
根据接触史、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以及血COHb检测可做出诊断。血COHb升高为最有价值诊断指标,但采集标本宜早,脱离现场8小时后血COHb可逐渐消失。
3.鉴别诊断
应与脑血管意外、中枢神经感染、脑震荡、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及高渗性昏迷以及其他中毒引起的昏迷相鉴别。
☆☆☆☆考点7:急性一氧化碳中毒的临床表现;
1.急性中毒表现
病情分级与循环中COHb浓度有关,可分3级:
(1)轻度:血液COHb10%~20%。患者口唇粘膜呈樱桃红色,可有剧烈头痛、头晕、心悸、口唇呈樱桃红色、恶心、呕吐、四肢无力等。在意识方面,可表现出一过性嗜睡、意识模糊等,脱离中毒环境,吸入新鲜空气或氧疗后,症状很快消失。
(2)中度:血液COHb30%~40%。患者可有一过性或较长时间的轻度意识障碍,对疼痛可有反应,瞳孔对光反射和角膜反射迟钝,腱反射减弱,生命体征可有改变。需经高压氧经治疗可恢复,一般无并发症发生。
(3)重度;血液COHb>50%,病人多呈深昏迷,各种反射消失。中枢神经系统可表现为大脑局灶性损害、锥体系和锥体外系损害,也可表现为去大脑皮层状态:患者可睁眼,但无意识,不语,不动,不主动进食或大小便,呼之不应,推之不动,肌张力增强。常有脑水肿、惊厥、肺水肿、呼吸衰竭、上消化道出血、休克、心肌损害及心律失常,皮肤红肿和水疱。受压部位的肌肉坏死,可发生横纹肌溶解症,导致急性肾小管坏死和肾功能衰竭。重度中毒者死亡率高,幸存者多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
2.急性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
有些急性中毒患者在意识障碍恢复后,经过约2~60天的“假愈期”后出现迟发性脑病,临床可出现下述表现:
(1)精神意识障碍;
(2)锥体外系神经障碍;
(3)锥体系神经损害;
(4)大脑皮质局灶性功能障碍;
(5)周围神经炎:如视神经、听神经及周围神经病变等。出现任何表现之一均可诊断。
第16题
试题答案:C
第17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5:髋关节脱位;
1.分类及临床表现
均有强大的外伤史,可合并骨盆骨折及腹部内脏损伤,常伴有休克。
按股骨头脱位后的方向可分为前脱位、后脱位和中心脱位,以后脱位最为多见。
(1)髋关节后脱位的典型表现:患肢缩短,髋关节呈屈曲,内收、内旋畸形。
(2)髋关节前脱位的典型表现:髋关节呈屈曲,外展、外旋畸形。
(3)髋关节中心脱位的典型表现:患肢缩短情况由股骨头内陷的程度决定;由于后腹膜间隙内出血甚多,可以出现失血性休克。
2.并发坐骨神经损伤的表现
早期可有坐骨神经损伤,大多数为挫伤或股骨头压迫所致。表现为膝关节的屈肌,小腿和足部全部肌肉均瘫痪,大腿后侧、小腿后外侧和足部感觉消失。
3.后脱位手法复位方法
(1)提拉法:病人仰卧于地上,一助手用双手按住髂嵴以固定骨盆。术者先使患肢髋膝关节各屈至90°,向前提拉牵引,待肌松弛后,略作外旋便感到有明显的弹跳与响声,提示复位成功。
(2)旋转法:又称问号法。病人仰卧于地上,一助手以双手按住骨盆。术者一手握住踝部另一侧以前臂上部托住腘窝,慢慢屈髋、屈膝,在持续牵引下内收、内旋髂关节持续牵引下,作髋关节外展、外旋及伸直动作。其动作左髋像画展一个问号“?”,右髂为反问号“?”。股骨头纳入髋臼时亦有响声。此法用力不当会发生股骨头骨折,需慎重。
(3)悬垂法:病人俯卧于手术台上,下肢悬垂于床沿。术者一手握住伤肢踝部,使髋膝关节屈曲90°,因肢体下垂的重力作用10~15分钟后,肌松弛,术者以另一手在小腿脚上段加压力,即可使股骨头还纳于髋臼内。
第18题
试题答案:A
考点:
☆☆☆☆☆考点4:断肢(指)再植;
1.急救
现场急救的内容包括止血,包扎,保存断肢及迅速运送等四方面。其注意事项:
(1)创面可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压迫饱,若有大血管出血,可考虑用止血带止血。
(2)不完全性断肢要将断肢放在夹板上,然后确定固定,迅速送医疗机构处理。
(3)保存断肢(指)用无菌或清洁敷料包扎,用干燥冷藏的方法保存,但不让断肢(指)与冰块直接接触,以防冻伤,也不要用任何液体浸泡断肢。
(4)到达医院后,迅速检查断肢(指),内层用无菌湿纱布、外层用干纱布包好,放入4℃冰箱内。
(5)若为多指离断应分别包好,左右手分别标记,标记指别再冷藏。按次序逐指取出、再植,以利延长其他断指的冷缺血时限,缩短热缺血时限。
2.断肢再植的手术指征
(1)全身情况良好,无危及生命的重要内脏合并伤者方可再植。
(2)手术距外伤的时间,一般以6~8小时为限(热缺血时间)。或若断肢外伤后,早期即开始冷藏保存(冷缺血时间),可适当延长时限。
(3)断肢的创伤比较局限,而断肢远端保持完好结构者,再植手术效果较好。
(4)断肢血管清创后比较健康,无内膜广泛损伤,缺损也不多,近端血管喷血好,吻合后无张力(可用血管移植修复大的血管缺损),神经、肌肉损伤不严重,再植手术后有可能恢复功能。两个以上断离的断指,不宜再植。
(5)两侧上肢或下肢同时离断,或多个手指离断,可由两组人员同时进行手术。多指损伤可优先修复拇指和示指,若拇指、示指损伤严重无法修复,可作中指、环指移位于拇指、示指近端。
(6)青年断肢、断指,多强烈要求再植,应尽量设法再植。小儿对创伤修复力强,适应能力也强,故小儿断肢、断指均宜争取再植。
(7)拇指功能最重要,要千方百计再植。
(8)断指再植的平面过去限于近侧指间关节以内的断指,近年已发展到末节基底部水平的断指亦可再植成功,且功能比近节断指还好。
(9)有断肢再植技术条件者,包括创伤处理及小血管吻合技术,方可施行再植手术,否则宜转到有条件的医院进行手术。
手术原则包括:彻底清创;重建骨的连续性;恢复其支架作用;缝合肌腱;重建血循环;缝合神经;闭合创口和包扎。
第19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1:肩周炎;
肩周炎是肩周围肌肉、肌腱、滑囊及关节囊的慢性损伤性炎症。主要表现为上述结构的增生、粗糙及关节内、外粘连。临床等点为活动时疼痛、功能受限。
1.临床表现
(1)中老年患者多见,女性多于男性,常为单侧,亦可双侧同时发病。
(2)肩部某一处疼痛,与动作姿势有明显关系。随病程延长,疼痛范围扩大,并牵涉到上臂中段。肩关节活动受限,患肢不能梳头、扣腰带,如增大活动范围,则会发生剧烈疼痛。
(3)三角肌有轻度萎缩,斜方肌痉挛。肩关节以外展、外旋、后伸受限最明显,岗上肌腱、肱二头肌长、短肌腱、喙突、肩峰下均有明显压痛。与颈椎病不同的是没有涉及前臂和手的根性疼痛,定位体征不明确。
(4)年龄大者X线片上有骨质疏松,或岗上肌腱、肩峰下滑囊钙化。
2.鉴别诊断
(1)颈椎病:可有肩部症状、也可继发肩周炎。二者主要鉴别点是颈椎病时往往有前臂及手的根性疼痛,且有神经定位体征。此外,头颈部体征多于肩周炎。
(2)肩部肿瘤:较少见,但后果严重,中老年的疼痛进行性加重者,应注意要摄X线片鉴别。
3.治疗
(1)肩周炎为自限性疾病,一般需时1年左右,但有的患者可能遗留不同程度的功能障碍。
(2)疼痛广泛时可采用理疗,改善症状。
(3)疼痛局限者,可使用药物局部封闭,缓解疼痛。
(4)可服用非甾体抗炎药,缓解症状。
(5)不论病情轻重、长短,均应每日进行肩关节主动活动,以不引起剧痛为限。
第20题
试题答案:C
考点:
☆☆☆☆☆考点3:急性血源性骨髓炎的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
1.早期诊断
急性骨髓炎的诊断为综合性诊断,有下列表现均应考虑有急性骨髓炎的可能。
(1)急骤的高热与毒血症表现。
(2)长骨干骺端疼痛而不愿活动肢体。
(3)病变区有明显的压缩痛。
(4)白细胞计数和中性粒细胞数增高。
(5)局部分层穿刺具有重要的诊断价值,即在压痛明显处进行穿刺,边抽吸边深入,不要一次穿入骨内,抽出混浊液体或血性液作涂片检查与细菌培养,涂片中发现大量脓细胞或细胞,即可明确诊断。
(6)影像学表现:X线检查,由于急性骨髓炎起病后14天内X检查往往无异常发现,因此早期X线检查对诊断无大帮助。通常早期的X线表现为层状骨膜反应与干骺端骨质稀疏。两周后必须复查X线。CT检查可提前发现骨膜下脓肿,对细小的骨脓肿仍难以显示。核素骨显像一般与发病后8小时内即可有阳性结果,但不能作出定性诊断,只能定位,因此只有间接助诊价值。
2.治疗方法
(1)抗生素治疗:对疑有骨髓炎的病例应尽早开始足量抗生素治疗,在发病后5天内使用抗生素往往可以控制炎症。而在5天后使用,可影响疗效。使用抗生素时,应该联合应用,即选用一种针对革兰阳性球菌的抗生素,再选另一种广谱抗生素。急性骨髓炎经抗生素治疗后可出现4种结果:
①在X线片改变出现前,全身局部症状消失,这是最好的结果。
②在X线片改变后,全身及局部症状消失,说明脓肿已被控制,有被吸收的可能。上述两种情况均不需要手术治疗,但抗生素应至少连续使用3周。
③全身症状消退,但局部症状加剧,说明抗生素不能消灭脓肿,需要手术引流。
④全身症状和局部症状均不消退,说明致病菌对所用抗生素具有耐药性,有骨脓肿形成或产生迁徙性脓肿等,均需手术切开引流。
(2)手术治疗
①目的:引流脓液,减少毒血症;阻止急性骨髓炎转变为慢性骨髓炎。
②时机:手术治疗宜早,最好在抗生素治疗后48~72小时仍不能控制症状时进行手术。
③方法:有钻孔引流和开窗减压两种,即在干骺端压痛最明显处作纵形切口,切开骨膜,引流脓液。如没有脓液,可在干骺端进行钻孔后开窗引流骨髓内脓液。对于伤口的处理,可作闭式灌洗引流或单纯闭式引流。引流管一般留置3周,或体温下降,引流液连续三次培养阴性,即可拔除引流管;或伤口不作缝合,填充碘仿纱条,5~10天后再作延迟缝合。
3.全身辅助治疗:包括物理或药物降温、补液、补充热量,同时间断补给少量新鲜血液以增加病人抵抗力。
4.局部辅助治疗:对患肢作皮肤牵引或石膏固定,可以起到下列作用:止痛、防止关节痉挛畸形和防治病理性骨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