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职业资格 > 教师资格 > 考试试题 >

2013年教师资格证考试--中学教育心理学试题五(7)

2012-12-05 

  六、简答题

  1.(1)指导学习结果的测量和评价

  教学目标是评价教学结果的最客观和可靠的标准,教学结果的测量必须针对教学目标。

  (2)指导教学策略的选用

  一旦确定教学目标后,教师就可以根据教学目标选用适当的教学策略。

  (3)指引学生学习

  上课开始时,教师明确告诉学生学习目标,将有助于引导学生集中注意课中的重要信息,对所教内容产生预期。

  2.教师应采取措施提高课堂里群体的凝聚力。首先,要了解群体的凝聚力情况。

  其次,要帮助课堂里的所有学生对一些重大事件与原则问题保持共同的认识与评价,形成认同感。

  再次,引导所有学生在情感上加入群体,以作为群体的成员而感到自豪,形成归属感。

  最后,当学生表现出符合群体规范和群体期待的行为时,就给予赞许与鼓励,使其行为因强化而巩固,形成力量感。

  3.(1)测验是由专门机构或专家学者按一定测验理论和技术,根据全国或某一地区所有学校的共同教育目标来编制的;

  (2)所有受试人所做的试题,时限等施测条件相同,计分手段和分数的解释也完全相同。

  七、论述题

  1.【答案要点】

  学与教过程的基本因素包括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学生。这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2)教师。主要通过敬业精神、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以及教学风格等基本的心理特性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3)教学内容。一般表现为课程标准、教材和课程。教材的编制和课程的设置必须以学习和教学的理论和研究为基础。

  (4)教学媒体。它不仅影响着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和容量的大小,而且对教师和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作用、教学组织形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法等都产生影响。

  (5)教学环境。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它不仅影响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教师的教学过程与教学方法,而且影响着学生的认知、情感和社会性等心理特性的发展。

  2.【答案要点】

  (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

  ①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

  ②自我意识增强;

  ③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

  ④品德结构更为完善。

  (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

  ①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②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