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随着各地高考分数相继公布,高校间的“生源争夺战”也如期上演。各大名校明争暗斗搜刮高分生,民办高校想尽办法笼络考生,港澳及国外高校抢滩中国内地生源市场,高校生源之争呈愈演愈烈态势。
北大清华同时“抢人” 名校“掐尖”愈演愈烈
6月21日凌晨,今年高考获得667分的吉林考生李一涵在刚刚查到成绩后不久,李一涵和家人几乎同时接到了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吉林招生组老师的电话。两所学校的招生老师争相劝说李一涵报考他们的学校,并强力推介自己的优惠政策。
在高考分数陆续公布的这几天,像李一涵这样在惊喜中接到名校的“抢人”电话,已经成为不少高分考生和家长“快乐的烦恼”。
每年高考刚过,各大著名院校就开始不惜人力物力派遣招生组深入各地,开展招生咨询会,宣传自己的招生政策,争抢高分考生。不少学校在考后估分阶段甚至高三模拟考试阶段,就已经跟当地学校联系,通过各种渠道获取学生信息,跟踪有望获得高分的学生。
就生源争抢来说,在半年前,“北约”、“华约”、“卓越联盟”等自主招生联盟就已被指是名校“掐尖”的工具。而除了抱团竞争,各大名校还各自出招,通过一系列针锋相对的招生优惠政策和竞相提高奖学金来获得考生的青睐。
在高考前夕,清华大学一个驻地方招生组通过官方微博发了一条消息,称今年北京地区报考清华的考生比报考北大的多很多,暗喻清华好于北大。这条自我炫耀且挑逗意味明显的微博发出之后,立刻激起两大名校的口水战。名校之间的“掐尖之战”也由暗地端上了台面,生源争夺的手段甚至已经出现了诋毁、策反和挖墙脚。
对于名校间愈演愈烈的优质生源争夺,有评论分析,从抱团“掐尖战”到比拼“状元数”,名校之间种种招生乱象缘于把招生当成高校的“面子工程”。在学校定指标、许重奖的背景下,高招工作的无序竞争已成必然。另一方面,名校“掐尖”也映射出大学文化的缺失,是高校急功近利倾向的集中暴露,其根源在在社会人才标准的考分依赖症与名校文凭崇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