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人数逐年递减 民办高校遭遇招生尴尬
如果说,名牌高校围绕高分考生的“掐尖”是“面子之争”,那么,同样参与这场生源大战的众多民办高校和职业院校,它们之间的竞争则更多的是为了生存。
校园宣讲、传单轰炸、预约登记……每年高考季,相比于名校争夺生源的暗地发力,众多民办高校和职业学院的招生竞争已经是“大张旗鼓”。高考期间,为了吸揽生源,民办高校多是派遣师生扎堆在各个考点外,对考生和家长开展各式各样的宣传攻势。
高考之后,为了抢夺生源,有的学校甚至通过非法渠道获取考生个人信息,不经投档便向考生发放录取通知书,试图先入为主,提前把考生收入囊中,有的学生还未被投档录取时,手上已经收到数封通知书。
而在8月临近开学期间,民办高校的宣传“战场”则转移至火车站、机场等交通枢纽。一些迎新生的工作人员为外地学生拎包指路,甚至,临时“拉客”,在车站现场办理入学手续。
在激烈的生源争夺中,有媒体比喻,近年来民办高校的生源竞争已经到了“肉搏”的程度。而究其原因,高考报考人数的连年下降应是一大因素。
据教育部统计,2008年中国参加高考的人数达到历史峰值1050万,此后逐年下降,一直到今年的915万,4年间下降了12.9%。大幅下降的生源总数,对那些没有政府财政扶持,仅凭学生学费维持生计的民办高校来说,就意味着遇到了生存危机。
分析认为,从师资队伍、科研经费、生源质量等因素考量,包括民办高校在内的二、三本院校都与一本院校有较大差距。如果一味地模仿一本院校的发展路子,求全、求大、求高,只会让自己处于更加劣势的地位。在日益减少的生源规模中,追求办学特色,提高学校管理能力才是这一层次大学的当务之急。
就民办高校的自身发展来说,有专家认为,民办院校发展环境虽相对恶劣,但相较于公办学校,民办高校应发挥其充分的办学自主权优势,自主调整自身专业和学科设置,增设社会急需专业,及时淘汰落后专业,灵活机动地适应人才培养和社会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