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在学与教的过程中,要有意传递的主要信息是教学内容,其主要表现为( )。
A.教学课件
B.教学大纲
C.教材
D.课程
E.教案
2.1924年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出版,它的作者是( )。
A.陶行知
B.蔡元培
C.潘菽
D.房东岳
E.廖世承
3.小明在智力测验中的得分为95,而与小明同年龄组的平均得分为80,那么小明的离差智商是( )。
A.85
B.95
C.105
D.115
E.125
4.根据埃里克森的理论,2—3岁的发展任务是培养( )。
A.自主性
B.主动性
C.勤奋感
D.自我同一性
E.亲密感
5.在学校环境中,学生的个别差异主要表现为( )。
A.家庭文化背景的差异
B.志向水平的差异
C.智力的差异
D.性格的差异
E.学习风格的差异
6.操作性条件作用论的提出者是( )。
A.斯金纳
B.巴甫洛夫
C.桑代克
D.班杜拉
E.布鲁纳
7.( )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场所。
A.学校
B.家庭
C.社会
D.工作单位
E.心理健康教育机构
8.福勒和布朗根据教师的需要和不同时期所关注的焦点问题,把教师的成长划分为( )。
A.关注生存阶段
B.关注情境阶段
C.关注学生阶段
D.关注教学阶段
E.关注学校阶段
9.( )强调学习的主动性和认知结构的重要性,主张教学的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对学科结构的一般理解。
A.斯金纳
B.布鲁纳
C.苛勒
D.加涅
E.奥苏贝尔
10.掌握学科结构的教学原则有( )。
A.动机原则
B.结构原则
C.程序原则
D.强化原则
E.整合原则
11.看见路上的垃圾后绕道走开,这种行为是( )。
A.强化
B.惩罚
C.逃避条件作用
D.消退
E.分化
12.小学生利用认知结构中原有的上位概念来学习新的下位概念的学习模式是( )。
A.并列结合学习
B.总括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E.归属学习
13.学习质量与能量等概念之间的关系属于( )。
A.并列结合学习
B.类属学习
C.下位学习
D.上位学习
E.概念学习
14.根据操作对象的不同可将操作技能分为( )。
A.细微型与粗放型操作技能
B.连续型与断续型操作技能
C.闭合性与开放性操作技能
D.徒手型与器械型操作技能
E.内部型与外部型操作技能
15.操作技能与心智技能相比,还具有不同的一些特点( )。
A.客观性
B.外显性
C.展开性
D.观念性
E.简缩性
16.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阶段是( )。
A.依从
B.认同
C.内化
D.服从
E.从众
17.一个人的对人对己、对事、对物的态度是( )。
A.与生俱来的
B.在先天因素基础上形成的
C.是实践锻炼的结果
D.通过学习而形成的
E.环境决定的
18.教师可以综合应用一些方法来帮助学生形成或改变态度和品德。常用而有效的方法有( )。
A.说服
B.榜样示范
C.群体约定
D.价值辨析
E.奖励与惩罚
19.一个人面对同一问题,能想出多种不同类型的答案,这表明他的思维有( )。
A.流畅性
B.变通性
C.指向性
D.独创性
E.复杂性
20.高创造性者一般具有的一些个性特征( )。
A.具有幽默感
B.有抱负
C.喜欢幻想
D.有强烈的好奇心
E.具有独立性
21.学习动机的作用有( )。
A.激活功能
B.定向功能
C.强化功能
D.同化功能
E.调节功能
22.有的小学生“为老师的鼓励而努力学习”、“为家长的奖励而努力学习”、“为同学们瞧得起自己而努力学习”等,这类学习动机属于( )。
A.直接的近景性动机
B.间接的近景性动机
C.直接的远景性动机
D.间接的远景性动机
E.志向性动机
23.常用的精细加工策略有( )。
A.记忆术
B.做笔记
C.提问
D.生成性学习
E.利用背景知识,联系实际
24.常用的组织策略有( )。
A.列提纲
B.利用图示
C.利用表格
D.做笔记
E.提问
25.根据迁移内容的不同抽象与概括水平,迁移可以分为( )。
A.正迁移
B.负迁移
C.一般迁移
D.垂直迁移
E.水平迁移
26.“心的组成成分是各种官能,它们遵循着用进废退的原则。”这是( )的观点。
A.形式训练说
B.共同要素说
C.概括说
D.奥苏贝尔的认知观
E.相似说
27.学习困难综合症的主要表现包括( )。
A.缺少某种学习技能
B.诵读困难
C.计算困难
D.会话困难
E.交往困难
28.小学生易产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有( )。
A.儿童多动综合症
B.学习困难综合症
C.儿童过度焦虑反应
D.儿童厌学症
E.儿童强迫行为
29.根据加涅的观点,下列属于智慧技能的是( )。
A.辨别
B.概念
C.规则
D.高级规则
E.问题解决
30.安德森认为心智技能的形成包括( )。
A.活动定向阶段
B.活动操作阶段
C.认知阶段
D.联结阶段
E.自动化阶段
二、填空题(每题1分,共15分)
1.教学环境中的社会环境主要指课堂纪律、__________、师生关系、同学关系、校风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等。
2.__________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这个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其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3.__________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原学习任务本身有更高的抽象、概括和包容水平,并且能清晰地与认知结构中原有的观念和新的学习任务关联起来。
4.__________是我们能够评价是非对错的最小的意义单元。
5.归属学习包括两种形式:派生归属学习和__________。
6.模仿的实质是将头脑中形成的定向映象以外显的实际动作表现出来,因此,模仿是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进行的。
7.在柯尔伯格的有关儿童道德判断发展阶段的研究中,服从与惩罚定向阶段属于__________ 。
8.__________被认为是创造性思维中的核心方法。
9.给定信息和要达到的目标之间有某些障碍需要被克服的刺激隋境,我们称之为__________。
10.__________是当个体感到无论做什么事情都不会对自己的重要生活事件产生影响时所体验到的一种抑郁状态。
11.利用表格是常用的组织策略,表格一般有一览表和__________。
12.__________也称普遍迁移、非特殊迁移,是将一种学习中习得的一般原理、方法、策略和态度等迁移到另一种学习中去。
13.__________是小学生中最为常见的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和活动过度为主要特征的行为障碍综合症。
14.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健康应包括生理的、心理的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健康,1989年,又在健康的涵义中增加了__________的健康。
15.在教师的期望对学生的影响实验中,罗森塔尔把教师期望的预言效应称作皮格马利翁效应,也有人将之称为__________。
三、判断说明题(先判断正误,再改错;判断错误不得分;每题5分,共25分)
1.小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小学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的交叉学科,这意味着它是一般心理学原理在教育中的应用。
2.下位学习可以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相关类属,即新学习内容仅仅是学生已有的、包容面较广的命题的一个例证,或是能从已有命题中直接派生出来的。另一种是派生类属,即新内容纳入可以扩展、修饰或限定学生已有的概念、命题,并使其精确化。
3.复习方式的多样化,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兴趣,提高复习效益,复习方式有整体复习、部分复习和综合复习,实验研究表明整体识记效果最佳。
4.高智商虽非高创造性的充分条件,但可以说是高创造性的必要条件。
5.所谓需要的满足是指绝对的满足,一般说来,低级需要只要有充分满足后,较高的需要才有可能出现,人的动机才有可能受新的需要支配。
四、简答题(共4题,每题5分,共20分)
1.简述学习产生的三个特征。
2.简述小学生注意力的特点。
3.简述操作技能的培训要求。
4.简述皮亚杰的道德发展阶段理论。
五、论述题(共2题,每题15分,共30分)
1.请你谈谈在教学中如何提高学生问题解决的能力?
2.联系小学教学实际,谈谈如何促进学生的学习迁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