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公务员频道 > 面试指导 >

2012陕西公务员面试模拟十五题(1)

2012-05-23 
陕西公务员面试模拟十五题

  一、高考在即,湖北孝感一中部分考生以“氨基酸营养液吊瓶”赶考的方式引发广泛热议。附着在高考上的经济链条,其实五花八门千奇百怪。这就是中国特有的“高考经济”。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点拨】

  我觉得应该客观看待。经济现象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理性消费的基础上。高考经济的兴起,固然有市场的考量,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但也存在许多不切实际的造势,极易导致畸形发展。这一切大部分都是商家的刻意炒作,利用亟须改革的高考制度,利用考生和家长(微博)渴望成才的心理,制造出一种畸形的消费。

  正常的补充营养和心理辅导是必要的,但一些以高考为名的“消费新品种”和商业宣传,则不仅是劳民伤财,而且还容易引起社会问题。所以说,高考经济有待于管理规范。

  高考经济发展畸形的原因:

  第一,经济利益驱动。商家与个别政府助推高考经济,拉动经济增长。

  高考的重要地位决定了其火爆程度非同一般,可以说“高考经济”中唾手可得的红利,展现了无限商机。一些商家坦言:4月至8月,掌握高考经济规律和游戏规则的商家往往能够从中获得300%的高额利润。种现象愈演愈烈,一些地方政府甚至认为,高考可以拉动GDP的增长,即便有些乱象,也不要干预。

  第二,高考制度需要改革,选才方式过于单一,唯学历论依然很有市场。

  目前,考试仍然是选拔人才的主要手段,高考也就成为广大学子寄希望飞黄腾达的龙门。由于我国的国情国力所限,不可能让每一个渴望学习的学子,都能够进入大学深造,只能沿袭历史上的考试制度,采取择优录用的方法,让少部分人进入高校读书。这种应试教育制度下的高考,扭曲了国民素质教育,这让考生们遭受到前所未有的压力。而这种压力下的考生和家长转向“高考经济”寻求一丝安慰。

  面对高考,我们的政府还任重而道远。我们需要为考生创造一个平和的环境,给他们更多的宽容与帮助,要创新选材方式和渠道,多样化多层次选材,人尽其才,要树立和倡导正确的教育观、人才观、价值观,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同时对高考经济中的不利因素进行深刻反思,积极处理,引导我国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对社会将有什么好处?请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点拨】

  社会保障是现代国家的一种安全制度。从经济角度讲是社会再分配的一种形式和手段;从法律角度讲是一种法定的安全制度,它有社会保险、社会福利和社会救济三个方面。我们追求的是全社会范围内的社会福利。社会保障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个方面:

  (1)社会稳定器作用。有利于社会的稳定,降低了人们社会生活的风险,可以保障弱势群体,解决其基本生活、医疗等方面的需要,免除了人们的后顾之忧。

  (2)再分配作用。通过调整社会成员收入的差别,保证全体成员的基本生活,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

  (3)恢复生产力。有利于劳动力的生产和再生产。可以保证劳动者的生产不会因为生活困难而中断,可以使其恢复劳动力,有利于下一代的顺利成长。

  (4)抵御风险作用。分担社会责任,降低个人或部门的风险,集中主要精力搞经济建设。

  (5)它对国民经济的发展具有调节作用。社会保障能够刺激社会总需求,保证劳动力市场供需平衡。同时它能够为国民经济的发展提供资金,一些基金类的社会保障基金可以用于社会的生产建设。

  三、你负责企业生产安全检查工作,在检查过程中发现某企业存在重大安全隐患,责令他们停业整顿,但是该单位领导说如果停产订单就不能完成,职工工资就发不出来,面对这种情况你怎么办?

  【京佳点拨】

  无论出现任何情况,我都不能放弃原则和底线,必须严格执法,用法律来维护经济秩序的稳定。

  在不违背法律的基础上,我应该灵活处理这个两难问题。

  毕竟我们严格执法是为了帮助企业发展,如果企业因为停产而倒闭,我们就违背了国家对其企业进行管理的初衷,所以我应多方面着手帮助企业渡过难关。

  我会上报领导,协调有关部门技术力量,帮助企业尽快排除安全隐患,将经济损失降低到最小。协调定单合作单位、金融、工商、税务等部门,在停工整顿期间,制定扶持政策,协调资金,解决企业定单生产和职工工资等问题,保障企业和职工利益,维护企业和谐稳定,促进企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为本地社会和谐稳定,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大局做应有贡献。

  当然,如果救助工作出现种种障碍,我还必须做好企业领导与职工的思想工作,摆事实讲道理,从救助措施到救助的决心,让他们明白,我们在帮助他们走上更宽广的致富路,请他们相信政府。

  四、2012年5月一网络帖子称一家公司向员工发布通知:“禁止员工在上班时间说方言,违反者公司将予以通报批评或者是解除劳动合同”,引起广泛社会关注,谈谈你的看法?

  【京佳点拨】

  我觉得,公司推广普通话,出发点是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构建通常的沟通渠道。我们应该给予肯定。

  单位员工籍贯不同,所运用的方言也不同,如果本地员工在上班时使用方言交流,无疑会让外地员工产生一种疏离感,不利于构建和谐的同事关系。如果外地员工用影响信息交流容易造成误解的方言势必会造成工作衔接的障碍。同时,企业在面对客户时,更需要员工使用普通话,这既是尊重客户的表现,也是展示企业形象的必然要求。因此,公司提倡员工说普通话的理念并没有错,既有利于企业又有利于员工。

  但是,不可否认,这种做法存在一定的弊端。严苛的禁令形式强制执行,反而会引起员工的反感,造成员工向心力的流失。若以说方言为由开除员工,不仅于法无据,更是涉嫌侵犯员工的合法权益。

  我有三点建议:

  1. 惟有着眼于人性关怀,采取人性化的管理手段,才能让员工心悦诚服,产生归属感,打造自身的企业文化。建议用奖励的方式来推行普通话,在全公司上下形成一种人人争相学说普通话的氛围。

  2. 企业在制定规时候应在国家法律法规的框架之内,并多方调研听取意见,不可拍脑门决策。

  3. 法律法律应保护职工的正当权益,让职工权益被侵犯时,能够运用法律的武器维护自身权益,不再陷于集体无奈地承受个人权利被侵犯或遭开除的被动局面。

  4. 城市的发展也体现了语言的融合性,对使用方言交流应该接受和包容。企业的发展也存在同样的道理。作为本地员工如果在正式场合完全不顾别人的感受,一味讲方言也不可取,而作为外地员工完全听不懂本地方言也不利于融入本地生活。企业的管理者应该站在企业的融合角度去管理企业。对办公场合可以不提倡讲方言,但不能一禁了事,对员工来说,这种制度应该自觉的去遵守,既体现办公场所的严肃性,也是对外来员工的一份尊重。企业的管理灵活性,也体现一个企业文化的多元化,如何更好的促进本地员工与外来员工的日常交流和融合才是企业管理者更需要去做的事情。

  五、现在有个别公务员在外执行公务的时候,喜欢自作主张,还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对这句活,你是怎么理解的?

  【京佳点拨】

  “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是古代由于信息交通不发达,现实突变无法与君王命令相符合的一种无奈的选择。在现代社会条件下,交通、信息都十分发达,当有突然情况发生时,必须要向领导请示的。

  领导公务在身,日理万机,不可能每件事都亲临现场进行解决,所以更要求执行任务的公务员随时向领导汇报工作,让领导能够做到心中有数,以便随时针对现场情况做出正确的决策。

  当然,在情况危急,但又联系不上领导的情况下,执行公务的人员按照法律法规自行作出一些决策也是可以允许的,但处理完事情后一定要及时向领导汇报,以便得到领导的指正。

  如果我成为了一名公务员,那么我在处理事情的时候一定会多向领导请示,以便能够圆满地完成任务。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