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洁涨价背后的秘密:如何让市场接受
去年,联合利华、宝洁等几大日化巨头涨价,曾被相关部门约谈,领涨者联合利华还因散布涨价消息吃了200万元的罚单。而距离上次调整中国产品价格还不到一年,宝洁又再次涨价,从4月1日起,宝洁旗下的海飞丝、沙宣对经销商的出货价上调了10%~20%。
是什么原因驱动宝洁再次走到涨价的风口浪尖上,而宝洁又是采取什么策略让市场接受其涨价?
涨价的深层策略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业内人士告诉《第一财经日报》记者,像宝洁这样的跨国公司每年都有一定的销售额目标,股东对其也有一定的业绩要求,因此它在不同的地区会采取不同的策略。特别是宝洁今年1月27日的财报显示,去年第四季净盈利从上年同期的33.3亿美元(合每股1.11美元),降至16.9亿美元(合每股57美分),净利润降幅达到49%。
在销量稳定的欧美地区,增量上涨有限,宝洁就采取更多削减开支的方式,比如宝洁2月初宣布本年度裁减1600个非制造岗位人员,很快又表示计划在2013年6月前再裁员4100人,而这些人员将主要是在欧美地区。
而在中国由于消费潜力巨大、销售增长也高于其他地区,而且从2011年到2016年5年间有10亿美元的投资计划,并且宝洁CEO还曾表示,希望在发展中国家寻求增长机会,未来十年要在印度和中国等国家再新增10亿新消费者,因此宝洁采取的是升级涨价的方式来增加销售额。
从2011年上半年以来,中东、北非地缘政治局势动荡引发市场对原油供应的担忧,推动国际石油价格的高位震荡,也严重影响石油衍生品为主要原料的日化行业。对于全球净利润的大幅下滑,宝洁方面也表示主要是由于材料成本的上升。
但上述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原材料价格仅是洗发水类日化产品中的很小部分,比如有机硅油即便每吨上涨1000元,分摊到每瓶洗发水里面也是非常小的比例。
在他看来,运营成本的上升,包括人员劳动力成本、渠道维护与拓展、代理商返点、广告营销费用等才是其成本上涨的大头。宝洁2011年度财报可以证实这一点,公司在过去两年里的广告支出增长了24%,而同期营收仅增长了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