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的途径:
(1)培养视读习惯,扩大视距,养成按意群去阅读,用外语来思维的习惯
所谓视读就是按意群去“看”的阅读方法。通过视读可以更好地去理解、明确全句的意思,也可以更准确、全面的理解、把握整篇文章。例如:He went to a closet/and after a moment/brought out a package/marked with name and date.这句中共有18个单词,有些学生往往看一个词想一个词,逐词注视,阅读速度太慢而且不易掌握全句的意思。如在上面的斜线处停顿,则全句只要“注视”四次即可。阅读速度可以提高几倍,而对句子的理解也要完整得多。
如果想进一步加快阅读速度,就必须扩大视距。例如:Being able to read by phrases/in
stead of by single words/results from practice of reading一句,我们可以对此只“注视”三次。这样视幅增大了,阅读速度当然也就提高了。视读习惯的养成要求我们必须先克服心读和出声读以及假读的坏习惯。心读和出声读直接影响着阅读速度,而假读是毫无意义的阅读。视读训练的过程要求我们必须集中精力,眼睛不停地往下看,使自己没有时间念出声或心读。由于思想集中,也不至于形成假读(即嘴里虽在念,眼睛也在看,但看过几行后,什么也没有理解,更没有记住)。
(2)减少复视次数,养成“预见”下文的习惯
许多学生在阅读时眼睛回视、停顿的次数过多,这样严重影响了理解的连贯性,不利于对全篇文章中心问题的把握。克服这一不良习惯的办法有:一要尽力抑制眼睛回视、停顿的次数和头部轻微摇摆的动作,二要在阅读过程中养成“预见”下文的习惯。研究视力的专家认为,眼睛是大脑的延伸。读者不是被动地用眼睛跟着文字的排列而运动,而是主动地用眼睛搜寻信息,然后通过大脑进行逻辑判断、推理,从而大致“预见”下文。预见性越高,理解的连贯性就越强,阅读的速度和理解的能力也就越高。
(3)培养科学地推测语义的能力,养成理解性阅读的习惯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一些不解的词和一些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不一致的表达,如何处理这些阅读障碍直接关系到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程度。此时,化“不解”为“理解”的途径大致有以下几种:
1)首先,判断某些生词有没有进行精确猜测的必要。
例如:We had little food with us, only a few biscuits and some chocolate.
此句中,假设biscuits是生词,那么我们无法准确地说出它的意思是什么,但是我们能够知道它与chocolate同属于food这一义域,不再追究它的精确含义也不会影响对基本句意的理解。
2)根据词性或构词法作出判断。
例如:He fished out an old book from the bag.
此句中的fish一词可能令人费解。如果分析一下句子成分,就不难看出它是表示一种动作的动词,加上out的词义,我们大体上能猜出fish out是“掏出”的意思。再如:
Will you honour me with a visit?
此句中的honour用作动词,很容易猜出意为“使增光”,所以整个句子应理解为“可否请您
光临?”
3)根据句子中的同义、反义、同等、同位关系作出判断。
例1 The boy works very hard, and his sister is also diligent.该句中的also使我们知道diligent应与work hard同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