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阅读习惯和习惯性阅读障碍
看看你是否有不良阅读习惯和习惯性阅读障碍。
学生中存在的不良阅读习惯和习惯性阅读障碍
(1)不能摆脱母语对外语的理解主要有三个途径:
a具体情境 b较为简单的外语释义 c母语释义。对于英语初学者来说,通过母语释义来理解英语材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途径。但是,他们忽略了外语学习中重要的一点——“理解外语确实要通过母语之桥梁作用,但最终还需摆脱母语。”
然而,在实际的英语学习中,许多学生不习惯用英语来思维。尤其在阅读过程中,他们总想用母语作媒介(即翻译成汉语),否则不放心,不能按正常速度往下读。这样严重影响了阅读速度和理解的准确程度。
(2)不能按意群去阅读
许多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习惯于出声读、心读或用手指指着读,总之是“一目一词”地读。他们惟恐有遗漏之处,不敢加快阅读速度,更不敢“一目十行”地读。这样使本来相对完整的句群变得支离破碎。
(3)过多地使用词典
一般来说,只有在精读过程中我们才较多地使用词典。可是,许多学生在所有的阅读过程中只要碰到生词就去查词典。这是因为他们担心个别生词会影响他们对整个句子甚至全篇文章的理解。其实,我们常常可以通过上下文来确定词义。再说,词典上有的词意义很多,一些学生不知哪个词义与阅读材料中的意义相吻合,结果查了半天仍然不能“对号入座”,而且大大影响了阅读速度。
(4)只会分析性阅读,不会理解性阅读
中国学生看汉语读物时,一般只求理解文章的内容,很少去分析其语言特点。而当他们读外文材料时,却把重点放在了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例如,许多学生习惯于先进行语法分析然后才能“读懂”。
(5)领悟性困难
在阅读过程中,我们常常会遇到一些深层含义与表层含义不一致的表达,这时我们往往不理解或误解。例如:He is dressing the turkey一句,很可能被误解为“他正在给火鸡穿衣服”,实际上dress在这里是“给……调味”之意。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应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要望文生义,而应结合上下文去推敲、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