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当看见期末考试卷时,我的第一反应是卷子不难,百分之七十是基础知识题,每一道题的类型都练习过。
再看看阅读短文觉得也不难,短文注着拼音,遇到不认识的字还能借助拼音帮忙,短文也不长,读后容易理解。我想:只要孩子在考场上认真阅读短文,后面的问题应该应付自如。
成绩出来后,大部分学生果然考得很好,只有个别学生考得不太理想,究竟哪里出错了呢?一看卷子才知道,问题出在了阅读短文第三小题上。
一年级的孩子阅读理解能力还不足,要想正确解答问题,首先必须认真阅读短文、读明白短文表达的意思。如果没有读明白,或者遇到不理解的词语,还可以多读两遍,或者联系上下文理解。
阅读短文是一个接收信息、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过程。哪些是有用的信息,哪些是干扰信息,必须让孩子分辨清楚。
咱们来看看这次期末考试的短文:
好 消 息
三 月 的 微 风 把 好 消 息 轻 声 告 诉 了 一 朵 云,云 儿 背 着 许 多 小 雨 滴。
雨 滴 噼 噼 啪 啪 落 下 来,把 好 消 息 告 诉 了 苹 果 树 上 的 花 儿。
正 在 采 蜜 的 小 蜜 蜂 听 到 了 好 消 息,就 嗡嗡 地 唱 着 歌 告 诉 山 丘 上 的 每 一 朵 蒲 公 英。
蒲 公 英 一 句 话 也 不 说,她 们 金 黄 的 脸 儿,在 雨 后 的 阳 光 下 露 出 了 笑 容。
现 在,每 个 人 都 知 道 了 这 个 好 消 息
— 春天 来 了。
1、短文一共有 个自然段。
2、在短文中找出与下列词语意思相反的词,填在括号里。
哭—( ) 坏—( ) 去—( ) 上—( )
3、短文中写了谁在传播那个好消息,把他们的名字抄写在下面。
有的孩子一读短文,再看看问题,就不假思索地填上一个答案就行;有的不读短文,直接看问题再从文中找答案,对与不对还不是太清楚。
像有的同学第三小题填: 云儿 苹果树 小蜜蜂
有的填:云儿 小蜜蜂 蒲公英
从这些答案来看,有一个最关键的词不理解,这个词就是题目要求里的“传播”,不知道“传播”就是把一个消息告诉给大家,谁是传播消息的,谁是接受消息的就混在了一起,于是把传播消息的写成了接收消息。
对于“传播” 这个词的理解,在一年级的语文书上没有学到。那些理解能力强的孩子,读完短文就能正确地找到谁传播了好消息。同样的问题,在都没有学习过的情况下,为什么有的学生就能找到答案而有的就不能呢?这就应了朱熹的那句读书名言: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其实,当课堂上遇到一些有挑战性的问题时,那些爱读书的孩子最敢于挑战,善于联想,虽然由于年龄特点,对一些问题的表达、理解还没有太到位,但是从他们闪着智慧光芒的眼神里知道,他们很有自信,敢于挑战、乐于思考。
孩子们,多读课外书吧!打开一本好书就像是打开一扇门,都会给你展示一个新的天地、新的世界。开始读书可能没有兴趣,那是因为读得太少,读书的兴趣是随着阅读的经验慢慢培养起来的,读书的动力也是在读书中获得的,看来读书,不仅能让孩子更加自信,还能让孩子变得聪慧;读书不仅可以开阔孩子的视野和胸襟,还能培养你思考的习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从而建立起自己的思维方式,让你一辈子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