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试题分析:
纵观整份试卷,体现了如下特点:
1、内容全面,覆盖广泛。
衡量一套试题优劣的标准之一,就是要看试题是否涵盖了教材所有方面的主要内容,是否比较全面地考查了学生的学习情况。本卷在注重考查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同时,适当考查了教学过程,较好地体现了新课程的目标体系。试题内容全面,共计七个大题,覆盖了《公倍数与公因数》整个单元的知识要点。各部分的权重适当,又较好地体现了层次性,其中本册内容占80%,四年级所学的“因倍与倍数”一单元的内容占20%。
2、贴近生活,注重现实。
《课程标准》认为 :“学习素材应尽量来源于自然、社会和生活,让学生学有价值的数学。”考试试题更应是这一观念的航向标。本卷试题从学生熟悉的现实情境和知识经验出发,选取来源于现实社会、生活,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可以直接接触到的事和物,让学生切实体会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感受数学的生活价值。如第七大题的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选题均来学生现实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事和物,为学生提供了活生生的现实情境。
当然,本张试卷也有不足之处,如在填空题里,四年级所学知识所占比例较大,虽学是学过的内容,但学生错误率还是比较大。
二、质量分析:
班 级
在籍数
参考数
总分
平均分
不及格
人数
及格率
最高分
最低分
五(4)
47
47
3782
80.47
3
93.62%
99
20
现将试卷情况具体分析如下:
(一)填空题26分
第2、3、5小题因是本单元的基础题,所以正确率较高。而1、4小题是有关奇数、偶数、素数、合数以及能被2、3、5整除方面的知识,由于学生对旧知识有所遗忘,造成不能完全正确地填写。第6小题为:两个连续偶数的和为14,与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部分后进生找不到两个连续偶数的具体值,错误率也较大。
(二)、判断:6分。
两个数的积一定是这两个数的公倍数,部分学生理解为是这两个数的最小公倍数,有一定的错误。
(三)选择:6分。
选择题的正确率较高,但“把30写成两个素数的和,最多有几种写法”,后进生还是无从下笔,多数是靠猜测来完成的。
(四)求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18分。
此大题里有9道小题,其中有3道是倍数关系,3道是互质关系,还有三道是一般关系的,大部分学生完成较好,但三位不及格的学生,一人做对2道,一人做对7道,还有一位做对6道。
(五)写出下面每组数的最小公倍数。(12分)
此题有6道小题组成,如果是三种类型各占三分之一,学生由于上一题的9道求最大公因数已经做习惯了,也许是惯性吧,有少部分同学把下面求最小公倍数的题目也做成求最大公因倍,错误率比上一次有所提高。
(六)、写出5和1、2、3、4、5、……等各数的最大公因数,你发现了什么?(4分)
此题是书上的类型,但有18位同学错误,这应该就是老师的责任了,为什么书上的内容会有如此大的错误率呢?原因只有一个,教师有教学新知时,没有下功夫,嚼碎了磨细了,造成多数学生对此题还是不能理解,审题不清,有求了最小公倍数的,也有了在5的倍数下找钩的。备课要备学生,这话是一点不假,教师以为简单的内容,学生却迷茫一片。
(七)解决问题(26分)
此题包括了7道小题,按理说也多是经常训练的题目,但错误率还是较大。比如“把一根36分米长的钢筋和一根48米长的钢筋截成同样长的小段而没有剩余,每小段最长是多少分米?”非常简单的一道求最大公约数的题目,但学生在求出最大公约数后,又算了一共截这样的几段,而且把一共所截的段数答为最长是多少分米,显然审题不仔细,或者只是凭印象做题。又如“把62块饼干和48个小蛋糕分别平均分给幼儿园小班的小朋友,结果饼干剩2块,小蛋糕剩3块,你知道幼儿小班最多有几个小朋友吗?”这是书后一道思考题的类型,不过在考试之前,我故意没有让学生完成书上的思考题,班里仍有18位同学做错,有的直接求了62和48的最大公因倍,还有的求了60和45的最小公倍数,甚至有的有的空着不做。
针对以上情况,对以后教学工作做如下调整:
1、加强数学概念的教学,特别是让学生的自我感悟和自我完善,这是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和灵活运用的重要前提。
2、要加强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要注意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3、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态度。
4、从学生答题中出现的有些错误,可以窥见到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方式、思维的灵活性深刻性,教学的表达能力等方面存在很大差距,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面向全体,承认差别,因材施教,分层教学,教师设计的提问和练习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求知欲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