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数和倍数在解题中的运用作文
因数和倍数在解题中的运用 最近,上五年级的女儿老是给我出“难题”,害得我有空便“冥思苦想”,得便就“奋笔疾书”

因数和倍数在解题中的运用
最近,上五年级的女儿老是给我出“难题”,害得我有空便“冥思苦想”,得便就“奋笔疾书”。看,说着说着,女儿习惯性地皱着眉头又过来了!
“老爸,这题不会做。”女儿手里拿一张模拟试卷。
有女儿相求,我顿时来了精神。哈,“生意”来了!可我接接过来一看,是第一单元的数学测试卷。都快学完第六单元了,第一单元的题居然还有不会做,可气。本想唠叨上几句,但是看到女儿一副“苦大仇深”的小可怜样,想想还是算了吧,先看看题目再说。原题是这样的:
七、两个连续偶数的积是528,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4分)
我只是那么一瞅题,很快便进入了“角色”:“这还不简单,用解方程的方法做这道题。先设一个数为X,那么另一个数是。。。。。。”
“是X+2或X-2。”女儿倒是很配合。
“好,那么依题意,X(X+2)=528,然后。。。然后。。。”我怔住了,再“然后”下去可是初中课程才学到的一元二次方程啊!”
看来我又在犯严重的“经验主义”和“教条主义”的错误。女儿见我半晌没说话,便抬起头来看我,我感到了一丝尴尬。
但也不能就此认输啊,我连忙给自己找台阶:“可能这题出的有问题”,我的声音小得像是在自言自语,显然没有了刚才的底气。“应该是两个连续偶数的和是528,再求这两个数吧。”
“那谁不会做?!”女儿一听来了劲,声音里明显透着嗤之以鼻,露出不屑一顾。
其实,我也不相信该题本身有问题,我便陷入了长思,但却一筹莫展。倒是女儿一句“能不能找出528的因数”的话提醒了我。我们便合作用短除法的形式找出528的因数分别是2,2,2,2,3,11。即528=2X2X2X2X3X11,再通过乘法结合律:
528=(2X11)X(2X2X2X3)
=22X24
也就是说这两个连续偶数分别是22和24。
唉,总算做出来了,好歹在女儿面前也挽回点“颜面”!
第二天,女儿又来了。这次拿的是“数学课堂训练”:
一个分数,如果分母加上2是7/9,分母加上3是3/4,问这个分数是多少?
有了上次的教训,我也沉稳了许多。看这个题目也够缠手的,我便对女儿说:你自己也再想想,或先做其他的作业,等一会给你讲。可谁知这一“等”却等了一天多。列方程吧,太复杂,孩子还没学到,不列方程似乎又无路可走。
最后,我的“倔”劲也上来了。不行我就一个数一个数地试,结果试出的正确答案是21/25。可这没有理论依据啊,总不能说:“孩子,你就一个数一个数地试,试巧了,试准了,这题就做出来了。”这岂不是痴人说梦吗?
我这个急呀,于是就出现了文章开头的一幕。
甭说,还真是“工夫不负有心人”,通过一天多的思索,我还真琢磨出了一定的道理(说白了,脑子没以前好使了啊)。
我给女儿这样讲:“按照题意分子不变,分母分别加2和3后分数为7/9和3/4。那我们可以先求7/9和3/4这两个分数分子的公倍数,先让分子相等。按照‘分母分子同乘以一个相同的数分数不变原理’,两个分数可转化成21/27和21/28,为了更直观,这两个分数又可写为21/(25+2)和21/(25+3),满足该题所要求的条件。那么原分数就是21/25。”
等女儿完全听明白后,我要求她把这些题工工整整地抄在“错题本”上。然后告诉她遇到类似难题,特别是做“解决问题”的应用题时,首先要紧扣“主题”去思考去解决。而这个“主题”就是你目前正在学习的知识,如公因数、公倍数等等。
写到这,想起一个博友说过的一句经典的话“只要耕耘,不讲收获”。相信通过这样点滴耕耘,假以时日,孩子应该是会有很多收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