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抓住“一条主线”,不断提高卫生事业发展水平
根据《浙江省卫生强市、卫生强县考核办法(试行)》和《考核标准(试行)》,今年,全市要正式启动卫生强市建设工作,拟订下发市政府《关于大力发展卫生事业,加快卫生强市建设的决定》,筹备召开创强工作会议,制订创强规划和年度计划,明确创强总体要求,有计划、有组织、有步骤地组织创强活动。同时,开展卫生强县(市)创建工作,按照《温州市卫生强乡镇考核标准》,推进卫生强乡镇创建。各地务必要高度重视,广泛动员,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卫生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坚持预防为主、以农村为重点、中西医并重,全面推进卫生强市建设,加快卫生体制机制创新,促进卫生资源科学配置,全面提升卫生综合实力,着力构建覆盖城乡的现代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逐步形成与全面小康社会相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相同步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医疗卫生服务,努力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战略目标。
(二)实施“两大工程”,努力开创卫生工作良好局面
1、实施市政府缓解“看病难”行动计划
根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和《2009-2011年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实施方案》,今年全市要贯彻落实《市政府缓解“看病难”行动计划》,围绕建设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两大任务,统筹安排一批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医疗服务体系重点要抓好省、市、县三级医疗服务机构布局,建立以省、市级医院为龙头,县(市)医院为骨干,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为基础,民营医院为补充的医疗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重点要抓好疾病预防控制、传染病救治、急救网络、妇幼保健、精神卫生防治等基础设施布局。一要加强骨干医院建设。市中西医结合医院住院大楼上半年要力争投入使用;市五医改扩建工程要力争建成;市妇幼保健大楼和市二医门诊大楼要动工建设;市急救中心迁建项目要力争完成项目前期工作;启动市第六人民医院、温州瑶溪医院、市三医娄桥院区、市二医肿瘤分院建设前期工作;协助温州港安医院做好项目建设。此外,加快附一医新院和附二医综合病房大楼建设。二要加强疾控和医疗救治机构建设。乐清市、平阳县疾控中心上半年要投入使用;泰顺县、文成县、苍南县疾控中心要建成;龙湾、瓯海区疾控中心要动工建设。加强县级疾控机构实验室装备工作,力争30%县级疾控机构达到国家标准。龙湾区第一人民医院传染病区上半年要投入使用,瑞安市人民医院传染病分院要加快建设步伐。三要加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建设。启动113家乡镇卫生院新建、维修改造,同步纳入以县(市、区)为单位创建示范计划免疫门诊,逐步使所有建制乡镇卫生院用房达到国家农村卫生服务体系建设标准,并转型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继续做好省200强和市50强乡镇卫生院创建,力争6家卫生院通过省级中末期评估,10家卫生院通过市级验收。
2、实施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工作攻坚战
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是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基础工程,也是创建卫生强市的必备条件。各地要根据《温州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规划实施意见(初稿)》,深入发动,广泛宣传,群策群力,进一步健全创建机制,制定实施细则,分解创卫指标,加大执法力度,强化社会卫生综合管理,抓组织发动、抓督促检查、抓落实到位,重点加强城市基础卫生设施建设,开展城郊结合部卫生专项整治,强化“五小行业”管理,进一步提高温州城市品位和档次。同时,抓紧做好省级卫生城市复查迎检工作,确保今年通过省级卫生城市复查。此外,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文成县、洞头县要力争申报国家卫生县城,永嘉县、平阳县要力争通过省级卫生县城复查。继续开展除“四害”工作。扎实做好省、市级卫生村(单位)创建检查。
(三)完善“四大体系”,保障群众医疗卫生服务需求
1、完善社区卫生服务体系
继续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快发展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的实施意见》,与发改委、财政等部门制定社区卫生服务体系中、长期发展规划,推进社区卫生服务工作。一要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各地上半年要抓紧做好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入编工作,分批完成在职各类人员转入或分流,实行定编定岗和全员聘用制。推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直接聘任、招标聘任和推选聘任等任用方式,鼓励大中专毕业生和大中型医院人才到社区工作。二要健全城乡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开展40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60家社区卫生服务站标准化创建,力争三个区标准化中心达60%以上、各县(市)达30%。各地要按照《浙江省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基本标准》,加快乡镇卫生院转型,启动社区卫生服务站建设,力争三个区中心覆盖率达100%、各县(市)达80%。三要加强基层卫技人才队伍建设。根据《市政府关于基层卫技人员素质提升工程的实施办法》,开展全科医师规范化和社区护士岗位培训,实施定向培养全科医学倾向人才,公开招录临床类医学院校毕业生从事全科医学工作。同时,加强大中型医院对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支持,与受援机构建立双向转诊关系,逐步形成“小病在社区、大病到医院、康复回社区”的分级医疗和双向转诊新格局。四要做好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工作。加强社区责任医生和公共卫生联络员队伍建设,强化责任医生团队责任,突出县级疾控、妇幼、监督等机构的业务指导作用,加强指导,严格考核,定期评估。落实外来人口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保障项目配套资金到位;制定乡镇卫生院农村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资金管理方案。加强重点疾病和人群管理,每年对社区居民进行巡诊或健康教育等服务次数不少于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