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对社会的影响。正如我方的二辩所说,一个人活在世上不单纯只是为了自己,而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为社会做贡献。那应该怎样为社会做贡献呢?大家可以设想一下,如果没有马克思、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这些伟人把他们精神文明的精髓通过文才编成著作,供我们学习、参考、总结经验的话,那我们的当今社会又是一个怎样的社会呢?这一代又一代的伟人对社会所做出的贡献是口才可以相提并论的吗?如果靠口才就可以形成文化,那么为什么造纸术会成为中国的四大发明之一,如果靠口才就可以承载文明,那么为什么活字印刷术会成为中华文明的标志?因此说在当
我方不否认刘备三顾茅庐的可信性,但同样是正史,《魏略》和《九州春秋》却做了这样的记载,也许两者并不矛盾,因为有些事情可以在三顾茅庐之前发生,如果是这样,刘备对诸葛亮就没有什么恩不恩的了,想必与曹操三颁《求贤令》,光着脚就冲出房接待许攸,究竟是谁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呢?当时的情形是刘备只有诸葛亮可以依靠,他对诸葛亮的重用不能说明什么,加上刘备白帝城托孤时对诸葛亮说的一番话,我认为这都充分表明了刘备对诸葛亮利用多于信任,索取多于付出。
诸葛亮出山既然是为了建功立业,那么它对于自己是否受到重用应该是十分关心的,这就涉及到他的一个自我评估的问题。刚才对方辩友说诸葛亮可能存在对于投靠曹操后受不到重用的担忧,那么我们来做这样一个假设,架设诸葛亮对自己的评价是b,如果他认为曹操手下的谋士实力为a,那么他为了使自己受重用,它应该去投奔刘备。但问题是曹操手下的a级谋士比他强,他又谈何建功立业?如果他认为曹操手下的谋士皆为c、d等,那他又何必担心善于用人的曹操部队自己委以重任呢?再加上他又不好意思再在隆中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他从自我功业出发无论如何都应投奔曹操。
对于百姓而言,诸葛亮投靠曹操,战争几乎将立即结束,他们能免受战乱之苦。我们知道,曹操对老百姓那是很不错的,许子将评价他说“子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也”,而刘备只是“天下枭雄”而已。真要做起太平皇帝来我相信曹操不会比刘备差,再说他能赖以治世的谋臣比刘备多很多,儿子也比刘备争气。
东昌:诸葛亮应该投奔刘备
四辩陈词
大家耳熟能详的诗句“出师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泪满襟”。人们为什么而感动呢?人们为的是诸葛亮那“兴复汉室,还于旧都”的崇高的政治理想啊!
曹操,的确,各方面条件都不错,但是他们的政治理想和人生目标是不一样的。有人会说,曹操的理想也是兴复汉室啊,还写了篇什么《让县自明本志令》来辩解说,他曹某人是大汉王朝的忠诚卫士,但他曹某人的理想真的是兴复汉室么?怕不见得。《三国志》引注《魏氏春秋》中说,有人劝曹操称帝,他说:“若天命在吾,吾为周文王矣”。他要当周文王,什么意思?就是说,皇帝么,我就不当了,至于儿子么,皇帝轮流坐,明年到我家。包拯以荡清贪官污吏为自己的政治理想,他告诫他的后人说:若有人贪污,逐出家门。倘若他曹操真是大汉朝的忠诚卫士,他就该告诫他的后人,好好儿服侍人家汉献帝。明显了,到不同不相为谋,诸葛亮又怎么会去投奔曹操呢?
好,如果我们假设曹操真的是兢兢业业地为大汉朝当忠诚卫士,那也不过是丞相而已,诸葛亮去投奔他干什么?给他当幕僚么?诸葛亮自比管仲、乐毅竟然会只甘心于给人当幕僚么?开玩笑吧。只有在当时信义著于四海却还一穷二白的刘备那里他才能最大限度的施展自己的抱负。
“兴复汉室”,刘备就是汉室皇族啊!在这个时候,曹操是绩优股,刘备是潜力股啊!前途无量啊!况且刘表是诸葛亮的姨夫,而刘备和刘表是族亲,对于诸葛亮个人而言,与情与理都应投奔刘备。
而于天下百姓来说更是如此,当年曹操攻打陶谦时,徐州城内的无辜百姓称为其泄恨的对象,他的手上沾满了十几万徐州百姓的鲜血啊!南京大屠杀的三分之一啊!反观刘备,据《三国志》记载,曾有人派刺客刺杀他,但他的人格魅力竟然高到让刺客不忍心杀他!一个血腥屠城而另一个让刺客宁愿违背其职业道德!人心向背啊,对方辩友!即是诸葛亮真的投奔了曹操,是啊,天下一统了,但暴君统治下的人民能幸福吗?人民不幸福自然要追求幸福,再起义,天下不又动荡了吗?
由此可见,于公于私,与情与理,诸葛亮都应投奔刘备。
刚刚对方辩友告诉我们刘备对诸葛亮不信任,那么让我们来看一看曹操是如何信任张允、蔡冒的,让曹操光着脚就冲出房接待的许攸又是如何惨死在曹操的刀下!让我们看看曹操是如何的狡兔死,走狗烹!对方辩友刚才的假设很全面,但是唯独漏了一种情况,若是诸葛亮认为自己和郭嘉、荀彧都是a级,他还会自信满满的认为自己在曹操那里一定能取得成功吗?我方也从来没有否认过曹操的能力……(计时员:时间到)
中庸之道应该提倡
本帖被 不怕不怕 设置为精华(2007-05-13)
这是我告别辩论赛的最后一篇一辩陈词,重回争鸣,发上来留个纪念吧!
(比赛时我是四辩,这个也被人稍微改动了一下下,语速的问题)
首先,让我们来明确到底什么是中庸:孔子在论语中对人有四种划分,分别是中庸、狂、狷、乡愿,最下层者谓之乡愿,也就是平庸,其特点是折衷主义、保守消极,没有原则不讲是非、活稀泥的老好人。孔子曰:“乡愿者,德之贼也”,而大多数人,却误以为平庸就是中庸。实乃传统文化精髓之不幸也!乡愿之上分别是狂、狷,狂指志向高远但行为过于莽撞,狷指学识有限且行为过于拘谨。中庸,指狂和狷之间刚刚好的状态,在积极进取中有策略的把握合适的度,不走极端,有所为有所不为,刚柔相济、阴阳相衡,这才是中庸的切实含义。
中庸思想,最早产生于尧舜禹三帝时期,由孔子在论语中首次作为一个哲学、伦理学范畴内的概念提出,程颐对中庸的经典解释为:“不偏者为之中,不易者为之庸”,指一种不偏不倚,恰好、均衡的状态。
中庸之道,不是四书中的《中庸》所讲的文言文学说,也不局限与孔子对于它的诠释,其本质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协调一切关系的优化决策方法论。以过犹不及为核心,结合允执其中、和而不同、通权达变等原则,中庸之道指导我们在处理问题的时候,要把握好一个度,通过刨析事物的本质,避免极端,在矛盾对立的两端中作出最优化的选择,同时肯定事物的复杂性和矛盾的对立性,尊重彼此的差异,做到灵活多变,因时、因地、因事制宜行事,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中庸之道的目的,是“和”,适度地处理人自身、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万事万物之间等一些关系达到均衡的最佳状态。
我们要提倡中庸之道原因有三:
一, 正如方才我方对中庸之道的解释,作为具有着科学指导意义的思想及方法论,我们没有理由不让这颗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更好的散发它的光芒
二, 事实证明,中庸之道具备着鲜明的时代意义,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并重、一国两制构想的实现,和谐社会的提出、我国正在执行的“全面、协调的可持续发展观”等等,在现实社会中的方方面面、各行各业,无不体现着中庸之道的精神。为了国家的安定和社会的稳步发展,我们没有理由不提倡中庸之道
三, 一方面,人们由于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地使用着中庸之道来解决问题,另一方面,却由于断章取义、以讹传讹以及外来文化的进入,在观念上错误的理解了中庸的真实含义。我们曲解它,误把乡愿当中庸;我们忽视它,认为只有国外的月亮才是圆的。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更应该提倡中庸,捍卫中庸,让千百年来随着中华民族历经风雨的中庸之道不会被人们遗忘,让它为当下时代的发展做出更大的贡献,也让华夏文明的精髓得以永远的传承和发展下去!
[原创]当今社会文才比口才更重要——辩词征集
一辩开篇陈词
谢谢主席。大家好。在当今社会究竟是文才更重要呢?还是口才更重要?其实大家都知道在当今社会,这两样东西都是必不可少的。但我们今晚要共同探讨的便是当两者并存的时候,,针对什么样的对象,谁发挥的作用更大,更为重要。
当今社会是一个高度竞争,同时也是高度合作的社会,强调效率、效果、诚信等等。无可否认,口才在现代社会的重要性,因为人与人的交往往往靠的是口才,但口才有一个缺陷就是带有即兴的成分,它是人在短时间,利用自己知识的积累和瞬间应变能力将自己的观点综合归纳,说出来的。但我们同时也要明白文才是口才的基础,口才是文才的表现手段,没有基础我们何谈表现?因为文才是知识的积累,是个人知识文化底蕴和文学素养的体现,是内才;而口才是外才,是表现内才的一种途径。内才是通过外才来表现,而外才只是内才的一个表现形式而已。两者谁更不可或缺不就一目了然了吗?!
其次口才虽然重要,但一个人如果是为了提升自己的口才而去训练这个口才的话,很可能就会变成只会夸夸其谈的人;但若是一个富有文才,写的东西是很有内涵的人,那么他说话也必定会稳重很多,更加有深层次,给人的感觉也就会更好。再者,我们要知道没有文才,口才表现不出来;但没有口才,文才还可以通过别的途径来表现。为什么呢?因为口才的基础是文才,没有好的文字组织才能,就不能够很好的表达思想、传递信息。这好比我们的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如果没有基础教育的支撑高等教育有可能实现吗?那是不可能的,只有搞好基础教育才能谈高等教育,我国现在非常强调九年义务教育就是这个道理!
综上所述我方认为当今社会文才比口才更重要。谢谢
二辩强化立论
谢谢主席、大家晚上好
我方一辩已经在内才与外才这个角度把文才和口才谁更重要阐述得相当清楚了。那么由我从社会这个角度来论述我方观点。
在坐各位都知道是毛主席带领我们走进社会主义,为人民服务成为我们响亮的口号,为社会多做贡献成为我们追求的目标。社会的车轮滚滚向前不断发展,是什么推动这一巨轮向前的呢?其中文才起到了相当大的作用。 马克思的《资本论》翻开了人类社会的新篇章,毛泽东思想引领我们推翻三座大山,邓小平理论指导我们改革开放并取得巨大成就。还有江泽民的“三个代表”引导我们与时俱进。正是这些推动了社会的发展,而这些就是文才的表现,它对社会的影响是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