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中的文艺定位(3)
至于以和谐的内容去陶冶人的和谐心境,那就是指和谐理念的审美传达。孔子论诗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大体上,可以把“群”单独理解为和谐的社会功能,因此才有“迩之事父,远之事君”之说。孔子曾提出“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主张,要求诗歌所表达的情感要保持适中,不能走向极端,而“诗三百”成功之处就在于“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毛诗序》也称:“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
以中和、优美为内容的审美文化去产生和谐功能主张,柏拉图那里也有。他认为,有如牛羊在芜秽的草原中培养起来一样,如果天天在那里咀嚼毒草,日久天长就不知不觉地把四周许多坏影响都铭刻到心灵的深处。“我们不是应该寻找一些有本领的艺术家,把自然的优美方面描绘出来,使我们的青年们像住在风和日暖的地带一样,四周一切都对健康有益,天天耳濡目染于优美的作品,像从一种清幽境界呼吸一样清风,来呼吸它们的好影响,使他们不知不觉地从小就培养起对于美的爱好,并且培养起融美于心灵的习惯吗?”显然,一个追求和谐的社会,必须产生对审美文化的特定的内容要求。这一点,从来主张“艺术至上”、“纯审美”的人们是不认同的,他们只需要自我表达的自由,至于是否出现“乱世之音怨以怒”,导致人的堕落:淫乱、吸毒、杀人越货等等,他们是无所谓的。
根据这一定位,如何发挥文艺在和谐社会建设中的作用? 我认为,首先应该通过审美文化的非功利化去克服物欲主义的浸润。正是物欲主义的追求使得当今社会和谐缺失,导致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人自身发生对立和分裂,这就是马克思在巴黎手稿中所说:“私有制使我们变得如此愚蠢和片面,以致一个对象,只有当它为我们拥有的时候……在它被我们使用的时候,才是我们的”,“因此,一切肉体的和精神的感觉都被这一切感觉的单纯异化即拥有的感觉所代替。”而真正的审美,如王国维所说:故美术之为物,欲者不观,观者不欲。艺术之美所以优于自然之美者,全存于使人易忘物我之关系,这就是审美对个体的和谐功能。之所以能够和谐,就是通过审美让人们至少有片刻远离利益之争,纯净心灵。因此,当我们在新闻里得知某大学要通过高尔夫球培养学生的“精英意识”时,真令人感叹为何不去用审美文化去求得他们心境的平和呢?几年后,徒有精英意识而无精英地位时,再求和谐就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