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乡愚误将子女送人空门的,本地父老即将“寿夭有命”以及“~”之义,向其父母恺切劝谕。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无后为大(罗永浩推荐)(关军著) |
 |
|
 |
无后为大(罗永浩推荐)(关军著) |
 |
不过仔细想想,美好还是以“我”为出发点而非孩子,况且,我不该无限放大这个理由而遮蔽那么多张反对票的存在。《孟子_离娄上》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倒是觉得,在抽离了语境之后,“无后为大”这四个大字倒是金光闪闪,充满了真知灼见。翻译成白话文就是:不要后代是最最重要的。
无论婚前还是婚后,我只是简单倾向于不要孩子,并未就此深入思考。最近几年,因为总是被置于为什么“断后”的质疑中,我不免惶惑起来,一方面觉得这些人实在奇怪,一方面又在想,是不是我该更慎重地考虑这个问题?
我至少通读了三四十本与生命、成长、心理、教育、伦理、社会环境等相关的书籍,还找一些不想做父母、计划做父母、刚刚做了父母、早已成为父母的人聊天。
关于繁育,看的书多了,想的事多了,就有点千军万马的气势了:几十条不该要孩子的理由与几条不妨要孩子的理由,偶尔会在我这里掐架,迄今为止,后者仍未尝胜绩。专栏作者周泽雄读了意大利作家奥莉亚娜_法拉奇《给一个未出生孩子的信》,感叹道:“一个现代女人只要在‘生还是不生’的问题上稍加凝眸,就会发现,那是一个具有核裂变规模的问题。”
其实,男人也不该逃脱于这个轰然作响的课题。
我亲历了这场核裂变,气流激荡,将我推向这样一些无可回避的诘问:我们如何看待自身?如何解读亲情背后的诉求?如何看待身处的家国、社会、自然界?如何处理两代人之间的关系?一位因育儿成功被众人倾慕的母亲,和我说过这么一段话:“随着年纪渐长,对生与不生的问题有所思考,开始有很多否定。简单地说,否定的终极根源是恐惧。……一个人,一旦有了一件至爱珍宝,他的内心就不得安宁了。”
此外,至少有五六个做了家长的朋友,私下里向我表达了悔意:一种辛劳、不安、失去自我的复杂感受,让他们重新思考生育选择的对错。非常遗憾,此种感受只适合亲密朋友间的交流,为了不伤害孩子,没有人愿意现身说法。不过,他们的出现至少让我感到,在生育问题上的义无反顾是危险的,值得怀疑的。
生还是不生,当属现代人的母题之一吧,让人费解的是,好像还真没见到哪怕一本满怀诚意探讨它的中文书。那我就当仁不让了。
思考得越多,遇到劝生的人我就越愁苦—生养一个孩子,总归是比写一本书重大不知多少倍的事情吧,他们却那么生猛决绝。是我想得太多,还是他们想得太少?
你是否发现,这个时代万物迅疾,唯有头脑被远远丢在身后。
即便是受教育程度很高的人,许多也不愿意亲自用头脑仔细想想,生育究竟意味着什么。真是应验了美国大作家索尔_贝娄的那句话:“胆怯的智慧还在犹豫的时候,勇敢的无知已经行动了。”很抱歉,还是未能避免地评价了他人的生活选择,就此打住。在这本书里,我将尽力做到不对他人进行任何劝诫,只须专注地把自己为什么“断后”、出了什么问题说清楚。
我希望看到这本书的是这样一些人:将来准备成为父母或犹豫未决的人,刚刚成为父母的人,给子女施加过生育压力的人。我尤其期盼男性读者。对于男人而言,从生物性的角度,他天然地不必对生育负有太大责任;从社会性的角度,男人需要承担更多的理性思考的任务,应该对生育与否给出负责任的可行性报告。
当你拿起这本书,请首先接受我对你的勇气的赞美。为什么要生或为什么不生,本是严峻得无可躲闪的课题,因其严峻,反而逃避者众。现在,无论你选择生还是不生,都成为了深入思考的共同体之一员,就让我们为此话题一起纠结吧。
更坦然地自私
遇到劝生的人,我通常希望躲着走。不过,厌弃未必是单方面的。也许这些朋友劝说我未遂,心下也在叨咕:这男人如此怕担责任?不要孩子本身就够自私了,居然还出来宣扬,简直涉嫌反人类。
不知什么时候起,“自私”在我们这里成了一个坏词。依我看,它仅仅是对人之本性的描述而已,不应与道德沾边儿,市场经济与法治社会,不就是基于对人类私欲的认可与尊重吗?绝对意义的无私是不存在的,我们看到的“无私”,只是不同层次、不同特质的自我欲求的转换而已。基于这样的信念,对于“自私”一词,我从来不当做人格指控。生与不生都不是什么无私之举,区别仅仅在于,不生是绿色的、无公害的自私,生则未必。人类社会的最基本道德准则,就是你的自私不要通过损害他人的利益来实现。假如父母不确定能给孩子一份他想要的人生,我坚持认为,这样的自私就损害了他人的利益,而且是最最核心的利益。
克里希那穆提是我欣赏的印度智者,他的思想超越了宗教和种族局限,在欧美一些地方亦被奉为心灵之师。“育与教”是克里希那穆提的几大母题之一,他曾在书中写道:“父母是否曾经自问,为何要生孩子?他们要孩子,是为了延续他们的姓氏,接管他们的财产吗?他们要孩子,只是为了自己高兴,为了满足自己情感上的需要吗?如果是这样的话,则孩子便成了父母的欲望和恐惧的投影而已。”
不需老先生提醒,我打定主意不做父亲之时,确曾要求自己诚实地回答几个问题—不要孩子是不是很自私?
当然。(我毫不犹豫地回答)
你认为有没有无私地生一个孩子的可能?
没有。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我生育的唯一目的仅仅是承担人类繁衍的职责。你难道不可以承担这职责吗?
目前没这个必要。
我很欣慰在这次问答中保持了坦率。人活一世,骗骗别人总是在所难免,不过假如自己也成了受骗者,还是太可悲了。
阅读中,我也见到了一些坦诚面对自我的作者。比如王朔,他并不否认其人性中的自私,不过这样的生存原则有一天遇到了挑战。他在《致女儿书》中写道:“你是孩子,因我出生,这不是交易,是一个单方行为,在这里,唯独在你,我的自私法则走到了尽头。”当孩子已经出生,如王朔这种敏感、焦虑又时时自省的父亲,注定要在纠结中沉浮了。
我对自己的担心是,在孩子面前不能从容自私,却又高尚不起来。既然一切还来得及,干脆斩绝后患。没有孩子的牵绊,我就可以更加坦然地自私了。
大体上,我认同诺贝尔奖得主、美国经济学家加里_贝克尔的理论,即生育本质上是一种投资行为。投资人期望的回报各异,也会有多种因素混杂。无论怎样,都没有理由把生育行为神圣化。随着物质充裕、个性解放带来的生活方式剧变,以及生育投入产出的愈发不对等,丁克*将成为越来越普遍的选择,无论你欣赏它的洒脱还是鄙夷它的冷血,都难以逆转人类发展的潮流。在我这里,再三打量自己,最终认定做父亲的风险过大,且收益不抵投入,如果贸然而为,祸害子孙、殃及无辜的可能性很大。我之自私,客观上恰是对自己和一个生命负责。“只要人活着,绝不会消失的唯一情欲是自爱。”法国思想家卢梭在《爱弥儿》中如是说。承认人是自私的,其实一点儿都不残酷,正视这个前提的、诚实的人,才可能真正像尊重自己一样尊重他人,像关注一己之利一样关注公众利益。利己主义与利他主义不是敌对关系,从心理学上分析,利他只是自我认知、自我价值的外迁而已。
“利益诉求”之外,我并不否认两代人之间存在某些单纯又美好的感情,我也在个别瞬间有过柳絮一般的遐想:我的孩子,一个身上有我之血统和基因的人,会不会喜欢梅西和费德勒?会不会为酗酒而苦恼?会跟一个什么样的女孩拍拖?我们的眼神交错会像初恋一样温存吗?
此刻,或许是生育的本能在召唤。只可惜,这召唤的气场太薄弱了。
我最初产生不要孩子的念头,肯定是非常感性、随意和简单的,它到底来自什么,已经记不清了。我能确定的是,那一瞬间绝对没想到生育对孩子意味着什么,在意的都是自己的感受。现在我进化了一点儿,对孩子困境的设想越发增加了我的不安。中国人生育之后的剧本大体如此:更深地迷失自我,并将人生价值附着于晚辈,令后者无法真实体验活着。我们所标榜的亲情即使不算虚妄,至少难言清澈。
中国文化以注重家庭伦理之名,任由家长的占有欲、支配欲对晚辈的个性进行压抑与剥夺,这种隐性伤害还在代际间不断传递。如今的孩子貌似被奉为掌上明珠,但多数时候恰恰是家长欲求的更扭曲的映现。现在,部分人的觉醒带来的是观念冲突的显性化。我经常去豆瓣网的“父母皆祸害”小组浏览,那里聚集着数以万计的家庭悲剧的受害者。除了抱怨,一些年轻人显得忧心忡忡:我将来做了父母能避免祸害孩子吗?还有个别已经初为父母的,则苦恼地发现自己身上仍残留上一代的毒素。与他们一样,我也觉得祸害的病毒具有遗传性,还可能变异,在抗体能量不够确定的情况下,拒绝繁衍是结束祸害的唯一手段。
我,一个自私的人,为什么要用一本书的容量来陈述“断后”的理由?可以肯定,它不是为了给父母一个交代(相反,书中某些内容可能会让他们无法接受),也不是想给自己寻找安慰。至于动机何在,实在没必要回答。假如你不是刑侦人员,千万别做世界上最无聊的事情—追究他人的动机。多少次,我们迷失于对某一举动的动机猜想,却忽略了此举本身的价值所在。在这本书里,我的一切思考的出发点是—这可是一条人命,我们一生中没有什么抉择会比这个重大,尤其不容忽视的一点在于,老板可以炒掉,结婚证可以撕毁,连性别都能人工篡改,而生了孩子却不能要求退回,它是不可逆的。生或不生,都是值得尊重的天赋人权,重要的是,想清楚先。请尽量撇除一些似是而非的、自欺欺人的或人云亦云的理由,坦率地面对自己的欲求。
兹事体大,不可造次。
文摘
版权页:
在社会生活的许多层面,及时行乐不幸被许多中国人奉为人生信条。我也大体信奉及时行乐,但“乐”是什么,总要仔细想想。如果仅仅满足于耳鼻喉舌的感官愉悦,我觉得和一只小狗没啥不同,作为人类,起码要比这个高级一点点啊。区别于感官体验的乐趣有很多,比如欣赏、创作,甚至发呆,大而化之,都属于智力活动的乐趣。无论如何,最高级动物与其他动物的区别,不该仅此而已:我们可以玩iPad,而它只能玩塑料骨棒。
追究人这一辈子,还有什么比这个更为重要的吗——是否喜欢活着,享受活着。一个“凑合活着”的人,是否还适合把新人类推介到此种人生之中?
如果我参与创造了一个生命,他在世间溜达了几步,然后说自己只想凑合活着,我很想和他商量一下:咱别活了,一起拎着这副皮囊去给鳄鱼当宵夜算了。
酝酿本书之际,我已辞去在媒体的职务,成为专职宅男。放弃工作并非为了写书,因此赋闲也是没有期限的。不让谋生成为生活的主题,这是我想要的人生状态。
每天的生活内容都那么平常,无非是沏茶、烧菜、读书、写字,偶尔站在阳台上目睹秋雨淋湿梧桐,感冬寒渐近,叹落英缤纷。当我忙于生计时,这些事也偶尔为之,却少了如今的从容散淡。
史蒂夫?乔布斯告诉他的传记作者:“如果你坐下来静静观察,会发现自己的心灵有多么焦躁。如果你想平静下来,那情况只会更糟,但是时间久了总会平静下来,心里就会有空间让你聆听更加微妙的东西。”他说的是在印度修行七个月的感受,当我离职在家,努力凝神于内心,一年之后也有了类似的体验。
我住的小区有一个人造草皮球场,我经常绕着球场长跑。某个秋日的下午,一队武警喊着口号在场内跑圈,我慢悠悠地在场地外跑着。
绿茸茸的草皮上树影斑驳,牵牛花几乎爬到了球网上。跑着跑着,我闻到了一股菜肴的芬芳,是土豆炖豆角。说来奇怪,味道好像被胶条固定在空气中的某个狭窄段落,我每圈要跑上三百多步,只是在其中的七八步,我能闻到飘香的烧菜的味道。每次闻到的味道都有细微差别,我甚至分辨出了豆角和土豆在铁锅中由半生到熟烂的过程。我是一个东北人,它简直勾起了我的怀乡病。
士兵们踏响钢铁般的、整齐划一的步点,并没有打乱我散漫悠闲的节奏。就那么飘飘忽忽地,我跑了十五六圈。那天生发的感慨是,对于生活,我何曾这么敏感?如果暂时忽略外部环境,生活是多么容易满足啊。我如此享受此生,以至于要提醒自己别忘乎所以,免得刺激到别人。
相关阅读:
超级英雄.如何绘制漫画英雄形象(汤姆.阮著)
精选韩汉汉韩词典(姜道信著)
管理学习题与案例集(邬文兵 张明玉著)
育儿一日一页(彩色版)(张莲著)
我的食尚主义.宝贝爱吃:让你的宝贝爱上吃饭
工程合同管理(方俊著)
工程招投标与合同管理(吴芳著)
更多图书资讯可访问读书人图书频道:http://www.reAder8.cn/boo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