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印度爱经(作者筏蹉衍那) | ![]() |
|
![]() |
印度爱经(作者筏蹉衍那) | ![]() |
《印度爱经》:公元前6世纪,12位教典学者编著了婆罗门神学的情爱教典。公元4世纪左右,一位宫廷诗人将先人的知识整理成《爱经》。19世纪,英国一位探险家从印度各地的图书馆中找到了残缺不齐的手抄本,于1883年将其翻译成英文,但屡次遭禁,于是改头换面以学术著作推出。
这就是呈现在读者面前的《印度爱经》。这部东方的性学巨著,已经成为世界级的圣典,为无数世俗男女指点迷津。
《爱经》提醒爱人们,性爱只是旅程,并非终点。在这里,与情爱有关的技巧俯拾即是。
完美六十四艺:装饰打扮、敬奉神灵、唱歌跳舞、调制果汁、作诗颂文……
八种拥抱法:冲击式、缠绕式、爬树式、小米大米式、水乳交融式……
五种亲吻类型:斜式吻、牵引吻、压迫吻、强压吻……
七种牙齿咬法:隐藏之咬、小点之线、碎云之咬……
七种男女相处情态:爱火重燃、春情萌动、露水欢情、到此一游……
筏蹉衍那,印度人,具体生卒年不详,大约生活在公元4世纪到6世纪。
理查?波顿(1821—1890),英国军官,著名探险家、语言学家、人类学家,通晓25种语言和15种方言,出版43卷探险记,30卷译著,包括《一千零一夜》《印度爱经》《波斯爱经》等作品。
前言 欲望与智慧的圣典
英译者导言(节选)
第一章 《爱经》的秘密
追求法、利、欲
完美六十四艺
上流社会的绅士生活
女人多样性
第二章 来自身心的愉悦
男女交往
亲吻艺术
手指的力量
巧用牙齿
示爱的各种情态
爱情的进程
第三章 求爱和婚姻的艺术
婚姻进行曲
爱要循序渐进
穷小子求爱记
男女求偶面面观
婚姻的多种形式
第四章 妻与妾
合格的女主人
妻妾守则
第五章 爱上有夫之妇
情场高手
创造机会约会意中人
男人须懂女人心
牵线搭桥的中间人
官员和别人的妻子
后宫妃子的爱欲
第六章 高级交际花的风尘路
交际花的品质
交际花处事守则
好马也吃回头草
选择男人须知
交际花的得与失
吸引异性的目光
关于《爱经》
后记 性爱,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欲望与智慧的圣典
在金赛和海蒂惊世骇俗的性学报告出现之前,就有不胜枚举的性学专著在东方和西方问世。其中,以古印度的《印度爱经》、古波斯的《波斯爱经》及古代中国的《素女经》最为著名,均对后世性学领域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中,《印度爱经》更被称为世界范围内的性爱圣典,后世对印度文化的探究和考察,几乎都难以回避这部皇皇巨著。
《印度爱经》(又名《筏蹉衍那的爱经》或《关于爱的格言》)为古印度学者筏蹉衍那所著。从后来出现的同类书籍及其作者表述来看,几乎所有人都把筏蹉衍那的这本“爱经”当成印度两性文学的开山之作。关于作者的生平,仅能从旁证中推断他生活于公元1世纪到6世纪之间。甚至有学者指出,他的真名叫莫拉那迦,筏蹉衍那不过是他的家族姓氏。
今天看来,《印度爱经》的文献价值远远超过了它的性爱指导意义。比如,书中对古度各个地区不同种群的女人在两性生活中的表现,都有较详尽的介绍,这对民俗学家了解湮灭在历史中的神秘习俗有着具体的帮助。而作者对性虐所表现出的厌恶(本书列举了三起在性事中误伤伴侣的事件),对当时有专家提出在水中练习性爱技巧的说法(指某些高难度的性爱姿势可以借助水的浮力得以练习并免除伤害),也从宗教角度给予否定,这些可以让我们了解当时印度社会性观念的特别之处。
由于本书创作的时代过于久远,以及作品强烈的地域文化色彩,使本书的部分内容难以避免产生歧义和异议。譬如,书中提到古印度某些地区,已婚男人可以邀请朋友,一起同自己的妻子进行交欢;妓女出卖自己的身体属于正常的社会现象,在她们身上,也经常发生群交。作者对这种现象并没有提出异议,而是将群交作为性爱的一种正常方式加以介绍。此外,书中提及若一个女子失去了处子之身,便丧失了与同一种姓男子结婚的权利,这当然有其民俗和宗教的背景。在翻译过程中,对于这些内容并未刻意删除,而是保留文献的完整性,读者阅读时自然可以了解其与现代文明、性文明的差异之处,并加以甄别。
本书不厌其烦地介绍男女在身体条件、性欲强度等方面的差别,详细加以分类,并针对不同的性爱姿势详加说明。作者对所谓六十四艺推崇备至,将其作为本书重要主题加以阐述,其中相当一部分内容为作者津津乐道,而在现今看来却是寡淡无味。因为今人对当时的社会状况以及人们普遍的性观念尚缺乏深入了解,所以这种当下的观感自然有其局限的一面。
《印度爱经》对男女性心理的阐述,是全书最为精彩之处,犹如男女爱情浮世绘。它将男女的结合分为七种类型,分别命名为“爱火重燃”、“春情萌动”、“露水欢情”、“替身表演”、“到此一游”、“虚情苟合”和“真情流露”,仅从命名便让人浮想联翩。
作者通过简单的分类,对世俗社会的男女性关系给予了准确的剖析,这在今天看来,仍然具有警示作用。而且他对当时形形色色的社会关系,从两性关系的角度予以揭示:富人们占据着绝大多数社会资源,女人则是社会资源中的一个组成部分。
书中详细描述了古印度人从恋爱到结婚的一般程序,并且提倡婚后的前三天甚至更长时间要保持节欲。“不管怎样,新婚前三天的节欲是必须的,一结婚就交欢,对双方和这个家庭都不好。”这在今天的人们看来,几乎不可思议,但考虑到当时的婚姻多为媒妁之言,新婚夫妇犹如陌生人,这个建议可以说是非常睿智的。“要是结婚头天晚上,一个还不熟悉的男人就强行和她发生关系,她会感到不适应,甚至会觉得是被一个陌生人强暴。这样一来,她就有可能从此对男女交欢产生厌恶或恐惧感,还会憎恶男人。”粗暴的性行为会导致女性性冷感,早已为现代性学研究者所证实,但早在数千年前的古印度,性学家们已经有此洞见。
综上所述,文中关于两性心理、相处之道的精彩论述比比皆是,可以看出本书的主旨在于揭示两性关系的复杂层面,并且以空前的雄心和宏大的视野,对世俗男女的性爱迷津给予指导。其关于新婚一节的阐述,叙述生动且细致入微,远超某些粗制滥造的“新婚必读手册”之类图书,即使对现代社会的青年男女们,也有着现实的指导意义。而关于女性如何主动找到属意的婚恋对象,作者也有相当精辟的论述。他提倡女性放下羞涩和矜持,大胆追求属于自己的幸福,不要为世俗的观念所束缚,这种观念在今天仍然闪耀着睿智的光辉。
筏蹉衍那在《印度爱经》中详细描绘了一位市民的日常生活。他在城里或者乡村会有较宽敞的住宅,位置经过精心挑选,附近有优质的水源,住宅内有足够多的房间以满足不同的功用,甚至有的房间是专门用于男女会面的。所有的家具和摆设都显示出主人的生活细节、格调及品位。筏蹉衍那不厌其烦地描述其住宅的布局,门前的花园,亭中的藤蔓和座椅,居处四周开放的香气四溢的花朵,以及其出行和办正事前近乎苛刻的打扮。
除此之外,《印度爱经》关于一个女人如何经营自己的家庭,少女如何追求属意的男人,交际花如何与形色各异的男人周旋,等等,都有引人入胜的刻画。它所注目的范围如此之广泛,观察如此之细微,描述如此之生动,让我们不难理解《印度爱经》为何能对印度的文学和艺术产生巨大的影响。
确实,从4世纪开始,《印度爱经》便成为以爱情为主题的文学、雕塑和绘画等艺术领域内的“圣典”,这种说法显然毫不为过。但凡稍懂梵文诗歌,尤其是懂史诗和戏剧知识的人,都会同意以上观点,几乎没有一本书能像筏蹉衍那的《印度爱经》那样,影响着人们对情爱主题的思考。将这个观点加以延伸,甚至在今天的印度宗教语言中,也能看到这种影响无处不在。
即使在本书最早的英译本出现的19世纪,由于社会偏见,《印度爱经》仍被纳入情色书籍的范围,长期受到打压和轻视。但纵观全书,《印度爱经》的主要构成部分与色情完全无关。本书第一章讨论一个市民的标准形态,以及对女人饶有意趣的分类剖析,第二章讲述男女如何相处,第三章则讨论如何追求结婚的对象,第四章描述更广泛的家庭生活,第五章揭露婚外情的诸多形态,第六章描述古印度交际花的生活以及一些药用知识,总体上是一部情趣盎然的两性专著。
从《印度爱经》的整体内容来看,它与那些教授男人诱惑和享乐技巧的图书有着相当大的区别。相对于大部分性书中赤裸的男性利益和视角,筏蹉衍那主要探讨求爱、婚姻和妇道,并且对当时社会的一般婚恋状况有细致的考察和描述。如果说大部分两性书籍是为男人而著,《印度爱经》则有相当厚重的篇幅是为女人而设,其对妇道的描绘并非无条件地让女人恪守道德规则,而是引导她们有技巧地经营夫妻生活和家庭的幸福。尽管书中关于这方面的观念,有着功利主义和时代背景、民俗宗教的局限,但相对于古代其他性学专著,仍然是十分超前的,带有严肃的社会科学的色彩。
在《印度爱经》所描绘的印度社会画卷中,膜拜神祇的人们,履行着自己的职责,快乐且全心全意地享受生活。这种生活并非理想主义者笔下完美无缺的塑造,而是更为清晰地观照出一幅理性的、快乐生活的图景。作者并不是要给我们描述一个理想社会,而是指导人们怎样在现存社会中度过快乐的一生。
朗读者
性爱,美好生活的一部分
“生活因知识的引导而美好,而爱能激发美好的生活。”勃特兰?罗素认为情爱知识和情爱本身同等重要,所以要想真正拥有幸福的生活,性和爱的教育不仅是有必要,而且必须。
当然,这不等于我们要把本书当成婚姻教材。毕竟《印度爱经》源自古印度,虽然书中讲述的交欢方式和技巧,也有很多值得我们参考,但对中国读者来说,更多的东西是无法照搬的,因为那些高难度的方式,就像是杂技,可能更适合古印度人的身体条件和风俗。
所以,本书的实用价值远逊于它的文化价值。也许,它能提供给我们的,更多是对古代神秘印度的揭秘——不仅在性观念上,更在于文化层面,做一次遥远的探究。通过这样的探究,我们可以发现——性,不是生活附属品,也不是伪善势力所指的色情,而是古印度传统生活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书中提及的古印度人的生活态度,其实也具有世界性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