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页码:2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9605776/9787509605776 ·条形码:9787509605776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 |
 |
|
 |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管理出版社
·页码:213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9605776/9787509605776
·条形码:978750960577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经济管理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借助于知识管理的相关理论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进行深入的探索,无疑是一种积极有益的尝试。作者在书中对国内外知识转移的研究现状进行了梳理和述评;并分别从自组织理论、模块化理论以及知识交易理论的角度,论证了“虚拟企业的存在性”和“虚拟企业是知识转移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两个关键命题,据此明确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
作者简介 张红兵,1975年生,汉族,山西阳城人,博士。1998年毕业于桂林工学院资环系;1998~1999年在桂林市航洋电脑公司工作;1999年转入桂林市房地局;2002年考入天津大学管理学院,并在2005年、2008年分别获得天津大学工商管理硕士学位和管理学博士学位;现任职于山西财经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学院。 曾先后参与了“组织学习的融知发酵模型研究”、“基于IS09000质量信息管理系统的开发”、“渤海石油采技服公司客户关系管理研究”等多项国家级、省级以及企业委托的科研项目;在《科学管理研究》、《中国科技论坛》等核心期刊和“2008InternationalConferenceonManagement of Technology”等国际会议上发表中、英文论文20余篇,研究领域为知识管理、企业战略管理等。
编辑推荐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详细的分析了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机理,并依次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能力与风险进行了深入探讨;进一步,《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研究》参考信息学等相关理论,对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实现平台以及实现方法进行系统的分析;最后,提出了我国构筑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的策略。
目录 第一章绪论
1.1 问题的提出
1.2 国内外知识转移研究现状
1.2.1 技术创新过程中的知识转移
1.2.2 组织内的知识转移
1.2.3 组织间的知识转移
1.3 研究范围与概念界定
1.3.1 研究范围界定
1.3.2 研究概念界定
1.4 研究方法与研究路线
1.4.1 研究方法
1.4.2 研究路线
1.5 拟解决关键问题与创新之处
第二章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
2.1 虚拟企业的自组织性
2.1.1 自组织理论
2.1.2 虚拟企业的自组织性分析
2.2 虚拟企业的模块化特性
2.2.1 模块化理论
2.2.2 虚拟企业的模块化特性分析
2.3 虚拟企业的知识交易有效性
2.3.1 知识交易成本的理论基础
2.3.2 知识交易成本的理论架构
2.3.3 虚拟企业的知识交易有效性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机理分析
3.1 虚拟企业知识的含义与分类
3.2 虚拟企业知识的来源
3.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影响因素
3.3.1 知识源组织的特征
3.3.2 知识接收组织的特征
3.3.3 被转移的知识复杂性特征
3.3.4 知识转移背景的特征
3.4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
3.4.1 知识转移的动力——知识势差
3.4.2 知识转移的动力机制
3.5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模型
3.5.1 已往的知识转移模型述评
3.5.2 一种新的知识转移模型——知识发酵
3.5.3 基于知识发酵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
3.6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过程
3.6.1 知识转移的一般过程
3.6.2 知识转移过程的特征分析
3.7 本章小结
第四章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能力分析
4.1 知识吸收能力
4.1.1 知识吸收能力的概念与内涵
4.1.2 知识吸收能力的类型
4.1.3 虚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模型
4.1.4 虚拟企业基于知识吸收能力的组织学习过程
4.1.5 提升虚拟企业知识吸收能力的措施
4.2 知识溢出
4.2.1 知识溢出的定义及分类
4.2.2 知识揭露悖论-
4.2.3 虚拟企业知识溢出的矛盾及应对策略
4.2.4 虚拟企业知识溢出的信号效应模型
4.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能力的测评
4.3.1 测评指标体系
4.3.2 测评方法
4.4 本章小结
第五章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风险分析
5.1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的概念及分类
5.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的因素分析
5.2.1 知识本身因素
5.2.2 企业因素
5.2.3 环境因素
5.3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的控制
5.3.1 虚拟企业风险控制策略的选择
5.3.2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的控制措施
5.4 虛拟企业知识转移风险的防范机制
5.4.1 信任机制
5.4.2 学习机制
5.4.3 核心能力保护机制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实现平台
——基于Web2.0的VEKSS
6.1 web2.0概述
6.1.1 Web2.0的定义
6.1.2 web2.0的特征
6.1.3 web2.0理论与技术基础
6.1.4 Web2.0环境下知识转移与交流的新模式
6.2 基于web2.O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系统框架
6.2.1 构建原则
6.2.2 基于Web2.0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系统框架
6.3 基于Web2.0的虚拟企业知识共享系统的功能
6.3.1 个体之间的知识共享——基于Blog
6.3.2 虚拟企业组织的知识共享——基于Wiki
6.4 本章小结
第七章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实现方法——知识技术
7.1 知识技术的涵义及特征
7.2 知识技术的基础
7.2.1 语义基础——Ontology
7.2.2 技术基础——XML
7.2.3 数据的数据——元数据与RDF
7.3 知识技术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
7.3.1 知识技术对虚拟企业组织的影响
7.3.2 知识技术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活动的关系
7.4 实现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代表性知识技术
7.4.1 知识地图
7.4.2 知识仓库
7.4.3 知识网络
7.5 本章小结
第八章我国构筑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的策略
8.1 我国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现状
8.2 我国虚拟企业知识转移面临的困境
8.2.1 知识产权方面的困境
8.2.2 技术支持方面的困境
8.2.3 政府政策方面的困境
8.3 我国构筑虚拟企业知识转移机制的策略
8.3.1 政府创造有利于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良性环境
8.3.2 企业应采取积极措施来提升虚拟企业知识转移能力
8.4 案例解析:以DA公司为发起者的虚拟企业知识转移与共享系统
8.5 本章小结
第九章结论与未来展望
9.1 主要结论
9.2 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附录:知识管理资源
参考文献
后记
……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虚拟企业知识转移的理论基础
近年来,随着知识经济和信息网络技术的高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不断地联合起来,组成具有强大知识共享能力与创新能力的虚拟企业组织。在展开详细研究之前,有两个基础性的理论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为什么虚拟企业如此盛行?”二是“虚拟企业是知识转移的一种有效的组织形式吗?”有鉴于此,本章首先基于虚拟企业的自组织性与模块化特性的视角对第一个问题进行解释;其次在已有交易成本理论和企业知识理论的基础上,构建知识交易成本的理论架构,并通过阐释虚拟企业知识交易的有效性来对第二个问题进行回答。
2.1 虚拟企业的自组织性
2.1.1 自组织理论
1.自组织与被组织的概念
在自然界和社会,按照事物本身如何组织起来的划分方式,存在着性质不同的两类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和被组织系统。自组织系统是指无须外界特定指令而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形成有序结构的系统;被组织系统则是指不能自行组织、自行创生、自行演化,不能够自主地从无序走向有序,而只能依靠外界的特定指令来推动组织向有序演化,从而被动地从无序走向有序的系统。
近代德国哲学家康德首先在哲学上提出了“自组织”的概念,他认为,自组织的自然事物的各部分既是由其他部分的作用而存在,又是为了其他部分、为了整体而存在的;各部分交互作用,彼此产生,并由于它们间的因果联结而产生整体,“只有在这些条件下而且按照这些规定,一个产物才能既是有组织的又是自组织的,才称为一个自然目的”。维纳1948年创立控制论时,自动控制就是控制中最重要的问题,大约在20世纪50年代自组织控制成为研究的重点与热点。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天津大学博士毕业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值此之际,向所有曾给予我关心、支持和帮助的老师、同学、朋友以及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和最美好的祝愿。
师恩重于山,首先要感谢我的导师和金生教授。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从选题、构思、写作到定稿,都凝聚着导师的心血。导师深厚的学术修养、严谨的治学态度、活跃的学术思想和不断进取的精神,是我终生学习的典范。在今后的工作和学习中,我当以加倍的努力和更有成效的工作来表达学生的感激之情,以不负恩师的教诲与栽培。
在本书的开题阶段,陈通教授、赵国杰教授、刘晓峰博士提出了十分宝贵的建议。在本书的写作过程中,还有幸得到了李名梁博士、陈晓峰博士、柳锦明博士、胡杰博士、阎俊爱博士、冯珍博士等给予的思路启发和文献协助。在攻读博士期间,还得到了刘金兰教授、刘晓纯教授、陈红老师、唐建生老师、袁静老师、隋静老师、张雄林老师、李明老师等人的教导和培养。本书的完成离不开各位老师的悉心指导和帮助,在此表示衷心的感谢。
感谢我的同门王亚平、朱立彬、陈福林、李国春、李江、刘巍、李徐平、刘银波、裴欣、司云波、田静、王笑、王晓霞……在我学习期间,我们一起探讨与交流学术心得,彼此给予关怀和鼓励,为紧张而清苦的学习生活平添了不少乐趣。虽然朝夕相处的日子已经成为过去,但是你们给予我的友情和帮助今生铭记。
我还要感谢我的家人,他们是我最坚实的后盾。感谢我的父母对我的关心和支持;感谢我的妹妹张素平,虽然她尚在美国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攻读博士后,但是她却是我每一篇文章的第一读者和意见提供者;感谢我的哥哥张炎斌,当我遇到困难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出现在我身旁帮我排忧解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