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春节》课堂印记
我们刚刚学了《北京的春节》,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笔、“俗白”的风格、京味的语言,描绘了一幅幅北京春节的民风民俗画卷,展示了中国节日习俗的温馨和美好,表达了自己对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喜爱。孩子们不太能理
没这样写的用心读
文章写春节的第三个高潮——元宵节,写孩子们买花炮,赏花灯。其中有一段“
我问孩子们:“过年写到咱们家乡龙城广场的灯笼时,谁用到老舍先生的这种写作方式?”
他们面面相觑,默不作声。
“没有用过这种写作方式的同学来读,我们用心来感受老舍的语言魅力!”
接下来就看到孩子们用心朗读的样子,这样既能让孩子们读课文,又无形中让孩子学习了老舍的写作方法。
孩子认真读,不读是婴儿
还有一个更好玩的读书方法,我一提出孩子们乐不可支。文中有两段专门描写了小孩子过春节的部分,贴近孩子的生活,孩子们也很感兴趣。我提议:“是孩子的,喜欢过年的孩子大声来读第3段和第12段,谁不出声谁就是婴儿,因为婴儿还不会读书。”
“哈哈哈……”孩子们哄堂大笑。
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大声阅读,他们都不愿做不会说话的婴儿。
读写结合练写作
我的这种“挑逗”让孩子们读得津津有味,最后我们又把赏灯笼的段落来仿写,用上“张灯结彩 红火而美丽 各形各色”这几个词语。
李壹果:到了
王硕:
庞思雨:龙城广场人山人海,走在人群中,摩肩接踵。在拥挤的人群中,我好不容易找了个观赏的好地方,引入眼帘的场景是这样的:广场到处张灯结彩,在黑暗的夜空下,盏盏灯笼红火而美丽,各形各色的灯笼,让人眼花缭乱。有的中央画着栩栩如生的小动物,有的一律红色,让人感到暖意,有的刻着精美的花纹,引得前来观看的人驻足痴望,赞叹不已!(孩子已经学会了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值得表扬!)
刘欣怡:元宵节到了,到处张灯结彩,喜气洋洋。大家伙等天幕渐黑,涌出家门,街上的灯笼闪烁着温暖的光芒,红火而美丽。成百上千盏灯笼挂在头顶,各形各色:有的形如花,有的形如蝶,有的形如云……一阵风吹过,灯笼轻轻摇晃着,那摇曳的灯光,一直照进我心里。(动静结合,美妙无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