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四班班级管理总结
跟雷夫老师学班级管理
宋新菊
寒假里读了美国雷夫•艾斯奎著的《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后,我对自己多年的班主任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和感悟。
一、雷夫老师教导我“让学生向往我的教学”,班级管理会事半功倍
雷夫老师的56号教室里只有一条班规,那就是“勤奋学习,友善待人”。如此简单的一条班规曾让我很疑惑。我们的学生多,班额大,就造成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约束和自我约束出现不均衡的现象,教室总是乱糟糟的。走进新教育的我又不愿意去采用高压的政策对待这样可爱的孩子们,这样一条班规真的能起作用吗?雷夫老师在进行班级建设的过程中,也遇到了我们遇到的同样的困难,学生不是很守纪律。但他说:“作为一名老师,我不喜欢政府给我们设置很多的规章制度,我认为我们也不应该对学生们那样做。”雷夫说,“但是请记住,最好的班级管理是使你的课堂教学活动变得非常有趣,如果学生对老师的教学感兴趣的话,那些不良的表现就消失了。”看来雷夫的第一个策略是让学生非常向往他的教学。
雷夫老师的这种做法和新教育理念是吻合的,我找到这个契合点后很是兴奋,于是开始用新教育理念引领我们的班级管理,于是和孩子们开始了“晨诵、午读、暮省”的朴素生活方式,并致力于自己的课堂教学,朝向“理想课堂的三重境界”跋涉。
正如薛瑞萍老师所说:“书香班级是非少。”在班级里氤氲着浓浓的书香,班级管理工作做起来真的就事半功倍了。看来最重要的是防止那些不良的行为发生,就像预防疾病比治疗疾病的效果更好一样。我在学生进入新学期的第一天就告诉他,就那么简单。如果他们表现很好、很善良、学习勤奋的话很好;如果他们不那么做的话,我们就把所有的事情停下来,这些事情包括我们的晨诵课,我们的每周一个故事,我们的主题晨诵的歌曲学习,我们的大型户外活动等,学生不想停下来,因为学生经常在做一些他们非常喜欢的艺术课和活动,或者是他们在阅读一些非常好的书,孩子们都太想上这样的课,自然而然的养成自律,学会了约束。我们做得的确很简单。有了得心应手的感觉了。
二、雷夫老师教导我,用“道德发展六阶段”进行班级管理
在《第56号教室的奇迹》这本书在第二章里,看到雷夫老师采用“道德发展六阶段”来管理班级。雷夫老师重点谈了他将“道德发展六阶段”作为孩子们学业成长和人格成长的引路人,这六阶段分别为:一、我不想惹麻烦;二、我想要奖赏;三、我想取悦某人;四、我要遵守规则;五、我能体贴别人;六、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
当然这六个阶段是相互关联的,我们孩子处在高年级,我们努力让孩子们快速的引导到第五阶段。第五阶段:我能体贴别人。这个阶段的学生能从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能体贴別人的苦衷,是那种“让别人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的那种人。三月的一天我带病坚持来上课,刚开始嗓子哑了说话声音明显变调,这天的课堂纪律比平时好很多。这是孩子们发自内心的一种集体行为,这就是体贴老师的很好的表现。老师应该及时肯定学生的这一行为,让学生慢慢从一些不经意的小事转化为时时注意自己的言行,能体贴别人。
第五个阶段和孔子带给我们的儒家思想也有很多吻合的地方。在主题班会中,我和孩子们谈论,“如果你不想让别人上课捣乱你,你首先应怎样做”;“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给你起外号,你首先应该怎样做”等等。孩子们不约而同的想到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就是你要求别人做什么时,首先自己本身也愿意这样做,或你本身也做到如别人这样了,那么你的要求才会心安理得;通俗理解就是,自己做不到,便不能要求别人去做到。这就是“我能体谅别人”。于是我开始将《论语》引入课堂,在每一个美好的黎明加入了《论语》主题晨诵。用书香引领孩子成长。
信任是地基,“六阶段”则是引导学生学业和人格成长的基础建材。作为教师,我们要了解“道德发展六阶段”,我们可以用“六阶段”来教育学生,学生成为一个“我有自己的行为准则并奉行不悖”的人不是一个短暂的过程,可能需要终其一生的努力,我们要坚持下去。
雷夫老师说:“我的职责是给学生机会,让他们挽救自己的灵魂。”作为班主任,我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良好的班集体,让孩子们自己挽救自己的灵魂。我一定坚持这样做,一直坚持做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