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来举几个例子。
例一:孩子不小心把饭弄撒了。
宋妈妈专注于事情本身,她说:“饭撒了,去拿抹布擦一下,好吗?”
张妈妈则针对孩子的人品,指责说:“你老是这样笨手笨脚!”
例二:孩子看电视超过了规定的时间。
宋妈妈针对情况说:“你看看表,超过时间了,下次要注意啊!”
张妈妈则小题大做,厉声喝道:“你这孩子没有耳性,你存心跟我过不去!”
例三:孩子写完作业没有整理。
宋妈妈就事论事:“快,把你的作业收拾好!”
张妈妈则气呼呼地指责道:“你真是一个大懒虫!”
例四:孩子考试成绩不理想。
宋妈妈着眼于解决问题:“我注意到你的成绩,你感到不理想,对吗?我们想想办法吧!”
张妈妈则会抱怨:“你真差劲!你太令我失望了!平时小考你每一次都还不错,为什么一遇到重要的考试,你就变成这样呢?”
在这四个例子中,宋妈妈的沟通是有效的。她着眼于解决问题,就事论事,针对的是事;张妈妈的沟通是无效的,她习惯于抱怨问题,论及品格个性,针对的是人。
对事不对人,这就是与孩子沟通的最重要的原则。为什么对事就好,对人就不好呢?我们来分析一下。
对事的做法等于对孩子说:“孩子呀,是事有问题,不是你有问题。这件事不会影响妈妈对你的评价,虽然你做错了事,但你仍是好孩子,妈妈仍然爱护你、关心你、理解你。”孩子得到理解,得到帮助,也树立了信心。这无疑是有利于问题的解决的,也有利于形成和睦的亲子关系。
对人的做法则不同。孩子会感到,不仅事有问题,而且人更有问题!
“你笨手笨脚”不仅说明把饭弄撒了不对,也说明了你这个孩子就是个笨手笨脚的人;
“你存心跟我过不去”不仅说明超过时间不对,也说明你就是一个存心跟我作对的人;
“你真是个大懒虫”不仅说明做完功课没有整理作业不对,更说明你本身就是一个懒惰的人;
“你太令我失望了”不仅仅说明考得不好不对,也说明你就是一个差劲的人,一个令我失望的人。
这样做至少会引出两个方面的消极结果:
一方面引发了孩子的焦虑与逆反心理。孩子可能会担心:“妈妈是不是不喜欢我了?”孩子也可能会气愤:“这么一点小事你就小题大做!”这都会使孩子的情绪朝着不利于解决问题的方向发展。
另一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消极的人品定位,会严重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孩子懒一次与“你就是懒人”之间的距离何止千里,但如果懒一次就来一次“懒人”的定位,久而久之,孩子就会认同“懒人”这一消极标签,真的变成懒人。这种消极的定位可以说是孩子人生的大敌。让我们记住:无论在任何时候,我们都不能把失败者、傻瓜、笨蛋、大懒虫、没出息等消极标签贴在孩子身上,更不能习惯性地这样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