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合”让语文课堂更高效
鲁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二单元是一组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主题的文章。新课标强调,要摒弃繁琐的分析。四篇文章《钓鱼的启示》《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落花生》《别饿坏了那匹马》通俗易懂,启示也不难理解。于是我把本单元的学习目标定位在学习作者通过事例获得启示的方法。
我首先在第一课时让学生通读课文,整合学习本单元生字,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第二课时整合本单元的写法。
教学过程:
师:同学们,第二单元是以生活中的启示为主题的一组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领会了作者得到的启示。本节课咱们就来学习作者通过事例获得启示的写法。
1、请大家快速阅读,
《钓鱼的启示》作者通过什么事得出什么启示,画出写启示的句子。谁来说说?
道德只是个简单的是与非的问题,实践起来却很难。一个人要是人们从小受到像把钓到的大鲈鱼放回湖中这样严格的教育的话,就会获得道德实践的勇气和力量。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
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生活也是一样,假如你发现走这条路不能到达目的地的话,就可以走另一条路试试!
《落花生》
那么,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
《别饿坏了那匹马》这一课的启示是什么?没有啊,请大家帮作者写一写。
善意的谎言是美丽的。
总结:启示深刻的句子,有时候可以在后面;也可以在前面,有时会蕴含文中。
师:如果说详写一件事情就是画龙的话,那从中得到的启示便是——点睛。
师:下面请同学们静静地回忆,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从中选择一件,仔细想想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怎么样?你从中获得了什么启示?(生活、学习、交友、游玩等)
要求:把事情讲清楚,把启示说明白
师:怎样把事情讲清楚?如钓鱼的启示,作者写自己在诱惑的鱼面前道德实践起来特别难。父亲让放鱼,“我”是不情愿,着急、争辩、乞求,最后是依依不舍放走,事情讲得清楚。
师:怎样把启示说明白?用概括性的语言,说明白事情的道理,可以借用名言警句或歇后语。
学生静静思考。
全班交流。在生活中有哪些事情曾经给你以启发?
教师从把事情讲清楚,把启示说明白两个方面点评。
师讲述自己亲身经历获得启示的事例,引导学生把事情讲清楚。
师出示病文:
1、 启示和事情内容不符。(读例子)
2、 事情表达不清楚。
3、 一件相同的事例,选材不同,描写的笔墨侧重点不同,所得到的启示就不一样。
师展示优秀作文。告诉学生:选材新颖(板书)
师:同学们,我们写作就像做衣服,衣料的好坏决定衣服的价值,所以你选的事情很重要,既符合习作要求,又能吸引人的眼球,做到与众不同,别出心裁,就是选材的最高境界了。
师:写什么有了,我们怎样才能把它变成能让人读明白、又深刻体会,又读得有滋有味的文章呢?下节课我们来学习。
反思:一节课紧紧围绕作者通过事例获得启示的写法,从把事情讲清楚、把启示说明白,重点详写,选材新颖四个方面,完成本课教学目标。
不足之处,环节设计上时间分配,在病文指导上,细节还需更加清晰条理。
这节课,只有一个教学目标,简单明了。没有了以往繁琐的课文分析,节省了课时。这样的单元整组教学,让我再次感受到,“整合”让语文课堂更高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