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学俄罗斯:两个月能搞定?
留学俄罗斯?也许你会问,是公派的吧?
不。自费留学俄罗斯。啊?也许你会说,没听说过。
其实,有些上海人已经行动起来了。据上海中智国际教育咨询公司的马朝方先生介绍,自从“中智”推出留学俄罗斯项目,每天都有不少人前去咨询。
本报记者这次采访的王振国和陈澹浩,是两位已经自费赴俄罗斯留学的上海人,他俩读的,可是闻名世界的莫斯科大学!
王振国:莫斯科不相信金钱?
王振国,35岁,原是上海一家国企的工程师。今年4月,他去莫斯科大学读预科,现正在上海度假。在俄罗斯呆了不过3个月,他身上倒已有了点“俄味”,说起话来,时不时会夹进几个俄语单词;在“星巴克”喝咖啡,则再三夸耀“俄罗斯咖啡味道更浓,才60卢布一杯。”60卢布,相当于21元人民币。
留学俄罗斯:2个月搞定
我这把年纪还下决心出去留学,肯定是“形势逼人”:单位情况不景气,像我这种知识逐渐老化的技术人员,面临下岗危机。我想:与其被人家淘汰,还不如自己主动,出国“镀金”。
开始想去欧美国家,再三考虑后,觉得不大现实:一方面费用昂贵;另一方面嘛,我年龄大了,英语基础又差……即使修完学业,竞争优势也不明显。
我觉得,留学俄罗斯不失为理想的选择:现在去那里读书的人相对较少,回国后,我至少比别人多一种优势--会俄语;俄罗斯留学费用低廉,即使是世界闻名的莫斯科大学,一年学费也不过2800美元左右,一些二流大学的年学费才800美元;而且办理留学手续简便、速度快--留学者只需提供4-5万元人民币的存款证明、学历公证书和出生证明公证书,2个月内便可开赴俄罗斯。
我今年2月份开始办留学手续,4月3日便飞往莫斯科。莫斯科给我的第一印象很糟:机场又破又旧,过关时,足足排了4小时队--那边办事效率低下,“排队”一直是一大特色,有人笑称:在俄罗斯,只有买土豆不用排队。不过只要会走“捷径”,就能免除排队之苦。所谓“捷径”,就是给办事员小费。我自己在机场排队时,有个行李员主动找到我:“嗨,伙计,只要给5美元,我就带你出关。”结果他真的带我提前出了关,我超重的行李也一路绿灯,没被罚款,只是出关后,他改口问我要了6美元……
4月份,莫斯科的地面上还有积雪,雪黑乎乎的,很脏。这让我对这个曾经辉煌的城市隐隐失望。但一到莫斯科大学,感觉马上不一样了:“莫大”气派非凡,仅主楼就相当于3幢中苏友好大厦(上海展览馆)那么大;它共有19个系,每个系都拥有一个鲁迅公园大的地方,处处大树参天,绿木成荫。
俄国的大学实行学分制,一般本科读4年,硕士读2年。外国留学生需要先读1年预科,专门学俄语。考出俄语合格证后,才能申请读专业。“莫大”的学费根据专业的热门程度而有所不同,法律、外文等热门专业,一年学费高达4500美元;但地质、计算机等专业,年学费才1700美元。
刚到“莫大”时,我一心想读计算机专业。当我把想法告诉导师,她笑了:“过段时间,也许你会改变想法。”后来我才知道,“莫大”计算机专业以“难以毕业”闻名,每年只有3、4位中国留学生拿到文凭。据说原因之一,是俄国的数学公式和中国学校教的不一样,而要改用俄国人的思维方式学数学,难于登天。难怪多数雄心勃勃想读计算机的中国学生,后来纷纷改了专业。我出于现实考虑,也决定改读外文专业。 “莫大”比较偏心本国学生,比如条件最好的寝室只租借给俄罗斯同学。我们留学生住次一等的寝室:2人合住2室户,共用洗手间和厨房。留学生,大多是阿拉伯人、韩国人、印度人、中国人,只有1个美国人--这个美国留学生特傲,大家排队买东西,唯独他例外:“我是美国人,不用排队!”
凭心而论,教我们俄语的教授还算敬业,上课时,每个细节都反复强调。但他喜欢让我们“补课”:“如果你们补课,进步会更快!”一开始我以为他是怕我们跟不上学习进度,挺感激他。后来才知,“莫大”资深教授的月收入不过200美元,资历浅的教授每月才赚100美元;而莫斯科物价高昂,一斤土豆也要卖20卢布(相当于7元人民币),200美元只能买20斤火腿肠或是20箱黑啤,连一家人到中档餐厅吃一顿饭都不够。为生活所迫,教授们只好将替留学生“补课”作为生财之道。
教授每周替我补1小时课,收4美元。他很仁慈,据一个在俄国国立大学留学的上海人说,他的教授要求他每周补3小时课,每小时收费6美元。
其实“莫大”也有这种现象。比如“莫大”社会学系就“臭名昭著”,这个系的系主任会讲中国话,他公然对中国留学生说:“你们只要给我500美元,即使不来上课,我也可以保证你们毕业。”听说中国大使馆已经拒绝承认“莫大”社会学系的文凭。所以社会学系在“莫大”地位极低:开学时,教室分配不过来,校长会说:“社会学系晚半个月再开学,反正开不开学都一样……”
但就想混张文凭的留学生“热爱”社会学系,他们平时几乎不上课,到温州人开的鞋店站柜台,每月可赚500美元--难怪教授们要心理不平衡了:大专家竟不如站柜台的营业员赚钱多,实在可悲!不过,大多数“莫大”教授还是很自尊的,我亲眼看到:一个温州学生考试不及格,试图给教授“红包”以蒙混过关;但教授拒绝了,他严肃地说:“你侮辱了莫斯科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