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阴
蚕宝宝观察记
晚上放学回家,我立即打开了装蚕的盒子。
我惊讶地发现,蚕们长得又胖又长,趴在桑叶上。咦,怎么少了一只大白蚕?原来它正躲在桑叶下面偷偷品尝美味呢!
你能找到藏在桑叶下的蚕吗?
(想知道谜底请往下看)
它们趴在桑叶上,有的像个“1”,有的像个“7”,还有的像个小于号“<”。我又量了量蚕的粗和长。天哪!昨天还长5.5厘米的蚕变成了6厘米,粗度则由0.5厘米变成了0.7厘米。
从上面的照片中找一找,看看是不是有“1”和“7”,还有“<”?
(谜底:在照片左上角两片叶子之间有个桑叶洞,那就是它的杰作,看到那个白脑袋了吗?)
2010年5月18日 星期二 阴
早上,我忽然发现有一只蚕和它的同伴们不一样。
我连忙喊来妈妈,妈妈惊喜地说:“宝贝,你的蚕吐丝了!”
我高兴地大叫:“太好了!耶——”我陪了它们一会儿,给它们打扫了房间,这时,我该去上学了,我依依不舍地离开了。
早上:晶莹剔透、金光闪闪的蚕丝乍现眼前
(第一次见到蚕吐丝,惊喜的心情简直无法形容)
晚上,我回到家里,打开了盒盖。我惊讶地把嘴张得能吞进去一个馒头了,那只蚕居然结茧了!
我希望以后很快会有更多的蚕结茧。
傍晚:可爱的、结实的蚕茧
(让人不得不佩服蚕的勤劳和效率!我吃惊的程度不亚于孩子“嘴巴张得能吞进去一个馒头”!)
妈妈的话:
这两篇小日记一改往日的“说明性”,变得很生动了。不管是平铺直叙,还是生动的语言,只要是孩子用心写的,我认为都是很值得肯定的。孩子会在写作中慢慢摸索,也许在不同心境下写作就会有不同的风格。
“咦,怎么少了一只大白蚕?原来它正躲在桑叶下面偷偷品尝美味呢!”
生动的描写!让我又回想起那条大白蚕躲在下面吃桑叶的情形。
“有的像个“1”,有的像个“7”,还有的像个小于号‘<’。”
对蚕的形状的描写也很好,运用了排比,但是又不啰嗦。
“天哪!”
用惊叹的语气准确地描述出了当时的心情,不错!
“我惊讶地把嘴张得能吞进去一个馒头了,那只蚕居然结茧了!”
运用这种夸张的手法有点出乎妈妈的意料,但是我觉得这种写法正是孩子的口气,能够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是非常值得肯定的。
(图片随后附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