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炼,心平气和
——读《心平气和的一年级》的日子
(一)
没有教一年级的时候,也不是语文老师的时候,手里也时常拿着这本书——《心平气和的一年级》。
或许内心的震撼是源于看云的那篇《残忍》,如同身受,那感觉深入骨髓;也或许是因为她用心构建的那个安静的教育氛围让我入了魔——只有静,才适合于读书,适合于思考,适合于孩子的成长。
(二)
我是个容易急躁的人。也常如看云的《残忍》中那样残忍,然后再来反思后悔。
试着用读书来压制自己内心滋生的浮躁之气;用舒缓的音乐来安抚自己浮躁的心;试着把音乐带入课堂,让音乐营造安静的氛围;试着使用蒙特梭利教育法中的“静寂游戏”——“现在我们安静下来,我们变成了一块石头,我的头不动了,我的肩放平了,我的身子静下来了,我的手不动了,我的脚不动了,我像块石头。”
一路走来,坐看云卷云舒。
那种感觉犹如踏在沙滩上,面对辽阔的大海,踏实的感觉不由充满心间。其实心中除了那份踏实,有的还是那份难得的宁静,那种真实的发自内心的闲适与舒畅。这种感觉,只有亲身经历的人才能明白个中滋味。
(三)
花絮一:静听音乐流淌的声音
想起很久没有听音乐了,或许班德瑞和钢琴曲会让烦躁归于平静。
阳光透过玻璃照在身上,音乐在缓缓地流淌,似乎有小鸟在耳畔欢唱。办公桌里那本名家随笔精品《闲情卷》已经搁置很久了,三毛的《云在青山月在天》忧郁中却显得洒脱,无限悲伤却又柔情绵绵,荷西的一切一切还在身边。丰子恺的胡琴悠扬地飘荡在雨中的青山间,一派“山色空蒙雨亦奇”景象,另有音乐舞动,真闲情雅趣之至。
音乐真是个美好的东西,何不把试着如看云一样,把它带入课堂,和孩子们一同分享呢?
花絮二:静心不是表面的东西
今天听得是班得瑞,《春野》干净透彻的天籁之音响起的时候,学生们则显得有些不耐。耳旁尽是嗡嗡嗡地悄言低语声,窃窃的笑声,还有响得很夸张的翻书本的声音,同时想起了看云的一年级孩子们。
既然一年级的小学生就要培养其静气,那对于六年级的学生们来说,就更需要用音乐来压制心底的浮躁,把心静下来。
然而,让学生听音乐是为了什么?只是效仿别人成功经验的一种手段吗?那肯定不是我的本意。是真心地想让学生能够静下来,虽然借助音乐,但只要能静下来,那便会有更多的时间与精力用来思考,用来自省,用来阅读,用来成长。内涵的丰富会使他们远离浮躁,这也是作为即将小学毕业的学生应该具备的一种安静。
不过认真想来,今天这种情形也是必然的。静心并不是一种表面的东西,是需要修炼的。
花絮三:我尝到了难过的滋味
今天下午,语文老师去开会,学生们在教室考试,让我帮着看一下班。
我按下键,音乐便舒缓地流泻开来,轻轻地在教室里走了好几个来回,静静地,只有音乐的声响,他们的字也因为这优美舒缓的音乐显得格外工整。觉得自己像个多余的人,便悄悄地走出教室,没有一个人抬起头来看我。
大约20分钟,估计音乐要结束了,我又极小心地回到教室。换到另一面,音乐重又响起。大多数学生已经开始写作文了。题目是:我尝到了( )的滋味。开心,爱,表扬,批评,冤枉,难过,幸福……学生们这样补充着,每每走过他们的身边,都刻意地遮掩,不想被我看到,似乎在诉说着自己的秘密。
两节课,带上课间10分钟,正好90分钟。时间快到了,走到教室外边,隔窗看到他们有的还在写着作文,有的用心检查做完的试题,也有的闭目养神,似乎被音乐感化与吸引,融入到音乐声中去了。不忍打扰这份静谧,考前这个时候,这种感觉实在很是难得。走进教室,看到很多学生的作文,篇幅格外长,卷面也干净端正,每一笔每一画也觉得柔和与舒展。
收了卷纸,迫不及待地翻看他们的作文。
韩舒雅的《我尝到了难过的滋味》让我的心揪得紧紧地。在她十岁那年,爸爸妈妈离婚了,她跟着妈妈生活,亲眼目睹了爸爸妈妈离婚之前,妈妈地痛不欲生的经历。爸爸在外边有了别的女人,和妈妈一起走在街上,碰到了他们亲热地走在一起,妈妈痛苦地发疯地上前打那个女人,但被爸爸无情地回了耳光。然后,妈妈买了安眠药准备自杀,以死威胁爸爸回到这个家,然而,没有用,孩子坐在床前痛哭了整整一个晚上,妈妈清醒了,明白了,那就分手吧!风浪平息了,日子一天一天的过去,然而留在孩子心灵上的创伤如何抚平?
这个少言寡语的小女孩,有这么舒缓优美的音乐作伴,竟做出这么让人心酸的作文。是音乐让人把心事抖落吗?是音乐让人道出藏在心底地情感吗?即使这么优美的音乐,也无法抚平孩子伤痕累累的心。
然而,孩子啊,柔弱的你,又是那么的坚强,经历让你更加微笑地面对生活!
花絮四:奇迹在你的眼睛里
离考试的日子越来越近了,学生们的眼睛里都显着极度地疲惫。
班德瑞那干净不含任何杂质的乐音洗刷着我们疲惫的心。流水的潺潺声,小鸟悦耳的翠鸣,微风荡漾,湖面潋起微波,有着洁白洁白羽毛的红嘴白鹅子怡然自得地游。
看着孩子们投入地做题,认真地检查,一笔一画那么地虔诚,顿时对他们又生出了怜爱之心。“闭上眼睛,孩子们,让我们用心地听这首乐曲!”突入而来的声音,很多学生颤栗了一下,然后舒心地微笑着闭上眼睛。《奇迹在你的眼睛里》这首乐曲舒缓地流淌在教室,在每一个孩子的心里产生共鸣。
孩子们,相信自己,用我们平和的心,用我们全心的努力与奋斗,奇迹总会在不经意间显现。是的,我们要相信,并且要永远相信——奇迹在自己的眼睛里。
(四)
心平气和,是一种心境,是一个过程,是一个标准。
一种心境,可以感受得到但却无法强求,譬如教育,便是这样静静地用心和智慧,静静地汲取,静静地感悟,静静地呵护与孵化,进而潜移默化。
一个过程,需要很足的底气,并且不断修炼的过程。从“心浮气躁”到“心平气和”,丢弃了浮躁,少了些浮华,远离了喧嚣,才可达到“定能生慧,静纳百川”之境界。
一个标准,体现教育价值的标准。有了这个标准,便可以时常警醒自己:“今天做到心平气和了吗?”
花自开放云自舒的境界,需要努力修炼直至心平气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