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之日凉风至
(一)
立秋前一日是周五,手机上收到校讯通发来的“家庭教育彩信”,女儿一听到短信的响声,便抢着拿过了手机,开心地喊道:“一定是彩信来了!”
似乎成了习惯,每周一、三、五,我都是女儿的听众,听她用稚嫩的童音读彩信给我听。她最喜欢的是每日的开篇小诗,很多读几遍就能背下来,实在喜欢不过的还特意抄到她精致的小本子上。
这天的开篇小诗是唐朝李益的《立秋前一日览镜》。
立秋前一日览镜
李益
万事销身外,
生涯在镜中。
惟将两鬓雪,
明日对秋风。
第一遍读,“销、鬓”两个字不认识,问我什么字,我说,你不是学会部首查字法了吗?自己去查查看。一番忙碌之后,突然惊喜起来:“妈妈,原来这两个都是形声字啊!”再读,流畅了很多,有疑问:“妈妈,这不是一首秋天的诗吗?怎么一句也没有秋天的描写啊?”
“秋天在古人的诗歌里,往往被用来抒发悲伤失意的感情,所以自古又有‘伤春悲秋’之说,这首诗也是如此。”我接着往下念赏析。“看这首诗的题目,立秋前一日就是立秋的前一天,点明写作日期,而在这里主要用以表示本诗的比兴寓意在悲秋。览镜,览,有参观的意思,在这里是比喻镜鉴,顾往瞻来。”
“这首诗,是诗人失意时的即兴之作,深含身世之慨和人生体验。诗人说:身外一切往事都已经一笔勾销,就让它留在镜子里吧。自己只剩下白如霜的两鬓,去面对明日的秋风。他用‘在镜中’、‘两鬓雪’、‘对秋风’这些具体形象以实喻虚,来表达那一言难尽的的遭遇和前途。”我如此解释着,看到女儿仍是不解地皱着眉头。
“妈妈,是不是因为他心情不好,所以秋天就变得悲伤了?”女儿又读了几遍后,问我。
“也可以这么说吧,景色或者季节在诗人心里起了衬托的作用,这是一种写作手法,等你再大些会学到的。”我说道。
“妈妈,立秋是不是说明秋天就到了?明天就是立秋了,我们去了解一下立秋的知识吧!”这么说着的时候,女儿已经跑到了书房,打开了电脑。
(二)
“每年8月7日或8日,为24节气的立秋。立秋一般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立秋又称交秋,但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女儿熟练地在百度里输入“立秋”两字,清脆地童声响了起来。
“早晨立秋凉飕飕,晚上立秋热死牛。”女儿对每个节气的谚语总是有着浓厚的兴趣。“妈妈,这是什么意思?”
“看看日历,明天几时立秋?”我说道。
“23时57分。妈妈,是晚上了。”女儿拿起身边的台历看着说道。
“这个谚语的意思是说:如果立秋时间在上午,则天气凉爽;立秋时间若在下午以后,天气就还要热上一阵。”我解释道。
“哦,那明天就是‘晚上立秋热死牛’了。看来天气还要再热上一阵子呢!”女儿做恍然大悟状。
“‘立秋早晚凉,中午汗湿裳。’‘立了秋,枣核天,热在中午,凉在早晚。’‘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棉。’”女儿接着往下读,“妈妈,‘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这个谚语我们第二册书上有,老师说,春雨是越下天越热,下着下着,夏天就来了,秋雨是越下越冷,下一场,就要冷一些,下了十场,就到冬天啦,该穿棉衣了,呵呵。”
我默然微笑,接着念道:“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是说立秋过后,刮风时人们会感觉到凉爽,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并且秋天感阴而鸣的寒蝉也开始鸣叫。”
“寒蝉?不是我们现在见到的蝉吗?”女儿惊奇地问道。
“蝉的一种,有黄绿斑点、翅透明。雄蝉有发声器,夏末秋初时在树上鸣叫。”
看着图片上有着黄绿斑点的寒蝉,女儿惊叹起来:“啊!好漂亮的寒蝉!”
……
如此说着的时候,立秋也就到了。这几日读叶嘉莹先生的《唐宋词十七讲》,在“感发”、“意象”之河上漂流,更敏感地觉得秋天似乎本身就是属于诗词的——天凉了,“听雨寒更尽,开门落叶深”;有露了,“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月圆了,“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有霜了,“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秋天,尽是诗词的味道。
(三)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七月节,立字解见春(元春)。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
走在街上,阳光中多了一些沉静,少了一些硬度。
哦!立秋了,这岁月真的就那么一下子滑进了秋天的轨道了么?我的心仿佛一下子感受到了秋风带来的凉爽惬意。是的,立秋就这样毫无遮掩地来了,就像街头那些小贩,一边吆喝着,一边将摊篮里的莲蓬一个个剥出饱满的果实。
看到此景,突然想回家看看了,没有迟疑,简单打点一下,带起女儿赶回老家。乡村的空气似乎显得更为清爽,多远便看到母亲在菜园里忙碌的身影,玉米开始抽穗,棉花开始结桃,豆荚也开始丰满腰肢……心里涌上一丝淡淡的酸楚。
院子里,高大浓密的三棵梧桐,洒下斑斑点点的阴影,父亲坐在树下的浓荫里乘凉,见我们回来,从屋里搬出小方桌子,拿起小方凳子,几人围在一起坐下。此情此景,突然让我想起往年的秋日,每日的黄昏打扫飘落了一院子的梧桐叶的情景来。
晚上,一梦醒来,已是午夜,夜风吹动窗帘,竟有了一丝凉意。我起身,轻声走在院子,看到地上有梧桐叶子飘落,仰望梧桐,只听得梧桐叶子在微风中发出窸窸窣窣的声响,只见朗朗的月光透过梧桐叶洒落在院子里。
立秋
刘翰
乳鸦啼散不屏空,
一枕新凉一扇风。
睡起秋声无觅处,
满阶梧桐月明中。
站在梧桐树下,感受这淡淡月色,想起宋代诗人刘翰的这首《立秋》,小乌鸦的鸣叫鸹耳,待乳鸦声散去时,只有玉色屏风空虚寂寞地立着。突然间起风了,秋风习习,吨觉枕边清新凉爽,就像有人在床边用绢扇在扇一样。睡眠中朦朦胧胧地听见外面秋风萧萧,可是醒来去找,却什么也找不到,只见落满台阶的梧桐叶,沐浴在朗朗的月光中。
我不知道,诗人当时究竟是怎样的心情?或许,梧桐,在诗人心里是思念的代言者,只有在走近立秋的游子眼里,才能真实的捕捉到那份遥远的牵挂。
立秋,也许只是一种心态的触及。
春去了,是一汪暑色,然后是秋,丝毫没有感觉到它走来的局促。仿佛一位心事如酒的织娘,换上机抒,就把昨天放到指下,千丝万绪,让明天靓丽起来。
立秋,是否就是她织下的第一簇锦丝呢?已无从定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