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子阅读,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2008.1.2)
尊敬的各位家长:
大家好!我是一年级三班的班主任侯长缨,很高兴今天能用这样的方式与大家交流。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亲子阅读,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由于准备时间仓促,这个讲座主要参考了南京市下关区第二实验小学郭学萍老师有关亲子阅读的文章。
经常听到有些家长对我说:“孩子在家里特别不听我的话,气死我了!”有的说:“孩子回到家里不喜欢跟我聊天,他整天想什么我都不知道,真是没办法。”在家里,孩子与家长不断的冲突,使亲子关系恶化,家庭教育便无法实施。如何创设一种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呢?亲子共读,不但能让家庭通往幸福之路,还能为孩子们以后的写作打好基础。
纵观中外名人志士,哪个不是博览群书,与书为友呢?
没有一艘船能像一本书/也没有一匹骏马/能像一页跳跃着的诗行那样——/把人带往远方。/这渠道最穷的人也能走/不必为通行税伤神——/这是何等节俭的车——/承载着人的灵魂。
课外阅读,就是在为每一个孩子储蓄自己的童年精神;课外阅读,就是在为每一个孩子抹亮生命的底色。作为每一名老师,或是每一位家长,我们应该深刻认识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这种重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课外阅读不是可为可不为的“个人行为”,而是非为不可的“国家要求”。新课程标准对每个学段的课外阅读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第一学段(1-2年级):积累自己喜欢的成语和格言警句。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5万字。
●第二学段(3-4年级):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词语、精彩句段,以及在课外阅读和生活中获得的语言材料;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领悟内容。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收藏并与同学交流图书资料。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40万字。
●第三学段(5-6年级):学习浏览,扩大知识面,根据需要搜集信息;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诗人的声调、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60篇(段);利用图书馆、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着进行探究性阅读。扩展自己的阅读面,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
二、课外阅读不是可有可无的额外负担,而是与课内学习平起平坐的份内任务。常常有熟悉的、不熟悉的家长问我:“怎样才能提高孩子的写作水平?”这是一个很难一语概之的问题,我只能告诉他们:“功夫在诗外”。要想真正提高孩子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品,积累非常重要。这里的积累既包括生活经验的积累,又包括书本知识的积累。正如有的同志所说,“读熟了、念烂了的文章,不论古今中外,已经变成自己头脑中的东西,记得深刻,待到说话时就不知不觉浮现脑海,流到口边说了出来;待到写文章时,就不知不觉像流水一样,通过思维流向笔端,写了出来。”其实,写作没有什么秘密,如果你内心对生活的感受已积累成一条湍急的河流,它自然要寻找属于它的河道;如果你热爱世界,让自己的胸怀如干净的湖水,它也自然倒映出它周围的风景。这就是写作,真的!
三、课外阅读不是可“正餐”可“快餐”的阅读,而是让经典书籍先入为主的阅读。有一个著名的“亲近母语”网站,他们的口号就是:“读经典的书,做有根的人”。丹麦世界童话大王安徒生的《丑小鸭》是经典;瑞典的童话外婆林格伦的《长袜子皮皮》是经典;美国谢尔.希尔弗斯的《爱心树》是经典;日本黑柳彻子的《窗边的小豆豆》是经典;我国著名教育家叶圣陶的《稻草人》也是经典……阅读这些经典书籍,会让你变得优雅、优秀、完美。孩子们会在故事和语言间得到和世俗不一样的气息,优雅的心情和感觉也就滋生出来,还有很多的智慧和见解。阅读让你有了格调和不平庸的眼睛。开卷不一定有益,孩子的课外阅读是需要引导,需要指导的。作为已经跋过山涉过水的过来人,我们有义务,也有责任把自己的阅读经验告诉我们的孩子。
四、课外阅读不是可今天读可明天读的断断续续,而是每个学生必须养成每天阅读的习惯直至终生。常常有家长抱怨“没时间”,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虽然基础教育几经“改革”,但应试教育的压力,学生的课业负担仍然繁重,学校里的常规课程普遍安排得密不透风,而放学后家长还为孩子安排各种各样的兴趣班,如此状态,当然可能“没时间”。我们常常习惯把孩子读非课本和练习册的事情称为“课外阅读”,多少有些不务正业之嫌,可见是多么不重要!“没有时间”,从来只是借口。只要你认为把孩子培养成自觉的、独立的、热诚的终身阅读者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时间总能挤出来的。愿更多的父母,能投身于培养子女阅读兴趣的教育中来!愿更多的孩子,能体验到亲子阅读所带来的快乐!
五、课外阅读指导不单是语文老师的事情,更是每一个家庭的共同使命。孩子在学校的时间很长,但是真正可以用来进行课外阅读的时间却很短,所以,大量的课外阅读孩子在家里。所以,我们每一位家长应该义无反顾地参与到孩子的课外阅读中来,和孩子共读一本书,与孩子一起讨论书中人物的种种表现;进行故事表演;以美术、音乐、手工制作等方式进行创意表达等等。在不知不觉中,既可以帮助父母了解孩子的想法,更可以让书中的主人公待人处事的态度,在孩子的认同过程中获得更深刻的学习。
家庭教育是多向互动的过程,每一个家庭成员都在家庭里互相影响、互相学习,书是最好的媒介,亲子阅读就是以书为媒,以阅读为纽带,为父母创造与孩子沟通的机会。通过共读,父母与子女终身学习,共同成长;通过共读,增进孩子与父母之间的亲密关系;通过共读,可以带给孩子欢喜、智慧、希望、勇气、热情和信心。通过共读,让家长和孩子拥有了共同的语言密码。
那么,如何进行亲子阅读呢?
一、建立家庭小小图书馆。著名作家博尔赫斯曾说过:“我总是想象天堂将如同图书馆一般。”我们应为孩子建构一个小窝,一个阅读的天堂。为孩子创设舒适惬意而又童趣化的阅读环境,以吸引孩子进来阅读。在家中选一个光线充足的房间或角落,放置一张书桌,准备一个小书架,地面可以铺设一块卡通图案的地毯,孩子可以随意选取自己喜爱的书籍,坐在松软的地毯上或是书桌前放松自在地去阅读。墙壁上可用孩子与父母共同制作的装饰物进行美化,书本可以或开或合的放置其中,使整个小窝充满休闲和趣味的感觉。相信您的家中如果有这样一个书吧似的空间,孩子一定会有阅读的欲望。
二、共同选择合适的书目。教育家伊拉斯谟说:“孩子最初阅读和吸收哪一类书籍是十分重要的。不正经的谈话毁坏心灵,不正经的书籍毁坏心灵的程度并不比它差。没有声息的文字会转变成态度和情绪,特别是当它们碰上一个有某种缺点的天然性格的时候更会如此。”从小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看,随机性比较强,一有机会就见什么读什么。另外,孩子们有繁重的学习任务,那些宝贵的时间必须用来读最好最实用的书。在培养孩子有良好阅读习惯的开端,应让学生养成善于选择的习惯。读什么样的书才有益呢?教师要加以引导。一年级的学生可以选择能够引起他们共鸣、唤起热情向往和兴趣的书,如:绘本故事、童话、神话、民间故事等。
亲近母语网站、红泥巴网站、当当网……你们可以去逛一逛,也许能淘到你们想要的东西。当然,这些书目有的是教育部门推荐的,有的是童书推广部门推荐的,到底阅读哪些书,在家长有目的地向孩子推荐时,还应该对孩子的阅读趣味给予应有的尊重。很多家长也陪着孩子一起去选书,但总是在劝导孩子选择对课堂学习有帮助的书、知识信息量丰富的书、有用的书,而对孩子选择儿童文学的书、漫画书、娱乐的书,总是想出各种理由拒绝。这同时在传播这两层信息:一是孩子的选择几乎总是不当的,二是阅读本应当是功利性的,人不能仅仅为了愉悦自己而读书。
三、坚持每天读一点。一个人无论做什么事,坚持都是最为重要的决定因素之一。阅读也不例外。所谓坚持阅读,一是时间上的延续,把阅读当作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一是要一定量的积累,阅读不能变成一种装腔作势的外在表现,而是每天都有一定的阅读量。美国教育家霍勒斯曼说:“假如每天你能有15分钟阅读的时间,一年后你就可以感到它的效果。”将阅读活动仪式化。特定的一是,营造着特定的氛围,或者可称之为一种“场”。个人在来自环境和他人的压力下,激发出更强的驱动力和更大的潜能。这就谈到了每天阅读时间的尽量固定。《小王子》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当小王子遇到狐狸,狐狸请他“驯服”自己,并教他要在每天固定的时间来——
“最好还是在原来的那个时间来。”狐狸说道,“比如说,你下午四点钟来,那么从三点钟起。我就开始感到幸福。时间越临近,我就越感到幸福。到了四点钟的时候,我就会坐立不安;我就会发现幸福的代价。但是,如果你随便什么时候来,我就不知道在什么时候该准备好我都心情……应当有一定的仪式。”“仪式是什么?”小王子问道。
“这也是一种早已被人忘却了的事。”狐狸说,“他就是使某一天与其他日子不同,使某一时刻与其他时刻不同……”
我们的阅读也应该这样,有相对固定的阅读时间,从而形成相对稳定的阅读习惯。
四、趣味引领,注意阅读的方法和策略。
兴趣是可以培养出来的。阅读方法和策略的选择要因人而异、因文而异、因时而异、因地而已,我们决不能把亲子阅读仅仅理解为在家里的阅读。我们也不能把亲子阅读仅仅理解为书本的阅读。读电影可不可以?读大自然行不行?在旅途中阅读可不可以?在公园的草坪上阅读行不行?
1、亲子共读。当孩子一天一天长大,他们认识了更多的字,有了一定的理解能力,这时,我们可以和孩子亲子共读。使孩子总是能够处在“阅读——讨论——思考——再阅读——再讨论——再思考……”这样的状态中,学会阅读,爱上阅读。
2、亲子比读。最后,当孩子有了一定的阅读能力之后,父母亲还可以和孩子们进行亲子比读。在比读之后,发现各自的不足,可以不断调整自我的阅读口吻,以及阅读节拍。
亲子阅读,是一种学习手段,也是一种幸福的生活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家长教会孩子如何热爱生活、享受生活。亲子阅读,是一种美丽的休闲。孩子的成长也是一本书,多一点心思,多一点投入,收获的其实不仅仅是孩子。
最是书香能致远,亲子阅读之乐乐无穷!让我们和孩子一起,以书为友,用最静心的阅读,来填实自己比天空更广阔的心灵,让亲子阅读在每个家庭生根、发芽、开花,让我们的生命之旅一路芬芳。
谢谢大家!